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hui) 新目標,鞏固脫貧出新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落實好,幸福生活樂(le) 陶陶。”烏(wu) 英夜校的婦女們(men) 用一曲自創的山歌,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烏(wu) 英苗寨,跨越兩(liang) 省區,曾是貧中之貧的硬骨頭。如今來到這裏,木樓林立百戶同心、橋橫路坦交通便捷、群眾(zhong) 奔富勁頭十足、幹部工作激情不減……已於(yu) 11月份實現整體(ti) 脫貧的烏(wu) 英苗寨,迎來了新的生機。
這是烏(wu) 英苗寨全景(6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精準扶貧政策助力苗寨圓夢
烏(wu) 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處,共有145戶700餘(yu) 人,其中104戶屬於(yu)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黨(dang) 鳩村,41戶屬於(yu) 貴州省從(cong) 江縣翠裏瑤族壯族鄉(xiang) 南岑村。
因為(wei) 土地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以及交通不便,烏(wu) 英苗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保留著落後麵貌和貧困烙印,2015年精準識別時共有92戶貧困戶。
44歲的梁秀平,在烏(wu) 英苗寨和他年齡相近的人中學曆最高——初中畢業(ye) 。他愛人潘妹秋和當地很多婦女一樣,小時候沒上過一天學。
在烏(wu) 英苗寨,梁秀平(右二)和群眾(zhong) 抬賀禮去參加喜宴(2018年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太封閉了,大家都沒有文化,意識不到知識的重要。”梁秀平上小學時就要挑著柴米油鹽,步行3個(ge) 小時到杆洞鄉(xiang) 讀書(shu) 。身邊的上學夥(huo) 伴越來越少,到小學六年級時,隻剩下他一個(ge) 人。
1993年,梁秀平成為(wei) 烏(wu) 英苗寨第一個(ge) 初中生,獨自到縣城讀書(shu) 。1995年他初中畢業(ye) ,想繼續讀高中、考大學。但一家7口人溫飽還未解決(jue) ,父親(qin) 實在借不到足夠的錢給他交學費。
“我把房子拆了,賣木頭換學費。”梁秀平在父親(qin) 麵前撂下狠話。掙紮一個(ge) 月,梁秀平隻能外出打工。讀書(shu) 夢就此破滅,“從(cong) 那以後也不去想了”。
兩(liang) 年後,梁秀平返鄉(xiang) 結婚生子,從(cong) 此不再外出務工。梁秀平也開始理解父親(qin) :“父親(qin) 盡力了!當時大家都很窮,無處借錢。”
作為(wei) 極少數能讀到初中畢業(ye) 的人,梁秀平在21歲時被選為(wei) 村民小組長。在苗寨,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寨老”才能成為(wei) “當家人”。當年的“娃仔小組長”,漸漸成長為(wei) 苗寨帶頭人。
吳新仁(右)帶著兒(er) 子吳良友在烏(wu) 英苗寨的公路邊種植景觀樹(2019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村民開始陸續外出務工。在家務農(nong) 的梁秀平依舊找不到擺脫貧困的路子。他兒(er) 子梁貞開始沿著自己當年走過的羊腸小道去求學。
2009年,新一代年輕人吳輝忠成為(wei) 烏(wu) 英苗寨第一個(ge) 大學生,這讓梁秀平看到了希望。“我的兒(er) 子一定要比我走得更遠!”這是梁秀平的心願。
梁秀平的底氣,來自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視、義(yi) 務教育的普及、教育精準資助體(ti) 係等一係列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實。
2019年夏天,梁秀平的兒(er) 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像高寒山區的杉木成材一樣,3代人30多年接力終於(yu) 實現了大學夢。
世代走過的山路,雜草叢(cong) 生。2015年至今,烏(wu) 英苗寨修了3條扶貧公路:一條通往廣西,一條通往貴州,還有一條產(chan) 業(ye) 路。
在烏(wu) 英苗寨,吳良友(左)和小夥(huo) 伴在吹蘆笙(2019年1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作為(wei) 黨(dang) 鳩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梁秀平在帶領群眾(zhong) 脫貧的路上兩(liang) 次病重入院,康複後又繼續投入工作。在桂黔兩(liang) 地黨(dang) 委政府共同努力下,烏(wu) 英苗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92戶貧困戶今年已全部脫貧。
如今在烏(wu) 英苗寨,婦女夜校培訓班、小學生軍(jun) 訓、蘆笙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頻頻舉(ju) 辦。梁秀平說:“苗寨的未來,人才是關(guan) 鍵。隻有不斷有年輕人考上大學,才能扛起家鄉(xiang) 發展的重任。”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9年3月20日拍攝的烏(wu) 英苗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wei) :2008年9月7日拍攝的烏(wu) 英苗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6次換車折射生活變遷
41歲的梁秀前是苗寨的致富能人。在貧窮的大山裏,有一個(ge) 夢,一直溫暖著他年少時的記憶。
小時候,父親(qin) 帶梁秀前到鄉(xiang) 裏趕集,他第一次見到汽車,就愛上了這個(ge) “大家夥(huo) ”。回家後,父親(qin) 用木頭造了一輛車,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歡迎的玩具。“有車”成為(wei) 梁秀前兒(er) 時的夢想。
烏(wu) 英苗寨水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梁秀前過河去除草(2019年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1995年,因家裏無法承受每年183元學費的負擔,梁秀前讀完初一後,搭上了前往縣城的班車,成了苗寨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梁秀前每月隻留下生活費,其餘(yu) 的都寄回家補貼家用,買(mai) 車依舊遙不可及。
打工10餘(yu) 年後,家裏開始種雜交水稻,米夠吃了,梁秀前不用再寄錢回家。此時,他才感覺自己真正從(cong) 石山的束縛裏掙脫出來。
2009年底,梁秀前騎著新買(mai) 的摩托車,載著妻子、女兒(er) 出現在剛剛修通砂石路的烏(wu) 英苗寨,全寨頓時沸騰,這是寨子裏的“第一輛車”。
梁秀前說過的很多夢想,別人都以為(wei) 是在吹牛。他說:“很多人都覺得我腦子有問題,隻有我清楚我是認真的,我一定會(hui) 努力把它實現。”
回到大山,梁秀前在烏(wu) 英苗寨開了第一個(ge) 小賣部。第二年,他買(mai) 了一輛二手麵包車,並開了一家木材加工廠。之後幾年,他又換了幾次車。兩(liang) 年前,梁秀前花了7萬(wan) 元換了一輛小汽車,這是他的第6輛車。
寨子實施危舊房改造、飲水安全等工程時,梁秀前開車一趟趟拉回物料,見證苗寨換了新顏。
2017年,烏(wu) 英苗寨成立水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梁秀前成了合作社帶頭人。3年來,他帶著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紅薯、高粱等。和他一起返鄉(xiang) 的吳新仁,開起了苗寨第一家民宿。
如今,梁秀前正為(wei) 壯大苗寨產(chan) 業(ye) 忙得馬不停蹄。他期待產(chan) 業(ye) 更大更強,讓村民都富起來。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20年11月20日拍攝的完成改造的烏(wu) 英教學點教學樓(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wei) :2006年9月19日拍攝的烏(wu) 英教學點(龍濤攝)。新華社發
讀書(shu) 夢的種子被喚醒
在苗語中,烏(wu) 英意為(wei) “美麗(li) 的新娘”。但幾年前,即使是在當地人看來,烏(wu) 英苗寨也還是一個(ge) 隱秘的“部落”:封閉、落後、貧窮。
過去當地有嚴(yan) 重的“重男輕女”觀念,女孩子要幹農(nong) 活,不能讀書(shu) 。“我和我媽的命太苦!”44歲的梁足英每次說起小時候的事情都感歎不已,甚至流淚痛哭。
作為(wei) 長女,梁足英7歲就開始分擔生活的重擔,每天從(cong) 早忙到晚。看到同齡的男孩子去學校上課,梁足英很羨慕。有時候,她會(hui) 背著弟弟到教室外麵,偷偷聽課。
“我做夢都想讀書(shu) !”等到弟弟長大去讀書(shu) 了,梁足英依舊每天有做不完的農(nong) 活。
和很多同齡的小姐妹一樣,梁足英的童年沒有琅琅書(shu) 聲。麵對“女不讀書(shu) ”的宿命,她不敢跟父母說,隻能將夢深埋心底。
梁足英長大、嫁人、生兒(er) 育女,一晃30多年。在這期間,苗族女童教育開始得到充分保障,烏(wu) 英苗寨與(yu) 外界聯係更加密切。梁足英和姐妹們(men) 與(yu) 外界溝通的願望變得愈發強烈。
沉睡的種子,等待陽光雨露的沐浴。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20年10月25日,烏(wu) 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的同學們(men) 在古樹下合影(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wei) :2006年9月19日,烏(wu) 英苗寨教學點的師生們(men) 在古樹下合影(龍濤攝)。新華社發
今年3月,當地政府部門在烏(wu) 英苗寨開辦“我教媽媽講普通話”“雙語雙向”培訓班。梁足英和媽媽,一起走進夜校課堂,成為(wei) 同班同學。
在烏(wu) 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課堂上,梁足英(右)和母親(qin) 梁英迷在一起學習(xi) (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曾長期擔任培訓班老師的潘木枝是烏(wu) 英苗寨走出的大學生,她說:“讀書(shu) 的夢想就像一顆種子,埋藏在媽媽們(men) 心裏已經幾十年了。白天她們(men) 幹活已經很累了,晚上還堅持來上課。穿上新衣服,像過節一樣。”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20年4月1日,在烏(wu) 英苗寨“雙語雙向”培訓班課堂上,大一學生潘木枝(左)在教媽媽講普通話(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圖為(wei) :2010年5月27日,在烏(wu) 英教學點,二年級學生潘木枝(左)在課堂上學習(xi) (龍濤攝)。新華社發
梁足英說:“我每天都早早出門幹活,爭(zheng) 取早點回家,然後洗澡、吃飯,靜候上課的廣播響起。”
為(wei) 鼓勵梁足英學習(xi) ,丈夫卜勝昌不僅(jin) 把晚上的家務活全包了,還特意給她買(mai) 了新衣服。梁足英成為(wei) 班上學習(xi) 最勤奮的人,並被選為(wei) 班長。
在烏(wu) 英苗寨,黨(dang) 鳩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梁秀平(右)在研究“雙語雙向”培訓班的課堂內(nei) 容(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半年來,培訓班舉(ju) 辦了150多期,婦女們(men) 朝夕相處共同學習(xi) ,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窗之誼。大家晚上一同上夜校學知識,白天一起種高粱、護果樹、養(yang) 田鯉,在脫貧致富路上撐起“半邊天”。
今年11月25日,融水苗族自治縣舉(ju) 辦迎縣慶蘆笙大賽,烏(wu) 英苗寨蘆笙隊首次走出大山參賽。
“以前不認識字,不太懂交流,看到有外人來都要繞道走,更別說去縣城了。現在我們(men) 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很少出遠門的梁足英和媽媽,提前一天坐車趕往縣城參加活動。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魂,烏(wu) 英人愛笙如命。其笙曲和技法融合了桂黔兩(liang) 省區的民族文化,悠揚婉轉,自成一格。在與(yu) 眾(zhong) 多隊伍的角逐中,烏(wu) 英苗寨蘆笙隊獲得了第五名的成績。在慶祝晚宴上,梁足英熱淚盈眶。
烏(wu) 英苗寨女子誌願消防隊隊員梁足英(右三)和隊友們(men) 在融水縣消防救援大隊消防隊員的指導下進行消防演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第二天,梁足英就趕回烏(wu) 英苗寨,繼續上夜校,她已經習(xi) 慣了夜晚的讀書(shu) 聲。
烏(wu) 英、烏(wu) 噶兩(liang) 條河分別從(cong) 桂黔而來,在風雨橋下蘆笙島側(ce) 潺潺流淌。點點繁星,百戶燈火,古樸苗寨溫暖美麗(li)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