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
習(xi) 近平
2017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瑞士達沃斯國際會(hui) 議中心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hui) 開幕式,並發表題為(wei) 《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lan) 紅光/攝
尊敬的洛伊特哈德主席和豪森先生,
尊敬的各國元首、政府首腦、副元首和夫人,
尊敬的國際組織負責人,
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和夫人,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很高興(xing) 來到美麗(li) 的達沃斯。達沃斯雖然隻是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個(ge) 小鎮,卻是一個(ge) 觀察世界經濟的重要窗口。大家從(cong) 四麵八方會(hui) 聚這裏,各種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較少的投入獲得了很高的產(chan) 出。我看這個(ge) 現象可以稱作“施瓦布經濟學”。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文學家狄更斯曾這樣描述工業(ye) 革命發生後的世界。今天,我們(men) 也生活在一個(ge) 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麵,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麵,地區衝(chong) 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yi) 、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貧困、失業(ye) 、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上升。
對此,許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麽(me) 了?
要解決(jue) 這個(ge) 困惑,首先要找準問題的根源。有一種觀點把世界亂(luan) 象歸咎於(yu) 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曾經被人們(men) 視為(wei) 阿裏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國際社會(hui) 圍繞經濟全球化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今天,我想從(cong) 經濟全球化問題切入,談談我對世界經濟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比如,過去幾年來,源自中東(dong) 、北非的難民潮牽動全球,數以百萬(wan) 計的民眾(zhong) 顛沛流離,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路途中葬身大海,讓我們(men) 痛心疾首。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戰亂(luan) 、衝(chong) 突、地區動蕩。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出路,是謀求和平、推動和解、恢複穩定。再比如,國際金融危機也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chan) 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yan) 重缺失的結果。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yu) 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yu) 問題解決(jue) 。
曆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wei) 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當然,我們(men) 也要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於(yu) 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hui) 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hui) 感受到壓力和衝(chong) 擊。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值得我們(men) 重視和深思。
2017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同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在達沃斯共同啟動中瑞旅遊年。兩(liang) 國元首在熊貓冰雕像和印有中瑞兩(liang) 國國旗及“中瑞旅遊年”字樣的滑雪板旁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 丁林/攝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從(cong) 哲學上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wei) 事物存在優(you) 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全麵的,因為(wei) 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全麵的。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men) 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麵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ge) 國家、每個(ge) 民族。
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我們(men) 認為(wei) ,融入世界經濟是曆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yu) 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遊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麵,總有一天會(hui) 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men) 在遊泳中學會(hui) 了遊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er) ,是回避不了的。想人為(wei) 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chan) 品流、產(chan) 業(ye) 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ge) 一個(ge) 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曆史潮流的。
人類曆史告訴我們(men)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麵問題,找不到解決(jue) 問題的思路。麵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
去年年底,我在亞(ya) 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上提出,要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我們(men) 要主動作為(wei) 、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麵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men) 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men) 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這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領導者應有的擔當,更是各國人民對我們(men) 的期待。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究其根源,是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jue) 。
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世界經濟增速處於(yu) 7年來最低水平,全球貿易增速繼續低於(yu) 經濟增速。短期性政策刺激效果不佳,深層次結構性改革尚在推進。世界經濟正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傳(chuan) 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雖然不斷湧現,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世界經濟仍然未能開辟出一條新路。
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滯後,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前不久,拉加德女士告訴我,新興(xing) 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ti) 係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全球產(chan) 業(ye) 布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製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場需要增強抗風險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機製未能適應新需求,難以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市場頻繁動蕩、資產(chan) 泡沫積聚等問題。
三是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施瓦布先生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一書(shu) 中寫(xie) 道,第四次工業(ye) 革命將產(chan) 生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包括會(hui) 加劇不平等,特別是有可能擴大資本回報和勞動力回報的差距。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餘(yu) 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令人擔憂。全球仍然有7億(yi) 多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對很多家庭而言,擁有溫暖住房、充足食物、穩定工作還是一種奢望。這是當今世界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也是一些國家社會(hui) 動蕩的重要原因。
這些問題反映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治理、發展模式存在必須解決(jue) 的問題。國際紅十字會(hui) 創始人杜楠說過:“真正的敵人不是我們(men) 的鄰國,而是饑餓、貧窮、無知、迷信和偏見。”我們(men) 既要有分析問題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動的勇氣。
第一,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世界經濟麵臨(lin) 的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與(yu) 以往曆次工業(ye) 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ye) 革命是以指數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我們(men) 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隻有敢於(yu) 創新、勇於(yu) 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杭州峰會(hui) 上達成重要共識,要以創新為(wei) 重要抓手,挖掘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我們(men) 要創新發展理念,超越財政刺激多一點還是貨幣寬鬆多一點的爭(zheng) 論,樹立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思路。我們(men) 要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為(wei) 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後勁。我們(men) 要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既應對好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挑戰,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動化等給就業(ye) 帶來的衝(chong) 擊,在培育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過程中注意創造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讓各國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第二,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人類已經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ge) 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麵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wei) 代價(jia) 。
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hui) 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我們(men) 要下大氣力發展全球互聯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yi) 。搞保護主義(yi) 如同把自己關(guan) 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隻能是兩(liang) 敗俱傷(shang) 。
第三,堅持與(yu) 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小智治事,大智治製。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變革緊迫性越來越突出,國際社會(hui) 呼聲越來越高。全球治理體(ti) 係隻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wei) 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hui) 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yu) 決(jue) 策、享受權利、履行義(yi) 務。要賦予新興(xing) 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更多代表性和發言權。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方案已經生效,這一勢頭應該保持下去。要堅持多邊主義(yi) ,維護多邊體(ti) 製權威性和有效性。要踐行承諾、遵守規則,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取舍或選擇。《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們(men) 對子孫後代必須擔負的責任!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和夫人彭麗(li) 媛在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夫婦陪同下,共同參觀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這是習(xi) 近平與(yu) 當地員工代表親(qin) 切交談,詢問他們(men) 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第四,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hui) 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
我們(men) 要倡導勤勞儉(jian) 樸、努力奮進的社會(hui) 風氣,讓所有人的勞動成果得到尊重。要著力解決(jue) 貧困、失業(ye) 、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照顧好弱勢人群的關(guan) 切,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hui) 、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要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積力之所舉(ju) ,則無不勝也;眾(zhong) 智之所為(wei) ,則無不成也。”隻要我們(men)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guan) ,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經過38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道路決(jue) 定命運。中國的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從(cong) 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cong) 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東(dong) 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條條大路通羅馬。誰都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定為(wei) 一尊,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發展道路強加於(yu) 人。
這是一條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中國秉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中國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大力推進減貧事業(ye) ,讓7億(yi) 多人口擺脫貧困,正在向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快步前進。
這是一條改革創新的道路。中國堅持通過改革破解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敢於(yu) 啃硬骨頭、涉險灘,勇於(yu) 破除妨礙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近4年來,我們(men) 在之前30多年不斷改革的基礎上,又推出了1200多項改革舉(ju) 措,為(wei) 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這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nei) 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
中國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這對中國好,對世界也好。中國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幹出來的。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素以吃苦耐勞聞名於(yu) 世。中國人民深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是一個(ge) 有著13億(yi) 多人口的大國,想發展就要靠自己苦幹實幹,不能寄托於(yu) 別人的恩賜,世界上也沒有誰有這樣的能力。
觀察中國發展,要看中國人民得到了什麽(me) 收獲,更要看中國人民付出了什麽(me) 辛勞;要看中國取得了什麽(me) 成就,更要看中國為(wei) 世界作出了什麽(me) 貢獻。這才是全麵的看法。
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yi) 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ge) ,其中成套項目近3000個(ge) ,舉(ju) 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wei) 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wan) 多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wan) 億(yi) 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wan) 億(yi) 美元,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這些數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2020年9月4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全球服務貿易峰會(hui) 上致辭。 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從(cong) 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wei) 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減貧事業(ye) 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wei) 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中國人民深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艱辛,對各國人民取得的發展成就都點讚,都為(wei) 他們(men) 祝福,都希望他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好,不會(hui) 犯“紅眼病”,不會(hui) 抱怨他人從(cong) 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巨大機遇和豐(feng) 厚回報。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很多人都在關(guan) 注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速、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動力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
2016年,在世界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預計增長6.7%,依然處於(yu) 世界前列。現在,中國經濟的體(ti) 量已不能同過去同日而語,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liang) 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中國居民消費和服務業(ye) 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為(wei) 52.8%,國內(nei)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1%。居民收入和就業(ye) 實現穩定增長,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綠色發展初見成效。
當前,中國經濟麵臨(lin) 一定的下行壓力和不少困難,如產(chan) 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我們(men) 認為(wei) ,這些都是前進中必然出現的階段性現象,對這些問題和矛盾,我們(men) 正在著力加以解決(jue) ,並不斷取得積極成效。我們(men) 堅定向前發展的決(jue) 心不會(hui) 動搖。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13億(yi) 多人口,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我們(men) 將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適應、把握、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中國將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圍繞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培育增長新動能,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實現實體(ti) 經濟升級,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擴大有效需求,更好滿足人們(men) 個(ge) 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更好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將不斷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加大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力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牽住創新這個(ge) “牛鼻子”,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注重用新技術新業(ye) 態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傳(chuan) 統動能煥發生機。
——中國將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產(chan) 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zheng) ,讓中國市場更加透明、更加規範。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wan) 億(yi) 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yi) 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yi) 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yi) 人次。這將為(wei) 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feng) 富產(chan) 品、更寶貴合作契機。對各國工商界而言,中國發展仍然是大家的機遇。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hui) 關(guan) 上。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我們(men) 希望,各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公平敞開。
2020年11月22日晚,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hui) 第二階段會(hui) 議,重點闡述關(guan) 於(yu)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看法。 新華社記者 李響/攝
——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亞(ya) 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談判,構建麵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中國一貫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國無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提升貿易競爭(zheng) 力,更不會(hui) 主動打貨幣戰。
3年多前,我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3年多來,已經有100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ye) 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yi) 美元,一係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
今年5月,中國將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為(wei) 解決(jue) 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麵臨(lin) 的問題尋找方案,為(wei) 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女士們(men) 、先生們(men) 、朋友們(men) !
世界曆史發展告訴我們(men) ,人類文明進步曆程從(cong) 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類就是在同困難的鬥爭(zheng) 中前進的。再大的困難,都不可能阻擋人類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難,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責他人,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逃避責任,而是要一起來戰勝困難。曆史是勇敢者創造的。讓我們(men) 拿出信心、采取行動,攜手向著未來前進!
謝謝大家。
※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7年1月17日在瑞士達沃斯舉(ju) 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hui) 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