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陽(左一) 男,蒙古族,31歲,中共黨(dang) 員,內(nei) 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黨(dang) 工委委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駐馬鞍山村第一書(shu) 記。
我叫劉葉陽,是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黨(dang) 工委委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大部分時間工作在鄉(xiang) 下,對農(nong) 村有著深厚的感情。2016年4月,我主動響應組織號召,辭別懷有身孕的妻子和3歲多的女兒(er) ,到馬鞍山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樸實的家國情懷。
馬鞍山村是革命老區村、多民族集聚村、生態文明村,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旱地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飯,村集體(ti) 經濟隻有靠出租果園收點租金。駐村伊始,我的滿腔熱情就遭遇了“冷水”:“二十幾歲的愣頭青,能幹出啥”“來了村裏,也就是走走過場”。麵對艱苦環境和人們(men) 的質疑,我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厚著臉皮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幫忙幹活,到貧困戶家裏嘮家常講政策,和村民一起謀劃馬鞍山村的發展。
苦民之苦,憂民之憂,隻有真正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問題,才能獲得信任、支持和認可,這是同樣駐村扶貧的父親(qin) 傳(chuan) 授的經驗,也是我的初心和使命。郭文靜是貧困戶郭瑞成的女兒(er) ,患眼疾輟學在家多年。得知情況,我主動幫她辦理了殘疾證,遺憾的是,即使幫助她到了北京治療,眼疾也不能手術。為(wei) 了安慰郭文靜父女,我又主動聯係送她到赤峰市特殊教育學校讀書(shu) ,還幫郭瑞成申請了保潔公益崗,發展基礎母牛養(yang) 殖,一年下來,郭瑞成家收成達到4萬(wan) 元,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送年邁的貧困戶吳鳳英去醫院,協助7戶貧困戶辦理13萬(wan) 元的小額貼息貸款,上房維修電視接收設備,幫貧困戶買(mai) 牲畜算賬把關(guan) ……看似一件件瑣碎的小事,往往關(guan) 乎群眾(zhong) 切身利益,要將心比心,抓緊解決(jue) 。農(nong) 村民風淳樸,農(nong) 民生活不易,回應廣大群眾(zhong) 對黨(dang) 員幹部的期望,以實際行動服務造福人民,是每名黨(dang) 員幹部的責任,我不能停下來歇歇腳、喘口氣。
馬鞍山村有30年的山葡萄種植曆史,但以前都是自產(chan) 自銷,收益不大,農(nong) 戶種植積極性不高。怎麽(me) 樣擴大規模、延長產(chan) 業(ye) 鏈,扭轉村合作社虧(kui) 損狀態?為(wei) 理清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和路徑,做通群眾(zhong) 思想工作,我和村幹部不知道在企業(ye) 、合作社和農(nong) 戶之間,來來回回跑了多少趟,吃了多少閉門羹。憑著不懈的努力,最終企業(ye) 決(jue) 定以高於(yu) 市場價(jia) 5毛錢的保護價(jia) 回收山葡萄,村裏也形成了“公司+基地+農(nong) 戶”“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產(chan) 業(ye) 模式,種植麵積從(cong) 2016年的2000畝(mu) 發展到如今的3500畝(mu) ,每畝(mu) 增產(chan) 500斤、純收入突破4000元,33戶村民靠栽種山葡萄實現穩定脫貧,248戶村民從(cong) 中受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葡萄種植基地的田園風光、休閑體(ti) 驗與(yu) 馬鞍山的自然風光,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創造了條件。我與(yu) 村兩(liang) 委一道,投入項目資金45萬(wan) 元成立山葡萄釀酒公司,推進村核心景區建設項目,扶持發展特色化農(nong) 家樂(le) 15戶,將遊玩景區的單一模式拓展為(wei) “吃、住、遊、購、娛”體(ti) 驗式多元模式。目前,馬鞍山村年接待遊客達13萬(wan) 餘(yu) 人,直接或間接帶動100餘(yu) 人參與(yu) 旅遊接待服務,走出了一條山葡萄和鄉(xiang) 村旅遊同頻共振的生態優(you) 先發展新路子。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馬鞍山村考察指導工作,要求我們(men) 因地製宜、因村施策,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產(chan) 上來。總書(shu) 記的話讓我和群眾(zhong) 備受鼓舞,也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發展產(chan) 業(ye) 的決(jue) 心。
一年來,馬鞍山村又實現新發展:流轉410畝(mu) 土地發展林果產(chan) 業(ye) ,爭(zheng) 取46.6萬(wan) 元水利灌溉項目,成立秀美彩緹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小葡萄做成大產(chan) 業(ye) ;成立赤峰三色文化旅遊公司,建設紅色教育基地,新發展8家農(nong) 家院和民宿,打造3.8公裏“紅色理論一條街”,實施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隨著一項項工作舉(ju) 措的落地,今天的馬鞍山村不再是昔日的窮山溝,先後被評為(wei) 中國鄉(xiang) 村旅遊模範村、全國文明村鎮、國家森林鄉(xiang) 村、國家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
駐村扶貧4年來,馬鞍山村成了我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xiang) 。我感恩這片熱土,是她給了一頁頁溫暖的記憶,讓我從(cong) 中收獲了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品格;我也感恩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讓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成為(wei) 一個(ge) 不折不扣的追夢人。不負青春、奮鬥出彩,越是群眾(zhong) 需要的地方,越是困難艱苦的環境,越能鍛煉成長。以後不管在什麽(me) 樣的崗位上,我都會(hui) 帶著這份收獲,不懼風雨,一路向前。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