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曾經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關(guan) 心涼山州貧困群眾(zhong) 的脫貧工作。涼山州群眾(zhong) 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精準施策、奮發有為(wei) 。如今的大涼山已經舊貌換新顏。
在扶貧安置點的新家,記者見到了“懸崖村”村民某色伍哈。他說,四個(ge) 孩子在縣城讀書(shu) 了,以後一家人再也不用攀爬懸崖了。
某色伍哈所在的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因為(wei) 坐落在落差800多米的懸崖上,被稱為(wei) “懸崖村”。曾經4公裏的懸崖路上村民靠木頭和藤條搭成的梯子進村,一趟得用4個(ge) 多小時。
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十分關(guan) 心生活在“懸崖村”的彝族群眾(zhong) 。
下“繡花”功夫,就要精準施策。當地政府先幫村子搭建起了上山的鋼梯,暢通了進出“懸崖村”的路。去年11月,“懸崖村”的貧困戶告別了世代居住的懸崖絕壁,集體(ti) 搬遷到了山下的易地扶貧安置點。
某色伍哈的壓力來自於(yu) 妻子沒文化,要想找份工作並不容易。在昭覺縣易地搬遷的54000多貧困人口中,大部分人缺乏知識和勞動技能難以就業(ye) 。搬下山如何穩得住?在挨家挨戶詳細摸底後,當地開始進行多種職業(ye) 技能培訓,某色伍哈的妻子經過廚師培訓,在一所小學食堂上了班,每月工資有1500元。
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大山深處,有許多包括“懸崖村”在內(nei) 的彝族村寨,這裏的100多萬(wan) 貧困群眾(zhong) 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心中一直的牽掛。2018年春節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三河村,在火塘邊,跟村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一起分析當地貧困發生的原因,謀劃精準脫貧之策。總書(shu) 記強調,要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長期穩定致富。
三年過去了,規劃已經成為(wei) 現實。如今,三河村已發展了雲(yun) 木香、冬桃、中華蜂等產(chan) 業(ye) 項目,還通過培養(yang) 、扶持致富帶頭人,與(yu) 村集體(ti) 經濟展開合作,重點發展烏(wu) 金豬、西門塔爾牛等特色養(yang) 殖業(ye) 。2020年,三河村全村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1245元,比2015年增長了5倍。
把脫貧摘帽當作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現在,三河村打算把農(nong) 業(ye) 、文化、旅遊融合起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幫助群眾(zhong) 實現長期穩定增收。
2020年11月,涼山州最後7個(ge) 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州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全住房7.44萬(wan) 套,35.32萬(wan) 群眾(zhong) 搬入新居。全州24.8萬(wan) 戶105.2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