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紮西在試驗田內(nei) 觀察青稞長勢。資料照片
這個(ge) 秋天,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的青稞又迎來了豐(feng) 收,但選育高產(chan) 青稞的尼瑪紮西卻再也看不到了。
尼瑪紮西,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以下簡稱“西藏農(nong) 科院”)原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被譽為(wei) “青稞博士”。作為(wei) 西藏青稞科技重大專(zhuan) 項、西藏農(nong) 作物育種的首席科學家,尼瑪紮西帶領團隊,先後選育出了20多個(ge) 青稞新品種(係),其中“藏青2000”品種平均畝(mu) 產(chan) 達350公斤,為(wei) 西藏年糧食總產(chan) 量突破100萬(wan) 噸做出了重要貢獻,惠及雪域高原上百萬(wan) 農(nong) 牧民。
今年9月5日,尼瑪紮西在西藏阿裏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55歲。
“讓村裏人都能吃飽,不再為(wei) 糧食發愁”
尼瑪紮西的家鄉(xiang) ,在西藏山南市紮囊縣紮塘鎮雜玉村,那裏土地貧瘠、幹旱少雨。“村裏種的青稞長得矮矬矬,收割時還得跪在地上收。”尼瑪紮西的哥哥桑傑洛布回憶,“青稞品種不好,籽粒長不熟,不能當糧食吃,隻能拿去喂牲畜。”
那時候,尼瑪紮西一家人隻能靠燒製陶器的手藝,去澤當、瓊結等地用陶器換糧食。常常一走就是八九天,難賣的時候要半個(ge) 月,才能換回三四袋青稞。
“我小時候就和媽媽說,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處去以土陶製品換取青稞種子,想讓青稞長得好、產(chan) 量高。”尼瑪紮西曾回憶那段艱苦歲月。“讓村裏人都能吃飽,不再為(wei) 糧食發愁”的願望在他心裏默默生根發芽。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好學,1982年尼瑪紮西懷揣兒(er) 時的夢想考入西北農(nong) 大農(nong) 學係,雜玉村走出了第一個(ge) 大學生。後來他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碩博連讀,成為(wei) 西藏曆史上第一個(ge) 農(nong) 學博士。
1992年,他以優(you) 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的機會(hui) 。尼瑪紮西曾說,“當單位來信希望我學成回國時,我知道這是家鄉(xiang) 人民在呼喚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強烈的責任感,我應當回國。”無論身在何處,他始終眷戀著高原熱土,學業(ye) 完成後,放棄了國外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從(cong) 事高原農(nong) 業(ye) 和青稞育種研究。
一顆種子,紮根在高原,開始慢慢地發芽。
“做一名受農(nong) 民歡迎的‘土專(zhuan) 家’更值得驕傲”
深秋時節,紮囊縣孟卡榮村的青稞剛剛豐(feng) 收,農(nong) 民們(men) 正駕駛著拖拉機深鬆耕地。
“出苗時,尼瑪紮西院長來過;8月25日,他也來過;他說收獲的時候還要來。”村支書(shu) 嘎瑪歐珠清楚記得,尼瑪紮西院長蹲點在村裏,從(cong) 選用良種、科學技術、田間管理等多個(ge) 方麵進行指導,“他話不多,每次一來就衝(chong) 到地頭開始忙碌。”
“村裏從(cong) 2013年開始種‘藏青2000’,現在全村共種了800畝(mu) ,今年畝(mu) 產(chan) 650斤左右。”嘎瑪歐珠說,從(cong) 畝(mu) 產(chan) 不足300斤到畝(mu) 產(chan) 300多公斤,從(cong) 人均年收入4000元到1萬(wan) 元,高產(chan) 青稞改變了村民的生活麵貌。2016年,孟卡榮村整村脫貧摘帽。
為(wei) 了選育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尼瑪紮西和他的團隊傾(qing) 注了近20年的心血。
青稞主產(chan) 區的示範推廣田,他要去;氣候差異明顯的偏遠山鄉(xiang) ,他也要去;連外出開會(hui) 趕飛機的間歇,還要跑到機場周邊的農(nong) 田去察看、記錄青稞長勢狀況。
“剛開始試種時,尼瑪紮西院長每天起早貪黑,在田間地頭和農(nong) 民一起,經常一連好幾個(ge) 小時喝不上水。”在白朗縣金嘎村村主任普瓊印象中,尼瑪紮西是一個(ge) 能和農(nong) 民打成一片的“土專(zhuan) 家”。
西藏農(nong) 科院農(nong) 科所研究員禹代林告訴記者,尼瑪紮西常說,要善於(yu) 聽農(nong) 民說話,說農(nong) 民聽得懂的話。“比如,一畝(mu) 地要施50毫升農(nong) 藥,農(nong) 民可能沒有概念。你跟他講,施‘兩(liang) 瓶蓋’的農(nong) 藥,他就懂了。”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是有多少成果能被農(nong) 牧民使用,幫助多少農(nong) 牧民脫貧致富。”在尼瑪紮西看來,“做一名受農(nong) 民歡迎的‘土專(zhuan) 家’更值得驕傲。”
瀏覽尼瑪紮西的微信朋友圈,多半是旅途奔波中的工作感悟:“一路普降大雪。對草地作物返青利好,但望盡快陽光普照以免雪災。察隅縣今晚對於(yu) 隻帶夏天的衣服的人,好冷。”“墨脫寸土寸金:果園裏種植玉米,玉米間種稻秧;平緩土地開墾農(nong) 田,緩坡地修成梯田種植水稻;坡地開墾成水田。”
“尼瑪紮西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試驗田,抑或是下鄉(xiang) 和下鄉(xiang) 途中。”與(yu) 他相識幾十年的西藏科技廳廳長赤列旺傑感慨地說,“一天24小時,他的心都在青稞上。”
截至目前,“藏青2000”累計示範推廣330.87餘(yu) 萬(wan) 畝(mu) ,占西藏全區青稞種植麵積的50%以上,畝(mu) 均增產(chan) 25公斤,新增產(chan) 值3.98餘(yu) 億(yi) 元。
“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nong) 戶家”
今年6月13日,尼瑪紮西在為(wei) 青稞產(chan) 業(ye) 扶貧“帶貨”的一場直播中,向網友展示富含膳食纖維的青稞米、青稞酒、青稞醋、青稞掛麵、青稞能量棒。
“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nong) 戶家。”尼瑪紮西認為(wei) ,科技要助推農(nong) 牧業(ye) 發展,農(nong) 牧業(ye) 發展要帶動脫貧,產(chan) 業(ye) 化要惠及萬(wan) 家。隨著青稞產(chan) 品新技術、新工藝、新產(chan) 品的研發和推廣,截至目前,西藏農(nong) 科院已經研發青稞產(chan) 品100餘(yu) 個(ge) ,全區已有50多家規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業(ye) 。
多年來,尼瑪紮西帶領技術團隊,繪製出世界上第一個(ge) 也是唯一一個(ge) 青稞基因圖譜,通過現代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和分子標記來選育青稞品種,首次提出了高β—葡聚糖青稞品種選育、糯性青稞育種、青稞保健食品開發等一係列青稞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的新論點。
但尼瑪紮西並不滿足於(yu) 現狀。“他有一個(ge) 願望,希望我們(men) 堅持10年、15年,把冬青稞種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西藏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所副研究員達瓦頓珠說,為(wei) 了造福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尼瑪紮西把下一步的目標設定為(wei) “高稈、抗倒、高產(chan) ”的“藏青3000”。
今年9月5日,為(wei) 補上全國種質資源普查的最後一塊空白,尼瑪紮西前往阿裏地區日土縣調研,在調研途中遭遇車禍,不幸以身殉職,長眠於(yu) 他畢生為(wei) 之奮鬥的青稞叢(cong) 中。
斯人已去,留下麥香綿綿,尼瑪紮西畢生堅守的科技報國精神,連同他培育的無數青稞種子,已撒遍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