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開:青山常在 初心不改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2019年3月,周永開在達州山區參加植樹活動。(資料圖片)

  四川達州。一排斑嘴鴨,掠過天際。每年春夏,它們(men) 離開南亞(ya) 次大陸,飛越喜馬拉雅山,在四川境內(nei) 停留。斑嘴鴨羽翼之下,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層巒疊嶂、綠樹蔥蘢,呈現一派盎然生機——一位老紀檢監察幹部種下的“清風林”和整片森林融為(wei) 一體(ti) ,共同守護著長江上遊重要的水係。

  這位老人叫周永開,今年91歲。曾任達縣地區紀委書(shu) 記的他,離休後28年不改為(wei) 民本色,在花萼山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植樹護林。

  7月4日,有著74年黨(dang) 齡的周永開,站在達州市紀委監委小禮堂鮮紅的黨(dang) 旗下,再次舉(ju) 起右手,與(yu) 百名紀檢監察幹部一起重溫入黨(dang) 誓詞。歲月深刻的魚尾紋下,是老人激動的淚花和堅定的目光。在建黨(dang) 98周年前夕,周永開拿出節儉(jian) 下來的10萬(wan) 元退休工資,鄭重向黨(dang) 組織交了一筆黨(dang) 費。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忠誠——青山常在,初心不改,信仰永存。

  “雖然得罪少數人,但讓黨(dang) 和人民滿意就行了”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現巴中市巴州區奇章中學後山。

  在川北地下黨(dang) 負責人之一王樸庵領誓下,17歲的周永開握指成拳,鄭重宣誓。特殊環境下,盡管宣誓者刻意壓低了聲音,但那澎湃著的激情縈繞在周永開的日後歲月。“那個(ge) 場景始終就在眼前。黨(dang) 旗真紅!感覺血液都要燃燒起來。”

  “要做群眾(zhong) 的模範”,這個(ge) 樸素的初心讓周永開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都能坦然麵對,信念不變。

  上世紀50年代末,濫砍濫伐造成原巴中縣群眾(zhong) 生活燃料極度缺乏。縣委決(jue) 定大栽生長期短的巴茅草作燃料,由時任縣委副書(shu) 記周永開負責落實。

  到各鄉(xiang) 發動群眾(zhong) ,走的都是土路,下雨天隻有穿草鞋才不會(hui) 滑倒。周永開跑遍原巴中縣大小上百個(ge) 村落,穿爛10多雙草鞋。當農(nong) 家護院的狗見到他都不叫時,巴中群眾(zhong) 最大的困難解決(jue) 了。“因為(wei) 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書(shu) 記’,哈哈……”回憶起和群眾(zhong) 在一起的往事,周永開開懷大笑。

  “那時生活困難,老百姓在河裏撈到魚,舍不得自己吃,卻要喊我們(men) 吃。”周永開說,“你給群眾(zhong) 一碗水,他們(men) 還你一桶蜜,這就是我們(men) 黨(dang) 和人民的血肉聯係!”

  1984年,時任達縣地區紀委書(shu) 記的周永開主辦了轟動全國的要案“扳倒李作乾”。“李作乾是原達縣地區罐頭廠廠長,頭頂光環無數,從(cong) 中央到省、地、縣拿的獎狀有50多張。”周永開回憶說,“誰能想到這樣一個(ge) 人卻喪(sang) 失黨(dang) 性原則,違法亂(luan) 紀。”

  收到群眾(zhong) 舉(ju) 報後,原達縣地委成立調查組進駐罐頭廠,周永開任組長。“‘保護傘(san) ’天天來阻攔。我們(men) 頂著壓力把案情查清後,在對李作乾的處理上又出現分歧。”周永開回憶,在為(wei) 案情召開的多次黨(dang) 委會(hui) 上,他拿出確鑿證據,證明李作乾不僅(jin) 違紀更涉嫌違法。“後來,李作乾被逮捕法辦,罐頭廠放了3天鞭炮。”

  “當紀委書(shu) 記是黨(dang) 交給我的光榮任務,這個(ge) 任務很考驗人。”周永開看得很透,“雖然得罪少數人,但讓大多數人滿意,讓黨(dang) 和人民滿意,就行了。”

  離休後,周永開家住達州,但每年都要到機關(guan) 、鄉(xiang) 下,到村委會(hui) 、學校講授黨(dang) 課。“一兩(liang) 個(ge) 小時不歇氣,語言活潑生動,幾乎沒一句重複的話,大家都聽得來勁。”化成小學校長鄧多清說。

  “共產(chan) 黨(dang) 員隻能退職,不能退休,要把綠色還給大山”

  “共產(chan) 黨(dang) 員隻能退職,不能退休。”1991年,周永開從(cong) 原達縣地區紀委書(shu) 記任上離休。

  如何再為(wei) 老百姓做點事?他把目光投向萬(wan) 源市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東(dong) 北最高峰,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wei) 大巴山動植物基因庫。花萼山項家坪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大得依然記得,1993年11月的一天,大雪封山,晚上11時,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傳(chuan) 來呼喊聲,黑夜中5個(ge) 人艱難跋涉,一人一拐,為(wei) 首的老者滿頭雪花。

  “那是我首次上山,花了整整一天。”周永開告訴記者,上山前,他想的是能否在山上搞旅遊。結果,山裏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因為(wei) 窮,當地人把樹砍掉當柴燒,開荒種糧,生態破壞嚴(yan) 重。”

  “要把綠色還給大山。”周永開植樹護林的想法日益強烈。第二年,他花費數萬(wan) 元積蓄購買(mai) 了一批樹苗,在山上租了兩(liang) 間茅草房,帶著兩(liang) 位退休幹部職工踏上保護花萼山的征程。

  1995年初,為(wei) 了對山上冬季資源再一次摸底,他帶著一名向導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經國家梁、小窩氹等險要之地,不小心深陷在積雪中動彈不得,被發現送醫後經過緊急搶救才蘇醒過來。

  “我找拐杖準備下床時,感覺杖底與(yu) 以前不一樣,提起一看,多了一顆防滑鐵釘。”談起這件事,周永開依然激動,“那些年,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釘上的防滑釘。這是群眾(zhong) 對我工作的認可,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群眾(zhong) 的目光,是周永開不竭的動力。從(cong) 此,他便常年在山林間穿行,播撒綠色的希望。

  “莫砍樹,不打獵,為(wei) 了子孫後代要保護好山林。”周永開走遍花萼山11個(ge) 鄉(xiang) 鎮30多個(ge) 村,苦口婆心宣傳(chuan) 。山上條件艱苦,巡山一整天,餓了吃幹糧,渴了喝山泉,晚上隻能睡在墊著棉絮的木板上。雖然時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周永開仍然堅持著。在他的帶領下,項能奎等5位村民加入護林行列,成為(wei) 義(yi) 務護林員。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開仍然堅持拄著拐杖上山巡護。“一天清晨,我獨自到野外巡護,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頭部觸地動彈不得,連呼救的力氣也沒有。”周永開說,因為(wei) 他長期在山上居住,與(yu) 村民蔣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感情,“正是大白狗發現我倒地後不停嚎叫,引起村民警覺,大家才找到了我。”

  傷(shang) 情危重,村民將周永開緊急送醫,並轉往達州市中心醫院救治,經過三個(ge) 多月的治療才基本康複。“住院時,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們(men) 。”老伴吳應明說,病情稍有好轉,他就硬撐著身子又上山了。

  周永開的苦心有了回報,保護山林逐漸成為(wei) 大多數村民的習(xi) 慣,村民自發造林上百畝(mu) ,林業(ye) 部門也在花萼山實施公益林項目500畝(mu) ,這些山林被村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清風林”。2007年,花萼山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你們(men) 有空了也去看看花萼山,青山綠樹,很好。”周永開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他影響很大。

  “植樹護林是為(wei) 什麽(me) ?讓群眾(zhong) 過上好日子,不能讓他們(men) 現實利益受損。”堵住一條路,必須為(wei) 群眾(zhong) 開辟新路。“1995年有一陣,周書(shu) 記三天兩(liang) 頭找我們(men) 開會(hui) ,商量調結構發展山木藥材。”時任官渡鎮項家坪村文書(shu) 的項爾方回憶。

  花萼山的野生萼貝品質一流,能否人工種植?周永開買(mai) 來萼貝種子,找到村民李如銀,“老李,你先試種。我聯係了陝西一家中藥材種植基地,你去學,費用不用操心。”

  幾年後,初見成效。當聽說小小一顆萼貝能賣近10元,周永開有了信心,“要幫村民把萼貝發展成掛帥的藥材。”如今的項家坪村,成立了川陝萼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萼貝年產(chan) 值數百萬(wan) 元。

  7月4日,記者登上花萼山,綠意盎然,鳥語花香,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太陽落坡石山陰咯,石山涼水就冷浸浸咯……”盡管年事漸高,周永開上山的次數少了。但在村民記憶裏,周永開察看藥苗園後哼著當地山歌的情景仍曆曆在目。

  “做人要像臘梅,把清香留在天地間”

  在花萼山守山護林的歲月裏,看到特別困難的家庭,周永開經常自己掏錢接濟,早已數不清次數。每次上山前,他還要動員親(qin) 戚朋友為(wei) 貧困戶捐款捐物,然後請人背上山,挨家挨戶發送。

  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區化成小學、奇章中學,周永開還倡導設立“共產(chan) 主義(yi) 獎學金”,現已頒發17屆,先後獎勵師生近400人、8.9萬(wan) 餘(yu) 元。2018年,他再次捐贈獎學金10萬(wan) 元。

  對群眾(zhong) 慷慨解囊,對自己卻很吝嗇。多年來,周永開生活儉(jian) 樸、省吃儉(jian) 用,沒給老伴買(mai) 過一件首飾,沒給兒(er) 女送過一件禮物。家裏人都知道,這個(ge) 看似沒有人情味兒(er) 的老革命,幾乎將他的全部家當用在了他一生追隨的革命事業(ye) 上。

  至今,周永開還住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分配的住房裏。是僅(jin) 有的一部小電視和一台掛機空調,才使房間裏有了點現代感。屋裏最多的是書(shu) ,老兩(liang) 口從(cong) 不給自己添置家具。

  “其實,爺爺是有機會(hui) 換房的。”孫女周婧回憶,2005年,市裏搞政策性集資建房,“論資曆和職級,爺爺可以第一個(ge) 選,但他說,我退出,年輕同誌就有機會(hui) 。”

  幾十年來,周永開以身作則,樹立優(you) 良家風,不為(wei) 家人謀私利。上世紀80年代,組織部門擬提拔他的老伴吳應明為(wei) 副縣級幹部。時任達縣地委副書(shu) 記的周永開得知後,找到地委書(shu) 記說,“吳應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話,群眾(zhong) 有意見,影響黨(dang) 的形象。”

  對周永開的嚴(yan) 格治家深有體(ti) 會(hui) 的孫女周婧介紹說:“每到年終,爺爺都要問我,‘你今年為(wei) 群眾(zhong) 做了幾件好事?’”

  “每年初,周永開都要把家人召集起來開會(hui) ,作總結表彰。”市紀委退休幹部楊祚德同周永開在一個(ge) 退休支部,他告訴記者,“周永開在會(hui) 上提要求講紀律,表現好的,頒獎,這個(ge) 獎叫‘家魂獎’。”

  如今,周永開還不時夢回花萼山。“那裏野生臘梅連片成林,隆冬季節傲霜鬥雪,在懸崖、峽穀怒放。”酷愛臘梅的周永開說,“做人要像臘梅,‘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不以鮮豔的顏色吸引人、討好人,隻願散發清香,留在天地之間。”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4日 10:41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