【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吃上旅遊飯 增收路更寬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青山環抱、溪水潺潺,雲(yun) 南騰衝(chong) 市清水鄉(xiang) 司莫拉佤族村迎來清晨第一縷陽光,脫貧戶李發順一家也忙起來,燒火、蒸米,為(wei) 做大米粑粑做準備。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成了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2020年接待遊客突破21萬(wan) 人次。遊客不斷、生意紅火,李發順一天能賣300多個(ge) 大米粑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和旅遊扶貧工作深入開展,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發揮更大的惠民、富民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投入旅遊發展基金63.64億(yi) 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累計選派文化工作者13.2萬(wan) 多名,把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轉化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助力貧困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

  農(nong) 旅融合加速跑,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比蜜甜

  這幾天,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金彪忙著打掃蜂箱、整理倉(cang) 庫。十八洞村成立了農(nong) 旅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龍金彪擔任理事會(hui) 成員,把鄉(xiang) 村旅遊搞得紅紅火火,“農(nong) 旅融合加速跑,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比蜜甜!”

  貧困地區多是生態資源富集區。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領域扶貧工作立足資源優(you) 勢,堅持扶智、扶誌與(yu) 扶貧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做大做活文旅產(chan) 業(ye) ,得到幫扶群眾(zhong) 和社會(hui) 各界的認可。

  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更熱,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巴山大峽穀景區位於(yu) 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東(dong) 北部,通過對景區實行綜合開發,當地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依托文化旅遊業(ye) 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帶動片區102個(ge) 貧困村、9.1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包括重慶、陝西周邊25個(ge) 鄉(xiang) 鎮、50多萬(wan) 人增收致富。

  文化和旅遊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遊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65億(yi) 元,支持656個(ge) “三區三州”的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協調金融機構投放貸款近700億(yi) 元,持續改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環境,推動貧困地區旅遊業(ye) 發展。

  紅色旅遊品牌更響,文化魅力變成發展活力。

  在河南新縣郭家河鄉(xiang) 灣店村79歲的張愛華家,幾個(ge) 小學生圍坐在火爐旁,聽老人講述紅色故事。新縣全力擦亮紅色旅遊品牌,全縣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達5萬(wan) 人,發展農(nong) 家樂(le) 700餘(yu) 家,32個(ge) 旅遊扶貧重點村3314戶通過發展旅遊實現穩定脫貧。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相關(guan) 部門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26.8億(yi) 元,支持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hui) 同文化和旅遊部組織遴選了60個(ge) 全國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通過宣傳(chuan) 推介提升了紅色旅遊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旅扶貧模式更多,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江蘇徐州市馬莊村以3A級景區創建為(wei) 主線,向“文創、旅遊、都市城郊農(nong) 業(ye) ”三大產(chan) 業(ye) 集中發力,建設馬莊文化大集、馬壯壯陌上田園綜合體(ti) 等18項重點工程和項目,形成了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

  近年來,我國旅遊扶貧政策體(ti) 係日益完善,扶貧模式不斷豐(feng) 富,各地融合農(nong) 區、園區和景區,融合生產(chan) 生態生活,有效實現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dong) ,越來越多的脫貧群眾(zhong) 分享旅遊發展紅利,實現增收致富。

  注重人才培訓,增強發展後勁

  新莊村是山西婁煩縣靜遊鎮一個(ge) 偏遠鄉(xiang) 村,一條6米寬的鄉(xiang) 道將村莊與(yu) 外界聯通。山區村如何脫貧?新莊村引入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和人才,讓有機農(nong) 業(ye) 、教育文創、鄉(xiang) 村旅遊3個(ge) 產(chan) 業(ye) 相互促進、彼此融合,成為(wei) 脫貧致富的新門路。

  培育文旅人才,為(wei) 貧困地區文旅產(chan) 業(ye) 增添動力。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持續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開展“訂單式”人才支援工作、實施鄉(xiang) 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項目,組織麵向貧困地區培訓班700多期,有力激發了貧困地區的內(nei) 生動力。

  在四川西昌市安哈鎮長板橋村,村民馬有色積極報名參加政府組織的特色手藝培訓班,學成回來後組織全村婦女進行技能培訓,教她們(men) 彝繡、草編、竹編等手藝,並將手工藝品銷售給遊客,每年實現產(chan) 值達50多萬(wan) 元。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偏遠山村,得益於(yu) 培訓幫扶,民族傳(chuan) 統工藝正煥發新活力。當地組織湘西竹編、土家族織錦技藝等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參加江南大學等舉(ju) 辦的研修研培。學員羅維英參加兩(liang) 期研培後創立了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動全村132人從(cong) 事苗繡加工,年創收58萬(wan) 元。

  發掘文旅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內(nei) 涵,為(wei) 脫貧產(chan) 業(ye) 延伸價(jia) 值鏈。

  在內(nei) 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產(chan) 業(ye) 帶頭人白晶瑩聯合多名蒙古族刺繡民間藝人,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婦女進行技能培訓,培訓結束後,5000餘(yu) 名學員能夠接收訂單。

  “很多偏遠農(nong) 村的手藝人有精湛的手藝,但產(chan) 品無法與(yu) 市場接軌,必須和更多力量合作開展研發設計。”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說,公司在雲(yun) 南、內(nei) 蒙古、貴州、寧夏等地的貧困山村開展標準化培訓,將傳(chuan) 統手工藝產(chan) 品化、時尚化、國際化,帶動1.3萬(wan) 名當地群眾(zhong) 脫貧增收。

  調動各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yu) 廣西西北部。近年來,當地調動各方力量,探索出一條文旅扶貧的新路:打造“書(shu) 香巴馬”,吸引更多遊客;連續舉(ju) 辦3屆中國—東(dong) 盟傳(chuan) 統醫藥健康旅遊國際論壇,吸引眾(zhong) 多企業(ye) 到巴馬投資興(xing) 業(ye) ;與(yu) 深圳共建“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一批養(yang) 生基地和旅遊新業(ye) 態項目陸續進駐。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yu) 扶貧,各級各地方廣大社會(hui) 團體(ti) 、旅遊企業(ye) 通過對口幫扶、消費助力、文旅帶動等多種形式,積極支持定點扶貧縣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扶貧合力。

  精準扶貧,對口幫扶發揮更大作用。在西藏拉薩市達東(dong) 村,由當地城投公司、旅遊文化企業(ye) 和達東(dong) 村委會(hui) 三方共同建設運營的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遊)開發項目,對村裏的水係湖泊、莊園遺址等進行修複,還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房車營地、千畝(mu) 桃林等,引來更多遊客。

  輸血造血,金融資金成為(wei) 重要幫手。湖南漵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的步要妹是國家級非遺花瑤挑花的傳(chuan) 承人,丈夫殘疾,公公、婆婆重病在家,前些年全家被識別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國工商銀行湖南懷化分行向步要妹發放了扶貧小額貸款5萬(wan) 元,用於(yu) 發展花瑤挑花產(chan) 業(ye) 。如今,步要妹一個(ge) 人年收入就達4萬(wan) 餘(yu) 元。近年來,工行湖南懷化分行創新公司貸款與(yu) 個(ge) 人扶貧小額貸款聯動模式,成功發放公司貸款1.35億(yi) 元、扶貧小額貸款1177萬(wan) 元。

  融合業(ye) 態,消費扶貧助力特產(chan) 銷售。內(nei) 蒙古阿爾山市建立了鄉(xiang) 鄉(xiang) 消費扶貧平台,將本地貧困群眾(zhong) 生產(chan) 的優(you) 質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民族手工藝品、休閑綠色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品推廣銷售出去。產(chan) 品不僅(jin) 進入到多地的體(ti) 驗店,還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累計完成銷售額2300餘(yu) 萬(wan) 元。

  多方發力,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補齊文化短板。文化和旅遊部組織藝術家將多樣藝術品種送到基層扶貧一線,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豐(feng) 富貧困地區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

  文化和旅遊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揮文旅優(you) 勢,讓更多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到文旅發展紅利,為(wei)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作出新貢獻。

發布時間:2021年02月24日 09:5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