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解說詞(第二集) 勝寸心者勝蒼穹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勝寸心者勝蒼穹

  本集主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幾乎在所有提及黨(dang) 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黨(dang) 員幹部隊伍建設時,都要談到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信仰、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理想、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將“信仰”作為(wei) 本集主題,是為(wei) 了突出理想信念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的極端重要性。

  第一部分:什麽(me) 是信仰

  主持人康輝:

  學習(xi) 思想,領悟經典,感受平語近人。歡迎您收看《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長城科技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當中有這樣一段,他說:“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guan) 重要。小到一個(ge) 人、一個(ge) 集體(ti) ,大到一個(ge) 政黨(dang) 、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隻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hui) 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hui) 不戰自敗、不打自垮。”這期節目的主題正是“信仰”二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信仰有很多重要的論述,也有很多精彩的用典。今天我們(men) 就一起來解讀,一起來領悟。現在讓我們(men) 有請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黃一兵研究員。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關(guan) 於(yu) 信仰,我想從(cong) 一本書(shu) 開始講起,這本書(shu) 就是《習(xi) 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shu) 我想大家都讀過。讀完這本書(shu) ,我有個(ge) 很深刻的感受。這是一本勵誌的書(shu) ,但同時,它更是一本講述苦難中成長的故事,也是一個(ge) 講述信仰是怎麽(me) 煉成的這樣一個(ge) 故事。

  在上個(ge) 世紀,年輕的習(xi) 近平同誌走進了上山下鄉(xiang) 的大軍(jun) ,磨難不僅(jin) 沒有壓垮年輕的習(xi) 近平同誌,相反磨煉了他的意誌。堅定的信仰是他苦難歲月中的“定海神針”,也是指明他人生道路的航標燈塔。

  習(xi) 近平同誌回憶說:“十五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二十二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今天我們(men) 就通過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了解信仰,感受信仰,走近信仰。這一期節目我們(men) 交流三個(ge) 問題。第一個(ge) 問題是:什麽(me) 是信仰?第二個(ge) 問題是: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第三個(ge) 問題是:如何才能堅守信仰?

  現在我們(men) 談第一個(ge) 問題:什麽(me) 是信仰?《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這樣的:對某種主義(yi) 和主張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wei) 自己行動的榜樣和指南。這個(ge) 詞義(yi) 的解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毛澤東(dong) 同誌在一百年前寫(xie) 下的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和現代漢語的詞義(yi) “神契合”。這句話是這樣的:“主義(yi) 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毛澤東(dong) 同誌寫(xie) 下這句話的第二年,他參與(yu) 創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寫(xie) 在自己的旗幟上。也就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在先進的中國人的心中,信仰變得具體(ti) 而明確;也就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在一代又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堅持、豐(feng) 富和發展下,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指導思想。

  關(guan) 於(yu) 信仰,我們(men) 來看一個(ge) 短片。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一: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ge) 政黨(dang) 的衰落,往往從(cong) 理想信念的喪(sang) 失或缺失開始。我們(men) 黨(dang) 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dang) 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個(ge) 黨(dang) 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men) 聽到的,這是2016年7月1號,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段講話。講話當中他強調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總書(shu) 記引用了一句古文:“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是哪位古人說的?對於(yu) 今天的我們(men) 來說,又會(hui) 有著怎樣的啟迪和教益呢?

  現在我們(men) 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yi) 人,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為(wei) 我們(men) 講解。

  經典釋義(yi) 人王立群: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所講。王守仁有一個(ge) 很有名的另一個(ge) 名字,叫王陽明。王守仁這句話出自他的《教條示龍場諸生》這篇文章。“教條”就是信條;“示”是宣示的意思;“龍場”指龍場驛,是一個(ge) 地方,這個(ge) 地方就是今天貴州省的修文縣;“諸生”是指在龍場驛跟隨王守仁學習(xi) 的弟子。所以,這篇文章它實際的意思是王守仁寫(xie) 了一篇告示,教導所有在龍場驛跟他學習(xi) 的弟子,要必須遵守的幾個(ge) 信條。這幾個(ge) 信條中間的第一條就是講的立誌。立誌的第一句話就是講“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那麽(me) 王守仁為(wei) 什麽(me) 會(hui) 在偏僻的龍場驛寫(xie) 了這篇告示的呢?這個(ge) 原因是緣自一封奏疏。原來是明武宗繼位以後,不理朝政,而把大權給了當時的宦官劉瑾。所以,以劉瑾為(wei) 首的宦官集團就把持了朝政。這件事情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首先是顧命大臣、大學士劉健上疏,要求明武宗罷免劉瑾。結果明武宗聽不進去,反倒把劉健免職了。

  正是在這樣一個(ge) 近乎白色恐怖的朝堂之上,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出來了。王守仁就給明武宗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來要罷免劉瑾,而且要處死劉瑾,所以這件事情更大程度地激怒了明武宗。所以明武宗就下令,把他貶到今天貴州省的修文縣,也就是當時的龍場驛擔任驛丞,一個(ge) 很低微的小官。

  所以王守仁到了這裏以後,就寫(xie) 了我們(men) 剛才說的那篇公文。所以王陽明是一個(ge) 把誌向看得非常重要的人。他12歲的時候,王陽明問他的老師,天下第一等要緊的事是什麽(me) ?老師認真地考慮了一番告訴他,讀書(shu) 、科舉(ju) 、做官。王陽明不認可。王陽明認為(wei) ,天下第一等要緊的事是做聖賢。所以王陽明從(cong) 12歲就立下做聖賢的壯誌,他一生無論是在困境或者是在順境之中,他始終堅守這個(ge) 理想,堅守這個(ge) 信念,堅守這個(ge) 誌向。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王陽明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實踐,告訴我們(men) ,欲成大事者,必立大誌。而這個(ge) “立大誌”的背後就是偉(wei) 岸的信仰。

  信仰並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信仰都是一個(ge) 選擇的結果。馬克思主義(yi) 也是這樣,它成為(wei) 人們(men) 的信仰,也是一種選擇的結果,沒有人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yi) 者。那麽(me) 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選擇馬克思主義(yi) ?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不僅(jin) 是科學的,它還是人民的、實踐的、開放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就會(hui) 得“軟骨病”。

  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ge) 留學生的故事。這個(ge) 留學生可不一般,他所就讀的大學是世界著名的日本早稻田大學,他還是一個(ge) 標準的“富二代”。他家良田廣布。“廣”到什麽(me) 程度呢?有一種說法叫作有著“鴉飛不過的田產(chan) ”,就是說他家的田地大到連鴉雀都飛不過去。他家所擁有的雇農(nong) 達到一千五百多人,而他們(men) 家的人口是多少呢?也就是三十多人。也就是說五十多個(ge) 雇農(nong) 養(yang) 活他們(men) 家的一口人。大家可以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ge) 大的家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ge) 家族成長起來的人,卻堅定地走上了為(wei) 人類而解放的道路,堅定地信仰了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人,家鄉(xiang) 的老百姓稱他為(wei) “菩薩”,毛澤東(dong) 同誌稱他為(wei) “農(nong) 民運動大王”。他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早期著名革命家彭湃同誌。

  盡管革命的道路異常艱辛,但自從(cong)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yi) 信仰之後,彭湃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大革命失敗以後,彭湃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入獄,但是他堅貞不屈,最後他為(wei) 了信仰而從(cong) 容就義(yi) 。犧牲的那一年,他僅(jin) 33歲。彭湃用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完美闡釋了什麽(me) 叫作信仰。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呢?我們(men) 來看一個(ge) 短片。

  第二部分: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二: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xi) 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men) 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經典釋義(yi) 人王立群:

  剛才我們(men) 聽到的這段話總書(shu) 記一共六次用典。今天,我在這裏隻解讀其中的一條,也就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建興(xing) 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章表,要求這個(ge) 冬天再次北伐。因為(wei) 蜀漢始終以漢朝的正統自居,而公元220年,曹丕已經稱帝,所以北伐討伐這個(ge) 曹魏政權就是蜀漢政權的一項政治任務。諸葛亮在出發之前,給當時的後主劉禪寫(xie) 了一封章表,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後出師表》。

  在《後出師表》中間,諸葛亮講了一段名言,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yu) 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什麽(me) 呢?我隻能恭敬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一直到死為(wei) 止。至於(yu) 這個(ge) 北伐戰爭(zheng) 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困難還是順利,這是我所無法判斷的。諸葛亮的這個(ge) 話,表達了一代賢相為(wei) 了國家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而為(wei) 了國家利益英勇獻身的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不光有諸葛亮,還有剛才總書(shu) 記講話中,我們(men) 在小片中間看到的文天祥。文天祥有過一首很有名的詩,叫《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cong) 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首詩同樣地表達了他的獻身精神。我們(men) 要學習(xi) 中華民族曆史上無數誌士仁人的獻身精神。同時的話,還要從(cong) 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汲取我們(men) 今天所需要的正能量。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感謝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講解。

  古往今來,在關(guan) 於(yu) 信仰的追問中,“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總是躲不過去的問題。現在我們(men) 談第二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說白了,就是在問“信仰‘看不見’‘摸不著’有什麽(me) 用”。實際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dong) 西,並不是沒有用的東(dong) 西,信仰就是滋養(yang) 人生的陽光和空氣。

  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本。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政治靈魂。信仰認定了,就要信上一輩子。讓我們(men) 走進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長治武鄉(xiang) 。

  這裏地處太行山深處,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裏。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生長著一種白楊樹。如果你將這種樹的樹枝切開,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ge) 五角星的形狀。走在武鄉(xiang) 街頭,人們(men) 會(hui) 告訴你這種樹叫“五星楊”。關(guan) 於(yu) 這種樹,有一個(ge) 在一代代武鄉(xiang) 人中流傳(chuan) 下來的關(guan) 於(yu) 信仰的故事。

  在浴血太行的抗戰間隙,八路軍(jun) 總司令朱德曾經在八路軍(jun) 總部門前種下了一棵白楊樹。後來,這棵白楊樹,在太行人民的精心照料之下生長得枝繁葉茂。人們(men) 發現,這棵白楊樹竟然是一棵“五星楊”。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當地就有了這樣的傳(chuan) 說:為(wei) 了表達抗戰必勝的信心,朱德把紅軍(jun) 軍(jun) 帽上的五角星埋在這棵樹下,這才有了這種“五星楊”。傳(chuan) 說是美好的,但是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征程,的確是共產(chan) 黨(dang) 和八路軍(jun) 用信仰和鮮血鑄就的。

  崔韶光同期聲:“這個(ge) 展櫃裏麵有一雙草鞋,紀念館開館的時候,老人家就拎著這雙草鞋送來了”。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的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就與(yu) 這些革命文物結下了不解之緣。她也以自身的親(qin) 身經曆,延續著關(guan) 於(yu) 堅守信仰的故事。

  主持人康輝:

  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今天在節目現場,我們(men) 特別邀請到了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的第一代講解員崔韶光同誌。掌聲歡迎她!

  崔韶光(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第一代講解員):

  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康輝:

  您接待過那麽(me) 多的參觀者,可能每一位參觀者,他們(men) 參觀的時間有長有短,但是麵對大家,每一次您都會(hui) 講到的故事是什麽(me) ?

  崔韶光:

  左權將軍(jun) 。

  主持人康輝:

  他是抗日戰爭(zheng) 期間在太行山區犧牲的我黨(dang) 的最高將領。

  崔韶光:

  對,最高將領。左權將軍(jun) 犧牲的時候37歲,是1942年5月反“掃蕩”的時候,他在突圍中為(wei) 了掩護我們(men) 的總部,他義(yi) 無反顧留在了最後。最後身負重傷(shang) ,就犧牲了。那麽(me) 他犧牲以後,到1949年的時候,1949年的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就換裝了。然後我們(men) 60萬(wan) 的大軍(jun) ,東(dong) 、西、中三路往湖南走,就是圍剿白崇禧。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第四野的四十軍(jun) 的軍(jun) 長羅舜初,接到了朱德總司令直接發給他的電報,就是繞道30公裏到醴陵去看望一個(ge) 母親(qin) 。這個(ge) 羅舜初就覺得,戰事這麽(me) 緊急,繞道30公裏要去看一個(ge) 母親(qin) ?當他到了醴陵的時候,才知道是要看望左權將軍(jun) 的母親(qin) 。找到了母親(qin) ,母親(qin) 83歲了,病得很重。首長攙著她站在大門口,滿山遍野,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齊刷刷地向母親(qin) 行著軍(jun) 禮。母親(qin) 說:“滿崽呢?”羅舜初一下就跪下去說:“我們(men) 都是您的兒(er) 子。”第二天,二野的十三軍(jun) 、十四軍(jun) 、十五軍(jun) 浩浩蕩蕩開進了醴陵,都去看望這個(ge) 母親(qin) 。母親(qin) 終於(yu) 明白了,兒(er) 子犧牲了。她收到消息的時候,兒(er) 子已經犧牲整整7年了。就請人給兒(er) 子寫(xie) 了一篇祭文:“吾兒(er) 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誌男兒(er) 。現已得著民主解放成功。犧牲一身,有何足惜。”左權將軍(jun) 為(wei) 了他的信仰,舍去了母親(qin) 、妻子、女兒(er) ,最後母親(qin) 、妻子都繼承了他的信仰。

  主持人康輝:

  這是您每一次每一位同誌去參觀的時候都會(hui) 講到的故事。

  崔韶光:

  都要講。

  主持人康輝:

  因為(wei) 它最集中地展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信仰的力量。

  崔韶光:

  對,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主持人康輝:

  後來您還一直在紅色宣傳(chuan) 的這個(ge) 崗位上,一直在向前走?

  崔韶光:

  在講到第17年的時候,我就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個(ge) 老八路寄給我的。有三十四張卡片,他從(cong) 上個(ge) 世紀三十年代起積攢的,今天隻帶了幾張,您看這上麵寫(xie) 的。

  主持人康輝:

  這是一首歌。

  崔韶光:

  對。一首歌,這上麵有詞,它說:新青年,為(wei) 民族謀解放。新青年,為(wei) 大眾(zhong) 作前驅。世界上,無一片幹淨土,能披斬荊棘,能開辟榛蕪,舍我輩其誰?

  主持人康輝:

  這是當年青年人上陣殺敵,鼓勵自己的歌。

  崔韶光:

  對。

  主持人康輝:

  當您拿到這些卡片的時候,您是不是覺得一份責任和使命又回到了身上?

  崔韶光:

  對。所以說,我覺得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把他們(men) 的信仰、把他們(men) 的信念傳(chuan) 下去,做一個(ge) 優(you) 秀的革命故事的講述者和紅色文化的傳(chuan) 播者,這就是我的信仰。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左權將軍(jun) 的故事以及八路軍(jun) 太行紀念館,我去過很多次,也聽過很多次,每一次都深受感動。今天聽了崔韶光同誌的介紹,我更感到信仰力量的偉(wei) 大。

  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因為(wei) 信仰是經受考驗的精神支柱。

  1936年2月,這一年紅軍(jun) 還在長征途中,翻越黨(dang) 嶺山,遭遇暴風雪,沿途許多紅軍(jun) 指戰員凍死在雪山上。在兵站戰士掩埋烈士遺體(ti) 的時候,大家發現了一隻攥緊拳頭的手伸出雪堆。拳頭掰開,發現這個(ge) 戰士手裏攥著的是一本黨(dang) 證,黨(dang) 證裏麵包著一塊銀元,黨(dang) 證上寫(xie) 著:劉誌海,中共正式黨(dang) 員,1933年入黨(dang) 。這一塊銀元毫無疑問,就是劉誌海烈士向黨(dang) 組織交出的最後一次黨(dang) 費。而就在幾個(ge) 月前,國民黨(dang) 召開四屆六中全會(hui) 。開幕的那一天,就發生了愛國誌士槍殺汪精衛的事件。親(qin) 曆者回憶說,槍響之後,所有的與(yu) 會(hui) 代表都一哄而散。之後,在清理現場的時候,人們(men) 發現一個(ge) 人,坐在附近廁所的地上。於(yu) 是,就問他:“你在這兒(er) 做什麽(me) ?”這個(ge) 人回答:“在上廁所。”“那麽(me) 你上廁所為(wei) 什麽(me) 坐在地上?”他說,槍聲一響,他害怕,癱坐在地上。“那麽(me) 你為(wei) 什麽(me) 到這裏來?你是來做什麽(me) 的?”他說:“我是來開會(hui) 的。”“那麽(me) 你的黨(dang) 證呢?你的會(hui) 議證呢?”這個(ge) 人說,槍聲一響由於(yu) 害怕,他把黨(dang) 證和會(hui) 議證都丟(diu) 進了廁所裏。很多年之後,當年的親(qin) 曆者都深深歎息:在那個(ge) 時候,在國民黨(dang) 風光無限的1935年,一個(ge) 黨(dang) 在這樣一群人的領導下,失敗也就不足為(wei) 奇。相反,長征卻以“一次理想信念的偉(wei) 大遠征”而載入史冊(ce) ,成為(wei) 中國革命再次走向複興(xing) 的轉折點。

  為(wei) 什麽(me) 要有信仰?因為(wei) 信仰是奪取勝利的動力源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它的本是什麽(me) ?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忠貞信仰。當年,中央紅軍(jun) 剛剛到達陝北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就擊潰了國民黨(dang) “圍剿”,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這場戰鬥給曾任東(dong) 北軍(jun) 總司令的張學良以很大的震動和思考。他晚年回憶說,為(wei) 什麽(me) 東(dong) 北軍(jun) 會(hui) 被擊潰?因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和紅軍(jun) 他們(men) 有信仰。每一個(ge) 紅軍(jun) 都有完全一樣的信仰。盡管他們(men) 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並不會(hui) 在自己手中實現,但是他們(men) 堅信,隻要一代又一代人為(wei) 之持續奮鬥,一代又一代人為(wei) 此做出犧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會(hui) 變成現實。

  主持人康輝:

  謝謝黃一兵研究員。正像黃一兵研究員所說的那樣,今天,隻有人們(men) 真正地理解了那些革命先輩他們(men) 純粹的理想,才能真正理解他們(men) 不朽的犧牲。我想也才能真正理解他們(men) 堅守的信仰。

  今天在我們(men) 的節目現場,還是請來了幾位高校的思政課老師。也特別想聽聽老師們(men) ,你們(men) 談一談,在今天的思政課堂上,怎樣讓這些年輕人也能夠真正地理解先輩們(men) ,他們(men) 的犧牲和信仰。我們(men) 請這位老師。

  付麗(li) 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我體(ti) 會(hui) 和“00後”談信仰最大的困難,可能是如何讓信仰落地。就是在2019年的10月份,我的課堂上,迎來了幾個(ge) 特別嘉賓。他們(men) 都是我們(men) 北航2018級的本科生,但同時他們(men) 還有一個(ge) 特殊的身份,就是他們(men) 是參加我們(men)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hui) 群眾(zhong) 遊行第9方陣的成員。有一個(ge) 學生的分享讓我們(men) 很受感動。他說是在第一次到天安門廣場上合練的時候,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巨幅畫像。他說我就看到老人家憑欄而立,遠遠地望著我們(men) ,他就突然心生感慨。他想當年篳路藍縷,那麽(me) 艱辛推著我們(men) 整個(ge) 國家往前走。今天,我們(men) 推著他看看今天的中國。所以當時在場的學生都很是動容。我理解我們(men) 思政課和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於(yu) ,它的議題是隨著學生的成長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學生的思考不會(hui) 因為(wei) 課程的結束而結束。所以我們(men) 應當讓學生帶著思考離開,讓他們(men) 再帶著感悟回來。隻有這樣,他們(men) 才能真正體(ti) 會(hui) 到自己作為(wei) 新時代青年,他們(men) 作為(wei) “00後”肩負的責任。謝謝大家!

  主持人康輝:

  謝謝!思政課是為(wei) 年輕人立根塑魂的重要課程,而隻有年輕人把這個(ge) 根和魂立住了,隻要年輕人有了堅定的信仰,才能夠成材,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men) 再來聽一聽總書(shu) 記的話吧。

  第三部分:怎樣才能堅守信仰

  總書(shu) 記原音短片三: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這是龔自珍講的。“本”在人心,內(nei) 心淨化、誌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對共產(chan) 黨(dang) 人來講,動搖了信仰,背離了黨(dang) 性,丟(diu) 失了宗旨,就可能在“圍獵”中被人捕獲。隻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ti) 。

  經典釋義(yi) 人王立群:

  剛才我們(men) 聽到的總書(shu) 記的講話,是在2016年1月12日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第六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的講話。在這個(ge) 講話中間,總書(shu) 記引用了龔自珍的兩(liang) 句詩,“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龔自珍是近代史上的一個(ge) 著名的詩人。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處在一個(ge) 大變局的時代,龔自珍出生的時候是在乾隆末年,也就是康乾盛世的末年。

  道光七年,龔自珍在北京寫(xie) 了一組詩。這一組詩全部是古風。所謂古風,就是相對於(yu) 平仄格律非常嚴(yan) 整的格律詩來說的。他一共寫(xie) 了15首古風,題目叫《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shu) 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這個(ge) 題目是什麽(me) 意思呢?這個(ge) 題目很長,就是說從(cong) 道光七年的春天到秋天,他在北京城裏邊有很多感觸,他把自己的感觸拉拉雜雜地寫(xie) 下來了。當然這個(ge) “拉雜”是一個(ge) 謙稱,龔自珍是一個(ge) 了不起的大詩人。他說我拉拉雜雜寫(xie) 了很多詩。然後把這些詩,沒有按照一個(ge) 什麽(me) 邏輯順序編起來,所以叫“漫不詮次”。最後得了多少首?得了十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就有兩(liang) 句:“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古人認為(wei) ,人的這個(ge) 心是管著思考的。這個(ge) 觀念實際上是錯誤的。我們(men) 今天知道,思考是在大腦中間完成的,心髒是一個(ge) 供血器官。但是一直到今天,我們(men) 仍然沿用了古人把心當作思維器官的這樣一種功能的使用。所以,在龔自珍這首詩中間,就寫(xie) 下來這麽(me) 非常有名的兩(liang) 句。“寸心”是指心之小,“蒼穹”的本義(yi) 是指天空,是指天之大。那麽(me) 大的一個(ge) 客觀世界,靠什麽(me) 去戰勝它?去掌握它?靠心。隻有能夠戰勝自己心中的欲望,隻有能夠正心養(yang) 性,才能夠戰勝客觀世界。隻有你的心正了,百毒才不會(hui) 侵身附體(ti) 。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信仰不可能憑空產(chan) 生,也不可能輕易堅守。

  現在我們(men) 談第三個(ge) 問題,如何才能堅守信仰?

  首先,堅守信仰離不開理論武裝和理論堅定。

  要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必須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頭腦。事實上,真信的基礎是真懂,隻有持續不斷地學習(xi) ,刻苦地學習(xi) ,我們(men) 才能真正地做到“學以成信”。

  從(cong) 青年時代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酷愛讀書(shu) ,特別是馬列經典著作以及各個(ge) 時期、各個(ge) 種類國內(nei) 外名著。不管是在怎樣的境遇下,不管是在什麽(me) 樣的崗位上,習(xi) 近平同誌始終把讀書(shu) 學習(xi) 作為(wei) 了解中國社會(hui) ,培養(yang) 理想信念的一個(ge) 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曾經陪同習(xi) 近平同誌調研的人員回憶說,習(xi) 近平同誌第一次到壽寧調研時,就要求把《壽寧縣誌》找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家馮(feng) 夢龍任壽寧知縣時所撰寫(xie) 的那本自傳(chuan) 體(ti) 縣誌,對照著看。以後每次到壽寧來,晚飯後他必到書(shu) 店,去看一看,找一找,買(mai) 下幾本自己喜歡的書(shu) 。

  一同調研的同誌總忍不住地問:白天調研這麽(me) 辛苦,為(wei) 什麽(me) 還要加班看書(shu) ?甚至看那些枯燥無味的縣誌?習(xi) 近平同誌說:“一縣之誌就是一縣之史。曆史是人民創造的,學縣誌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曆史;尊重縣誌,就是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曆史記載,有正麵的,也有反麵的,可供後人借鑒。”

  堅守信仰還要做到忠於(yu) 信仰,矢誌不渝。追求信仰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艱難困苦,越能夠檢驗信仰的韌性和純度。我們(men) 來認識一個(ge) 人。

  鍾揚是複旦大學的一名植物學家。如果把鍾揚的人生精簡成兩(liang) 個(ge) 字,那就是“西藏”。

  為(wei) 了實現把青藏高原的植物種子都收集起來的夢想,鍾揚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收獲著實現夢想的喜悅,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鍾揚同期聲:“高原反應差不多有17種,像呼吸困難,像頭疼欲裂。”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青藏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是人類難以生存的區域,而為(wei) 了心中的信仰,鍾揚卻一次次跨越自然極限,在海拔6100米的高度不僅(jin) 采集到了西藏特有的一種植物種子,而且還創造了中國植物學海拔采集高度的新紀錄。

  紮西次仁(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種質資源庫主任)同期聲:“這個(ge) 就是擬南芥的種子,跟鍾老師一起在雅魯藏布江流域采到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深入研究以後發現,這是一個(ge) 新的生態型。”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超越海拔6000米,抵達植物生長的最高極限,跋涉16年,鍾揚把自己的論文寫(xie) 滿青藏高原。

  2017年9月,鍾揚在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去世。

  鍾揚同期聲:“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wei) 我的學生會(hui) 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men) 采集的種子也許會(hui) 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

  思想解讀人黃一兵:

  縱觀鍾揚的一生,無論是在綠樹成蔭的校園,還是在人跡罕至的高原,鍾揚追逐夢想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為(wei) 什麽(me) 他能夠如此堅定執著,我想一個(ge) 根本的原因在於(yu) ,他心中充滿了崇高的信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100年來,一代又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行的足跡,構成了我們(men) 這個(ge) 國家為(wei) 強大而探索的心靈史,也構成了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為(wei) 複興(xing) 而奮鬥的信仰史。100年來,真理之光和信仰的光芒交相輝映,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群星璀璨,照亮了中國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謝謝大家!

  主持人康輝:

  非常感謝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黃一兵研究員和經典釋義(yi) 人王立群教授帶來的精彩講解。

  在節目的最後,讓我們(men) 一起重溫、一起誦讀經典篇章,我們(men) 再一次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經典誦讀環節】

  《揚子江》

  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cong) 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發布時間:2021年02月20日 08:06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