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總書記關心的這些事】這五年,創新動力更強勁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十三五”成就巡禮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麵前,在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men) 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

  要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ge) 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搶占行業(ye) 發展製高點。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chu) 備長遠,甘於(yu) 坐冷板凳,勇於(yu) 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ye) 的“命門”所在。企業(ye) 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關(guan) 鍵技術,掌控產(chan) 業(ye) 發展主導權。

——習(xi) 近平

  “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曆史責任,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

  9月11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十三五”以來,總書(shu) 記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的全麵創新,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wei) 科技事業(ye) 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chuan)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千公裏級基於(yu) 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5G基站數量超過60萬(wan) 個(ge) ,以5G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成為(wei) 緩解疫情衝(chong) 擊、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建成開通,全球都能夠獲得北鬥係統高質量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大國重器舉(ju) 世矚目。

  5年來,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55.3%提升到59.5%,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在全球131個(ge) 經濟體(ti) 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十四位,創新正在成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力爭(zheng) 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

  時針嘀嗒,已是深夜,位於(yu) 中國科技大學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仍然燈火通明。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杜江峰和同事們(men) 正圍坐在桌前,對白天的實驗數據進行仔細的討論和分析。

  在實驗室,這樣的場景已是常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基礎研究寄予厚望,我們(men) 一刻也不敢懈怠。”杜江峰說。

  “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總書(shu) 記對於(yu) 科技創新規律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多次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chu) 備長遠,甘於(yu) 坐冷板凳,勇於(yu) 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總書(shu) 記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關(guan) 切,激勵著廣大科研人員埋頭苦幹、砥礪奮進。

  2016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中國科技大學考察。在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裏,總書(shu) 記視察了自主研發的低場核磁共振、單分子磁共振等設備,了解原創性單分子磁共振設備和超分辨磁共振譜儀(yi) 在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實踐應用。

  “總書(shu) 記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實驗室全體(ti) 師生的幹勁!”杜江峰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4年多來,實驗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了多項全球第一。

  “過去我們(men) 磁共振成像是毫米級,現在可以看見小於(yu) 10納米的癌細胞,分辨率提升了5個(ge) 數量級!”杜江峰說,實驗室的細胞成像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有望用於(yu) 癌症早期診斷。

  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中國科技大學多個(ge) 團隊在量子科研領域連續刷新製高點:2016年發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2017年開通世界首條遠程量子通信網“京滬幹線”;2019年,首次研製出24比特的高性能超導量子處理器,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chuan) 態”。

  對於(yu) 原創能力的提升,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zheng) 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19年1月17日,總書(shu) 記在南開大學考察時強調。

  “總書(shu) 記的話讓我們(men) 深受鼓舞!”南開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周其林說。他帶領團隊完成“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這一重大原創成果並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當前又在綠色合成材料的基礎研究領域潛心耕耘。

  “十三五”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突出“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基高溫超導、克隆猴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位居世界首位……基礎研究的源頭作用正日益凸顯。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

  京東(dong) 方生產(chan) 車間內(nei) ,裝卸機器人托起薄如蟬翼的玻璃基板,放置在生產(chan) 線的起始端。隨著機械設備高速運轉,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短時間內(nei) 即可全部完成,玻璃基板變成手機屏、電視屏、電腦屏……一塊塊大屏小屏,成為(wei) 人們(men) 連通世界的“窗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隻有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cong) 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十三五”以來,總書(shu) 記的腳步一次次踏入創新要素最活躍的現場,反複強調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6年1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重慶京東(dong) 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在研發中心,幾位年輕研發人員向總書(shu) 記介紹他們(men) 的技術創新曆程和成果。

  “總書(shu) 記對核心技術的重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京東(dong) 方液晶顯示事業(ye) 群CEO高文寶說,近年來,京東(dong) 方抓住半導體(ti) 顯示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guan) ,成為(wei) 全球液晶顯示產(chan) 業(ye) 的引領者。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ye) 的‘命門’所在。”總書(shu) 記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企業(ye) 創新的關(guan) 係有著深邃的思考。

  2018年4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的烽火科技集團,考察企業(ye) 創新發展情況。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對企業(ye) 負責人說,企業(ye) 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關(guan) 鍵技術,掌控產(chan) 業(ye) 發展主導權。

  總書(shu) 記的話,一直激勵著烽火科技集團原董事長、現中國信科集團總經理魯國慶。致力於(yu) 打造世界級信息通信領域技術創新平台,烽火科技集團與(yu) 大唐電信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信科集團。2019年2月,成立不久的中國信科就基於(yu) 自研的19芯光纖,實現在一根光纖上近150億(yi) 對人同時通話,5年內(nei) 屢次打破光通信世界紀錄,比2018年再翻一番。

  “核心技術不是別人賜予的,不能隻是跟著別人走,而必須自強奮鬥、敢於(yu) 突破。”

  2018年6月14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濟南高新區,考察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chan) 基地。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大力培育創新優(you) 勢企業(ye) ,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you) 勢的引領型發展。

  “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自主創新的重要論斷,堅定了我們(men) 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信心和決(jue) 心!”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目前,浪潮集團已成為(wei) 全球掌握高端服務器等信息化核心技術的廠商之一。

  “十三五”以來,我國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取得一係列重大突破。高鐵、5G移動通信、第三代核電等進入世界前列,“超算500強”上榜數量多次蟬聯全球第一,海洋工程、可燃冰開采等技術也處於(yu) 領先地位……

  “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創造更多中國奇跡”

  9月7日13時57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已是長征火箭的第345次飛行。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非常重視航天事業(ye) 的發展,多次親(qin) 臨(lin) 航天發射場,和航天員親(qin) 切通話,會(hui) 見航天參研參試隊伍。

  2016年11月9日,總書(shu) 記專(zhuan) 程前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聽取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進展情況介紹,並同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通話。

  “總書(shu) 記親(qin) 切的話語一直在我的耳畔回響。對航天員來說,隻有飛行和準備飛行兩(liang) 種狀態,責任就是己任、使命重於(yu) 生命,一秒鍾都不能鬆懈。我一定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再接再厲,埋頭苦幹,為(wei) 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更多力量。”陳冬說。

  “偉(wei) 大事業(ye) 都始於(yu) 夢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yu) 創新的熱情,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2018年2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駐四川部隊某基地,深入發射工位和技術廠房,看望慰問部隊官兵。總書(shu) 記強調,“要強化使命擔當,堅定航天報國誌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創造更多中國奇跡。”

  “總書(shu) 記的話讓我們(men) 深受鼓舞,也讓我們(men) 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基地副總工程師莊軻說,這些年來,基地上下鉚足勁頭,經受住了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常態化的嚴(yan) 峻挑戰,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

  對於(yu) 航天科技的重要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著深刻的思考:“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誌。”

  2019年1月,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麵軟著陸。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與(yu) “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背工作超過600天,不斷刷新紀錄。

  2019年2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會(hui) 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總書(shu) 記指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為(wei) 實現探月工程總目標乘勝前進,為(wei) 推動世界航天事業(ye) 發展繼續努力,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總書(shu) 記的話,為(wei) 我們(men) 深空探測的後續工作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wei) 仁說。

  吳偉(wei) 仁透露,今年有望通過嫦娥五號任務實現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後續還將開展係列深空探測活動。

  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僅(jin) 2019年一年,我國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成功將78顆衛星發射入軌。載人航天碩果累累,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太空遨遊,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達到33天,中國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將於(yu) 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

  航天科技的牽引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孕育和帶動一批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更多動能。例如,北鬥的應用,小到共享單車的精準定位,大到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在眾(zhong) 多行業(ye) 都產(chan) 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8日 07:2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