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幹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村民謝清在做木工。趙 勇攝

夕陽下的木甌水苗寨。冉 林攝

村民何道香種植的玉米喜獲豐(feng) 收。趙 勇攝

村民們(men) 在準備糯米糍粑招待客人。趙 勇攝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幹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yu) 公裏、通達公路12.2公裏,特色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2019年,幹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

  雲(yun) 霧褪去,天色放晴,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幹田村裏,立馬亮堂了起來。遠遠望去,平整的公路蜿蜒前行,一棟棟小樓鑲嵌山間,處處生機盎然……

  村民謝清,這會(hui) 兒(er) 正在牛棚裏忙著給牲口加飼料。房是新修的,牛棚也是新蓋的。陽光的照射下,白牆黛瓦,格外漂亮。

  幾年前,可沒這好光景。因為(wei) 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全家的積蓄,謝清一家被列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

  橫亙(gen) 的大山沒有成為(wei) 村民脫貧難以跨越的坎。乘著彭水脫貧攻堅的東(dong) 風,在鎮村兩(liang) 級支持下,謝清不僅(jin) 搞起了肉牛養(yang) 殖,還在石榴基地當管理員,兼職村裏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掙3萬(wan) 多元,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謝清的經曆,隻是幹田村脫貧攻堅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當地修通了公路,發展了產(chan) 業(ye) ,2019年,幹田村成功脫貧,目前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苗鄉(xiang) 豐(feng) 收喜悅的山歌,不時傳(chuan) 出大山……

  設施日臻完善

  村內(nei) 公路四通八達,院前院後路麵硬化,山村正不斷煥發生機

  細雨蒙蒙,公路如帶。一名老農(nong) 手持大傘(san) ,漫步雨中。走近一看,原來是幹田村村民老何,正準備去住在隔壁的族弟家看看。

  老何名叫何友高,今年75歲,曾任村委會(hui) 主任。看到記者來,他連忙邀請大家到家中做客。隻見老何腳穿皮鞋,光滑發亮;院壩一角,一雙橡膠雨靴靜靜地躺著。“它好久沒上過腳了,上麵的泥點子,還是很久以前留下的。”何友高說。

  “以前,這橡膠雨靴可是出門必備的家夥(huo) 。”一坐定,何友高便打開了話匣子:在去年之前,院壩前麵還是土路,遇上個(ge) 綿綿雨,濕漉漉的土地就變成了泥窪窪,最軟的地方一腳踩下去,能陷到腳踝,“現在,有了硬化路,腳都不沾泥嘞!”

  眼下,身邊的改變不時發生……過去,吃水得用背桶去背,步行來回幾個(ge) 小時,也背不了太多;家家戶戶守著門口的一小片地,種點自家吃的口糧。“那時候的年輕人,個(ge) 個(ge) 都想往外跑。”何友高說,“哪個(ge) 年輕人願意一輩子看著腳丫子上的泥點子生活呢!”

  何友高的大兒(er) 子早早就走出大山,去了成都,一直說要帶老何去“城裏享享清福”。“要擱前幾年,我都有點動搖了。但現在,咱村裏條件不比城裏差。每天都有縣城來的大貨車賣吃穿用品,屋前院後都是大馬路,土廁所換上了衝(chong) 水廁所,還蓋上了淋浴房,在家能用4G網,走不遠就有老年活動中心,這生活滋潤得很哩……”

  何友高所說的改變,源自近年來當地脫貧攻堅的發力。在兩(liang) 江新區禮嘉街道的對口幫扶下,幹田村修建通暢公路約4公裏,建成通達公路4.5公裏,還幫助解決(jue) 便民服務中心配套設備,為(wei) 貧困戶修建房屋……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人居環境逐步向好,山村裏正不斷煥發生機。

  產(chan) 業(ye) 促進增收

  特色農(nong) 業(ye) 上了規模,生態優(you) 勢帶動旅遊,日子在奮鬥中綻放光彩

  “兩(liang) 粒穀,一窩秧;好技術,萬(wan) 莫忘!”見到農(nong) 技人員尹葉華時,他正向村民講解自編的栽培技術科普“三字歌”。

  皮膚黝黑,雙手粗糙,尹葉華在地裏忙乎了30餘(yu) 年;說起這片山、這方水,他總有著說不完的話:“別看咱叫‘幹田村’,但地裏可一點都不‘幹’,雨水充足著呢!”尹葉華指著窗外的農(nong) 田對記者說。

  前幾年,尹葉華四處找項目、學技術,他總覺得,“產(chan) 業(ye) 上了規模,才能穩定增收。”懷著這樣的想法,尹葉華帶領村民成立全縣第一個(ge)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用好地緣優(you) 勢,向地要糧食,不僅(jin) 能填飽肚子,也鼓了大夥(huo) 的腰包。”尹葉華說,經過13年發展,幹田村的合作社已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戶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之一,帶動了周邊7個(ge) 村鎮、近1.26萬(wan) 戶農(nong) 民增收,其中貧困戶近4000人。

  “這幹田村的‘幹’,可不是幹濕的幹,而是實幹的‘幹’。現在的好生活,都是村民‘實幹’出來的。”對於(yu) 村子名稱,鞍子鎮鎮長簡遠成有著獨特的理解。

  李俸玉就是一名實幹的村民。從(cong) 合作社展銷中心走出來,沿著蜿蜒的水泥路,便來到俸玉農(nong) 家樂(le) 。院子中間有一口台子,前來旅遊的王先生正在體(ti) 驗當地特色項目——“打糍粑”。李俸玉抱著剛進的貨,正房前屋後地忙碌著。“自從(cong) 通了公路,周末、節假日來的遊客就多了起來;這不,臘肉都供不應求了。”說話間,笑容掛在李俸玉的臉上……

  吃上生態飯,走好致富路。“下一步,我們(men) 將結合民族特色文化優(you) 勢,精心建設羅家坨、石磨岩、木甌水三大片區,大力打造‘鞍子苗寨’品牌,吸引遊客前來。”簡遠成介紹。

  人才逐漸回流

  花椒地裏幹勁十足,電商直播接續開展,村莊吸引力不斷增強

  謝清不善言談,但講起對兒(er) 女的教育,一下子話多了起來。“讀書(shu) ,就是出路。”謝清說,“學了知識,就能養(yang) 活自己,不會(hui) 再吃苦了。”

  謝清對後代的期望,也是整個(ge) 苗鄉(xiang) 的希望。近年來,當地把教育扶貧作為(wei) 提升全縣綜合實力的關(guan) 鍵重抓重管,大山走出的青年人才,不少選擇反哺家鄉(xiang) 。

  回鄉(xiang) 創業(ye) 者謝從(cong) 付就是其中之一。“別看小小的花椒,但很適合遠距離運輸,西南地區需求量很大……”在自家的花椒基地裏,謝從(cong) 付幹勁十足。

  年輕時,他進城做過保安、幹過銷售,也搞過工程;經過多年打拚,在城市站穩了腳跟。但他始終覺得“農(nong) 村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反哺家鄉(xiang) 成為(wei) 他心中的夢想。2017年,乘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政策春風,他選擇回鄉(xiang) 創業(ye) 。

  說幹就幹,流轉了土地,引進了九葉青花椒,謝從(cong) 付建起花椒基地,動員村民一起幹……

  “這小夥(huo) 子以前種過香芋,但沒做成,這次到底行不行?”“咱從(cong) 來沒種過花椒,花椒咋種?能不能種好?”村民們(men) 的猶豫,謝從(cong) 付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我聯係了幾個(ge) 村民代表,包車一起到山城花椒協會(hui) 去實地考察。談好了銷路、講明了運輸、體(ti) 驗了技術,村民們(men) 回來之後,個(ge) 個(ge) 豎著大拇指說,‘這產(chan) 業(ye) ,我看行!’”

  剛過了信心關(guan) ,又遇上了場地關(guan) 。花椒需要烘烤,烘烤設備占地麵積比較大,原來的廠房不能容納……沒過多久,謝從(cong) 付的困擾就傳(chuan) 到了縣裏。“政府工作人員了解了我們(men) 的擔憂,立刻四方協調幫助解決(jue) 了場地問題。”謝從(cong) 付說,現已建成500多畝(mu) 的花椒基地,產(chan) 值達1000萬(wan) 元。“我想讓更多村民參與(yu) 進來,讓青色的花椒帶動紅火的日子。”

  如今,家鄉(xiang) 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今年剛畢業(ye) 的大學生黃永琴放棄城裏的工作機會(hui) ,回鄉(xiang) 入職村裏合作社,用年輕人的思維引進電商銷售。

  “我相信通過互聯網,能把山坳裏的特色產(chan) 品送到更多人麵前。”這幾天,黃永琴正在著手製作短視頻、直播節目……

  ■記者手記

  助力村民家門口就業(ye)

  錯落的吊腳樓前後,硬化路麵向四處延伸;動聽嘹亮的歌聲中,飽含著人們(men) 鼓足幹勁的心氣能量……在幹田村,當地充分發揮地方優(you) 勢,結合本地實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脫貧之路。

  脫貧攻堅,就要因地製宜。如何選擇適合的產(chan) 業(ye) ,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是各地應有的思考,需通過實踐看成效。幹田村利用優(you) 渥的資源稟賦和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堅守底色,一麵發展基礎產(chan) 業(ye) ,打造特色旅遊;一麵吸引外地遊客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才回鄉(xiang) 創業(ye) ,反哺家鄉(xiang) 。靠一代代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全麵脫貧與(yu) 跨越式發展,值得點讚和借鑒。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5日 07:0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