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筱和 男,漢族,36歲,中共黨(dang) 員,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lin) 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hui) 高新產(chan) 業(ye) 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
我叫孫筱和,出生在新疆石河子,18歲到上海,進入與(yu) 臨(lin) 港比鄰的大學。2007年大學畢業(ye) 後,我通過“三支一扶”計劃,來到上海最東(dong) 南郊的鄉(xiang) 鎮——臨(lin) 港蘆潮港鎮工作。那時的蘆潮港鎮,隻有兩(liang) 條不過百米的街區,“潮來一片汪洋、潮退一片蘆葦蕩”。我靜下心、紮下根,辦文、辦會(hui) 、辦事,參與(yu) 拆遷安置、信訪矛盾化解等攻堅項目,組織青年誌願者開展結對幫困、送教上門、愛心課堂等活動。在臨(lin) 港學習(xi) 、工作和生活的16年,我見證著“灘塗建城、平地興(xing) 城、產(chan) 城融合”的奇跡,也見證了眾(zhong) 多追夢人夢想成真。
2019年8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lin) 港新片區揭牌。開局就是決(jue) 戰、起步就要衝(chong) 刺。作為(wei) 臨(lin) 港新片區管委會(hui) 高新產(chan) 業(ye) 和科技創新處的一員,需要有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的緊迫感,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感。我和同事們(men) 一崗多責、夜以繼日,承擔了區域內(nei) 信息化、科技創新、海洋經濟、通信管理、軍(jun) 民融合、產(chan) 業(ye) 專(zhuan) 項扶持等若幹領域工作。通常我每天會(hui) 接洽10批次左右來訪人員,添加30至50個(ge) 微信好友,其中有首次到臨(lin) 港谘詢情況的企業(ye) ,有希望深入了解新片區好政策的擬“落地”企業(ye) ,有希望掌握新片區科技創新和高新產(chan) 業(ye) 經驗做法的外省市來訪人員,有碰到具體(ti) 問題的企業(ye) 和個(ge) 人等,此外,還有來自各方麵的會(hui) 議通知、活動邀請等。
安靜無擾的深夜,是擬寫(xie) 各種會(hui) 議活動方案、計劃、總結、報告、通知以及編撰各種政策製度的最佳時間。一年來,我牽頭完成課題調研10個(ge) ,撰寫(xie) 5年期專(zhuan) 項規劃4個(ge) ,直接經辦、核定的政府“紅頭發文”有52個(ge) ,報上級領導的工作簽報、項目方案等有100餘(yu) 個(ge) 。麵對海量的工作任務,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天一睜眼就想著怎樣把大家期待解決(jue) 的問題、期望推進的工作協調好、落實好。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接到組織要求後提前返崗,為(wei) 企業(ye) 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產(chan) 開展緊張的準備工作。隨後一個(ge) 月時間,我平均每天工作近16個(ge) 小時,全麵協助收集整理疫情信息,用最短時間多輪研討、麵向近千家企業(ye) 征求意見,草擬形成了“臨(lin) 港新片區企業(ye) 防疫和複工指南”,全麵指導企業(ye) 、員工防疫複工。緊接著,我用不到3天時間,和軟件工程師們(men) 一起努力,開發完成企業(ye) 線上複工係統,讓臨(lin) 港企業(ye) “一次不跑”即可完成複工備案手續。隨後,我下沉複工複產(chan) 一線,開展一係列“無縫隙”的防疫及複工服務對接,如協助特斯拉公司完成600餘(yu) 名返滬員工的“一人一策”,協調幫助其上下遊8家企業(ye) 加快複工複產(chan) 。了解到中小企業(ye) 資金短缺後,我積極建言獻策,設計幫扶政策,撰寫(xie) 完成相關(guan) 實施細則、指南等,幫助快速高效兌(dui) 現300餘(yu) 萬(wan) 資金,惠及轄區60多家小微企業(ye) 。在和我一樣的數百名公務人員、園區服務人員共同努力下,臨(lin) 港新片區做到了複工複產(chan) 和疫情防控“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硬”,2月底率先實現億(yi) 元以上產(chan) 值企業(ye) 、規上企業(ye) 複工率100%。
為(wei) 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帶著這一使命,我一直在奔跑,勇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為(wei) 臨(lin) 港新片區發展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