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萍(中) 女,漢族,49歲,群眾(zhong) ,雲(yun) 南省楚雄市人民法院民事二庭庭長、審判委員會(hui) 委員、四級高級法官。
我叫段莉萍,是一名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法官。1993年7月,我從(cong) 法律院校畢業(ye) ,被分配到雲(yun) 南省楚雄市人民法院工作,一幹就是27年。多年的辦案工作讓我懂得,法律要贏得民心,就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用真情辦案,多走幾步,多說幾句,讓法律更貼近民心。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距離楚雄市區120多公裏的山區法庭,那時,山區道路崎嶇,辦案的路常常是車走一半,人走一半,生活條件也很簡陋,經常缺水、停電,但因為(wei) 對工作的熱愛,也從(cong) 不覺得苦累。至今我仍清晰記得當時擔任書(shu) 記員參與(yu) 辦理的第一起離婚案件,案件很普通,一對農(nong) 村夫妻因瑣事產(chan) 生了矛盾,女方一氣之下便到法院起訴離婚,在了解案情後,我和老法官認為(wei) 夫妻雙方隻是一時鬧別扭、有和好的可能,便多次上門調解,經過我們(men) 的努力,終於(yu) 化解了雙方的心結,最終妻子撤訴,夫妻雙方重歸於(yu) 好。多年後,我自己當了法官,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團結、鄰裏和諧,一直是我們(men) 彝州法官最樸素的願望,但民族地區習(xi) 慣不同、言語不通,糾紛易起不易解,隻有傾(qing) 注更多的耐心、細心和誠心,才能真正走進群眾(zhong) 的心裏,找到問題的症結,從(cong) 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
2003年1月,我到立案庭負責立案工作。2015年5月,全國法院開展立案登記製改革,此時,我被任命為(wei) 立案庭庭長。作為(wei) 群眾(zhong) 表達訴求、進行訴訟活動的“第一站”,立案庭承擔著法院的“門麵”,每天麵對的是各種各樣的矛盾,接待的是懷有各種情緒的當事人,受過委屈,也有過失落,有強忍的淚水,也有揮灑的汗水,但隻要多一些熱心、耐心和細心,總能把問題解決(jue) ,每當聽到當事人那句發自內(nei) 心的“謝謝”時,我便感受到這份工作帶來的快樂(le) 和價(jia) 值。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人們(men) 的心。因為(wei) 疫情,很多當事人無法到法院訴訟,在一起拖欠運費糾紛案件中,原告駕駛農(nong) 用運輸拖拉機多次為(wei) 被告經營的建材店送貨,但被告卻以各種理由拖欠運費,最後甚至關(guan) 閉店鋪回了福建老家,並拒接原告電話。原告無奈隻能訴至法院。開庭時,被告拒不到庭,而原告因為(wei) 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證據意識,提交的證據僅(jin) 有一張收貨人出具的收貨憑證。案情雖然簡單、案件標的額也僅(jin) 有2000元,但我了解到,這2000元是原告辛辛苦苦18次運送貨物的運費,如果簡單一判了之,原告可能會(hui) 因此喪(sang) 失對法律的信任。這個(ge) 案子如果能調解結案,對雙方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wei) 正值疫情期間,被告又在外省,我和同事們(men) 通過微信、電話,一次又一次與(yu) 被告溝通,詢問、探究事情的真相。從(cong) 一開始被告矢口否認、到借口拖延、再到承認欠原告運費、最後承諾半個(ge) 月之後付款……一個(ge) 小小的案件,我不知打了多少次電話,連被告都疑惑地問:“原告是你的親(qin) 戚朋友嗎?怎麽(me) 你對他的事那麽(me) 用心?”我告訴他:“我和他並不認識,但對每一個(ge) 案件我都會(hui) 認真辦理!”最終,被告終於(yu) 認識到了自己不誠信行為(wei) 的錯誤,通過微信及時歸還了拖欠原告的2000元運費,案件得到了圓滿解決(jue) 。
2017年以來,我個(ge) 人辦理案件1026件,涉案標的額1.1億(yi) 元,每年平均辦案342件,無一錯案、無一上訪、無一纏訴,先後獲得了“全國法院先進個(ge) 人”“2018年度雲(yun) 南十大法治新聞人物”“全省法院辦案能手”“彝州最美法官”等榮譽。在我看來,司法為(wei) 民,就是法官把嚴(yan) 肅的法條轉化為(wei) 群眾(zhong) 能夠理解的語言,解開群眾(zhong) 心中的結;司法為(wei) 民,就是在一個(ge) 個(ge) 看似微不足道的案件上奔波操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用點滴的公正匯聚起群眾(zhong) 對法律的信任。我將以法律作為(wei) 終生信仰,用黨(dang) 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履行法官的使命,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