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左一) 女,回族,51歲,中共黨(dang) 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駐官廳鎮東(dong) 峽村第一書(shu) 記、工作隊隊長。
我叫海萍,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政府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現任原州區官廳鎮東(dong) 峽村第一書(shu) 記。自1988年參加工作,32年來,我先後在民政、危房改造、“兩(liang) 保”收繳、信訪、包片、駐村等多個(ge) 崗位工作過,不論在哪個(ge) 工作崗位上,我都是幹一行愛一行,用實際行動詮釋親(qin) 人、家人的含義(yi) 。
“叔,給孩子按時吃藥,用煤炭烤火注意安全,有什麽(me) 困難隨時給村上說。”初冬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謝紅義(yi) 家,了解老人過冬準備情況。67歲的謝紅義(yi) 和老伴均患有腦梗,小兒(er) 子患有精神疾病,一家三口依靠政府轉移性支付生活。全村像謝紅義(yi) 這樣患病、殘疾的未脫貧戶有6戶12人。如何啃下最後的硬骨頭?我與(yu) 村“兩(liang) 委”班子商量後,在政府兜底的基礎上,給每戶增加一個(ge) 公益性護林崗位,幫助這部分人戶均增收1萬(wan) 元。“低保、養(yang) 老、殘疾補貼、公益性崗位,一個(ge) 月純收入2000多元,完全夠我們(men) 一家人吃穿用。”謝紅義(yi) 說,自家裏人相繼患病後,他根本沒有想到還能過上這麽(me) 好的生活。
老百姓就是咱親(qin) 人,幹扶貧工作,就得用情用心用力履職盡責。我在原州區官廳鎮擔任民政助理員期間,時刻牢記民政工作“上為(wei) 政府分憂,下為(wei) 百姓解愁”宗旨,把五保老人、殘疾人視為(wei) 自己的親(qin) 人,把群眾(zhong) 的事當自己家人的事去解決(jue) 。我把五保老人當成自己的老人一樣對待,操心老人們(men) 吃喝拉撒睡,逢年過節買(mai) 肉給老人們(men) 改善夥(huo) 食。敬老院的老人們(men) 紛紛誇讚我“像親(qin) 生女兒(er) 一樣親(qin) ”。
2016年,我從(cong) 鄉(xiang) 鎮來到原州區信訪局,發現信訪工作並不是“一張報紙一杯茶”那麽(me) 輕鬆,也不是與(yu) 信訪群眾(zhong) 聊聊天那麽(me) 簡單。信訪工作事關(guan) 社會(hui) 穩定、事關(guan) 黨(dang) 群和幹群關(guan) 係,來不得半點馬虎。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曆,讓我對信訪群眾(zhong) 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每當看到一份份求助的材料,一張張困惑的麵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盡全力解決(jue) ……上訪群眾(zhong) 就是家人,群眾(zhong) 來信就是家信,群眾(zhong) 難事就是家事。原州區南關(guan) 街道辦事處下東(dong) 海拆遷戶馬老太把上訪當是串門子、浪親(qin) 戚,我總是不厭其煩接待,一來二去,我倆(lia) 成了無話不說的“親(qin) 人”。就這樣,在一杯熱茶、一聲問候中,拉近了上訪人和接訪人距離,消除了隔閡,解開了心結。
2018年3月,因基層工作經驗豐(feng) 富,善於(yu) 做老百姓工作,我被原州區委組織部選派到東(dong) 峽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東(dong) 峽村地處固原城區與(yu) 農(nong) 村接合部,上萬(wan) 畝(mu) 承包地退耕還林,全村4個(ge) 自然組隻有600畝(mu) 耕地,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幾乎為(wei) 零。2018年,村裏隻有幾十頭牛。全村常住戶110戶344人,不足戶籍人口四分之一。80%的村民進城務工、做生意,村裏留下的不是單老戶就是雙老戶。發展什麽(me) 、如何發展,成為(wei)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為(wei) 做到精準幫扶,我駐村第一件事,就是團結村“兩(liang) 委”班子入戶走訪調研,坐在炕頭上與(yu) 村民拉家常,了解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真實想法。挨家挨戶走訪老黨(dang) 員、退休支部書(shu) 記、支部委員、群眾(zhong) 代表、致富能手、貧困戶,征詢他們(men) 的意見和建議。經過近兩(liang) 個(ge) 月深入走訪調研,我摸清了東(dong) 峽村的底細,熟知了群眾(zhong) 的想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東(dong) 峽村外出務工人員超過600人,加之東(dong) 峽村與(yu) 固原城區相鄰,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勞務經濟優(you) 勢。為(wei) 將這一優(you) 勢放大,我多方聯係原州區就業(ye) 局、扶貧辦等部門舉(ju) 辦精準技能培訓班10餘(yu) 次,共有300多人拿到挖掘機、裝載機、鏟車駕駛證,以及烹飪、護理、電焊等職業(ye) 資格證,務工人員就業(ye) 能力、綜合素質、工資水平得到全麵提高。村民張玉強就是職業(ye) 技能培訓受益者之一。原來,張玉強沒有職業(ye) 資格證,四處打零工,一家5口人租住在10餘(yu) 平方米的舊房裏。張玉強經過培訓,拿到資格證後,第一時間應聘到一家建築企業(ye) 開裝載機,一年收入10多萬(wan) 元。“無證四處碰壁,一證在手處處有錢可賺。”如今,張玉強一家人在城裏有了樓房,又購買(mai) 了一台挖掘機。在發展勞務經濟的同時,我用足用好優(you) 惠政策,為(wei) 了幫助群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我協調有關(guan) 部門成立由村主任任組長的金融扶貧貸款小組,貸款1000多萬(wan) 元。村民石軍(jun) 從(cong) 貸款小組貸款4萬(wan) 元養(yang) 牛,如今養(yang) 牛40多頭,資產(chan) 過百萬(wan) 元。正是采取政策疊加的方式,才能幫助兜底戶全部脫貧。
雖然東(dong) 峽村靠近城市,但多年來進出村隻有一條沙土路。作為(wei) 扶貧工作隊長,連老百姓走的路都修不好,還談什麽(me) 脫貧奔小康?當我看到老百姓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時,心裏特別難受。2019年,我爭(zheng) 取到原州區交通扶貧項目,對2.1公裏村主幹道硬化,又爭(zheng) 取原州區信訪局幫扶資金6萬(wan) 元,鋪設自然組沙礫路7公裏,解決(jue) 了群眾(zhong) 出行難問題。為(wei) 破解村集體(ti) 收入薄弱、貧困戶致富無門路的問題,我和村“兩(liang) 委”多方研究,結合東(dong) 峽村貧困戶實際,組建東(dong) 峽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創辦養(yang) 殖項目。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把村集體(ti) 經濟與(yu) 貧困戶脫貧捆綁,利用場地租賃解決(jue) 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問題。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ge) 貧困家庭,丟(diu) 下一個(ge) 貧困群眾(zhong) 。”在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邁進的道路上,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莊嚴(yan) 承諾。在黨(dang) 和國家的號召下,我站立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為(wei) 脫貧攻堅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東(dong) 峽村舊貌換新顏,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wan) 元,集體(ti) 經濟收入10萬(wan) 元。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