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教授的“脫貧密碼” 帶村民走出 “深度貧困陷阱”

微信掃一掃 ×

  雲(yun) 南省最南端,西雙版納州猛臘縣河邊村,一排排傳(chuan) 統古樸的木樓依山而建。與(yu) 一般的木樓不同,河邊村的每棟木樓都嵌入一間帶有瑤族特色的客房。

  “瑤族媽媽客房”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李小雲(yun) 教授帶著河邊村村民親(qin) 手打造的藝術品,也是河邊村的“脫貧密碼”。

  請辭學院院長長住貧困村寨 “想讓這個(ge) 村子發生變化”

  河邊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是國家級貧困縣猛臘縣轄下的重點貧困村之一。

  2014年年底,長期致力於(yu) 農(nong) 村貧困和發展研究的李小雲(yun) 第一次來到這裏。

  李小雲(yun) :坑坑窪窪的山路,我們(men) 開了一個(ge) 多小時的車才到村裏,進村看到一棟一棟木頭的破房子,我覺得這是沒法生存的地方。

  河邊村裏,衣著破爛的孩童光著腳在泥濘的路麵上跑來跑去,村民的小木屋四麵漏風,人畜混居,異常髒亂(luan) ……這樣的情景讓參加過30多個(ge) 國家鄉(xiang) 村發展研究工作的李小雲(yun) 感到不安。

  李小雲(yun) :我離開的時候,村裏人都穿著瑤族服裝到村口送我,村支書(shu) 說李老師,你還來嗎?我這個(ge) 人比較感性,就隨口說了一句,來來來。他們(men) 說除了鎮裏領導偶爾會(hui) 過來,他們(men) 沒見過外頭的人。回到縣裏,我一個(ge) 人在廣場上走,突然間我想到了,原來問題在這個(ge) 地方。我過去到一個(ge) 地方調研都是領導陪著,第一件事到農(nong) 戶家看一看;第二件事問你家收入多少錢?第三件事拍個(ge) 照片合個(ge) 影;第四件事吃完飯走人,回去寫(xie) 。我覺得這個(ge) 沒什麽(me) 不好,總比在家裏寫(xie) 要好。但我覺得天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很無聊,我想下一個(ge) 決(jue) 心,能不能在這個(ge) 村裏待下去。

  回到北京,李小雲(yun) 辭去了擔任多年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發展學院院長職務。

  能不能將“深陷貧困陷阱的村寨”打造成自然教育基地?

  2015年初,李小雲(yun) 回到河邊村,注冊(ce) 成立了“小雲(yun) 助貧中心”公益組織。

  河邊村靠天吃飯,收入主要來自於(yu) 甘蔗、砂仁、橡膠。近些年,甘蔗經常被野象光顧,村民們(men) 收入嚴(yan) 重縮減。由於(yu) 氣候變化和價(jia) 格波動,砂仁也收入甚微。當時,河邊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僅(jin) 4000元左右,幾乎家家負債(zhai) 。李小雲(yun) 需要找到讓村民脫貧的密碼。

  李小雲(yun) :大家一起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什麽(me) ?所有鄉(xiang) 村都被納入到了全球化市場中,不再有不依賴任何市場,不依賴外部世界的鄉(xiang) 村。他們(men) 接送孩子上學,需要騎摩托車,你得買(mai) 摩托車,你得給摩托車加油。上學、看病這些剛性的支出逐年增長,但他們(men) 的收入幾乎沒有增長。

  貧困診斷工作持續了半年,李小雲(yun) 最後得出結論:河邊村屬於(yu) 結構性貧困,村裏沒有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致富,現代市場經濟卻對他們(men) 產(chan) 生了衝(chong) 擊。對於(yu) 這樣一個(ge) 深陷貧困陷阱的村莊,僅(jin) 靠一般性扶持措施,並不能幫助他們(men) 徹底擺脫貧困,唯一的辦法,就是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探索能夠提高農(nong) 民收入的產(chan) 業(ye) 。

 

  記者:問題就是誰都在找。

  李老師:對,原來的生計路徑是一個(ge) 低水平均衡的生計路徑,什麽(me) 意思?原來的路徑就是生產(chan) 貧苦的路徑,比方他最適合到林子裏去砍砂仁,我讓他搞砂仁,整個(ge) 的技能、思想、生活方式就是生產(chan) 貧困的生活方式,必須跳出來。

  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精準扶貧”,政府在扶貧領域的力度逐漸加大。當時,地方政府已經為(wei) 河邊村準備了每戶6萬(wan) 元的30年無息貸款,建檔貧困戶還有額外4萬(wan) 元的補貼,並計劃對河邊村實施易地搬遷。

  李老師:不能異地搬遷,搬下去他們(men) 還得回來種地。這時候有村民跟我講,李老師能不能跟政府講講,讓我們(men) 到望天樹景區去打工去?

  記者:為(wei) 什麽(me) 不可以?

  李老師:我說可以,但不持久。村民的這個(ge) 想法啟發了我,我說我們(men) 村子能不能搞旅遊呢?傣族過年節的時候我開車下去,看到很多人到望天樹旅遊,其中一位遊客問我幹什麽(me) 的?我說我在上邊搞一個(ge) 村子,扶貧。他第一句話就問我能住嗎?我說住不了,車都進不去,他很失望。這件事情是一個(ge) 轉折點,是我天天想的過程裏的一個(ge) 轉折點。我說河邊村有熱帶雨林資源,冬天很暖和夏天很涼快的,還有這麽(me) 多花花草草,這麽(me) 多漂亮的蝴蝶,我們(men) 能不能做成一個(ge) 自然教育基地?朋友們(men) 也可以一起來開個(ge) 會(hui) ,比酒店舒服。

  依托河邊村雨林資源和氣候條件發展旅遊業(ye) ,在河邊村發展會(hui) 議經濟,將河邊村打造為(wei) 自然教育基地的計劃在李小雲(yun) 腦海裏誕生。實施這一計劃,李小雲(yun) 設想,首先要建造充滿陽光又有瑤族特色的房子。所謂“建造”,並不是推倒重來,而是保留房屋原有的木質結構,改造每一戶村民的房屋,並在此基礎上嵌入一間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功能完善的客房,李小雲(yun) 給客房起了一個(ge) 詩意的名字,“瑤族媽媽的客房”。

  “瑤族媽媽的客房” 從(cong) 堅決(jue) 反對到示範建成

  當地政府采納了李小雲(yun) 提出的利用異地搬遷的資金原地建設的建議,出資幫河邊村的村民改建新房。可當李小雲(yun) 將這個(ge) 消息告訴村民時,卻遭到了他們(men) 的反對。

  河邊村鄧會(hui) 計:祖祖輩輩都住在木房子裏,所以我堅持不想建木屋。

  記者:你想蓋什麽(me) 屋?

  鄧會(hui) 計:我想蓋外麵那種磚混房,水泥澆出來的二層樓。

  記者:你覺得那個(ge) 好看嗎?

  鄧會(hui) 計:我當時沒想那麽(me) 多。

  記者:為(wei) 什麽(me) 爸爸爺爺都住木屋,你不願意住了?

  鄧會(hui) 計:又小又矮。

  記者:實際上你不願意住木屋,是你不想再住矮、小、破的房子了?

  鄧會(hui) 計:對,我跟李老師說我不想住木屋,我要建磚房。

  鄧林國的擔憂,也是河邊村村民的擔憂。他們(men) 祖祖輩輩住在低矮陰暗的木房子裏,從(cong) 未見過好看實用的木房子,自然也不太相信可以建成這樣的木房子。李小雲(yun) 自己設計出新居效果圖,在破舊的木房裏向村民們(men) 展示。幹淨的木樓,頂層還有寬敞的陽台,好看的效果圖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村民鄧雪梅率先站出來,讓李小雲(yun) 建設示範房。

  記者:從(cong) 設計到施工、到用料這些事情誰來做?

  李老師:我們(men) 自己做。料從(cong) 外麵買(mai) ,我開車到猛臘縣市場,猛臘縣建材市場都認識我。

  三個(ge) 月之後,河邊村第一棟新瑤家木樓建成,村民們(men) 大開眼界。有了示範引領,村民們(men) 也有了積極性,以前持觀望態度的村民積極主動加入建房大軍(jun) 。

  “村民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潛力 不要把我們(men) 的作用看得太大”

  2017年底,河邊村大部分村民的新房都已經建起來了。一棟棟瑤族特色的幹欄式木樓拔地而起,村內(nei) 和村外基礎設施全部建成,河邊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時,距離李小雲(yun) 想打造的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客居與(yu) 主居相融合的特色民居還有距離。“小雲(yun) 助貧中心”在政府對主體(ti) 性基礎設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礎上,通過資助性基金支持和向社會(hui) 籌集的方式籌得補充性資金,進行景觀示範、客房建設以及衛生間的建設與(yu) 改造。

  李老師:在硬件建設過程中我們(men) 已經開始分批培訓,把村民組織起來到景洪北京那些好的民宿看人家怎麽(me) 管理。我們(men) 團隊人員都是分配任務,大家一起討論這一輪工作任務什麽(me) ?然後挨家挨戶檢查拖鞋是不是擺放到位?衛生間幹不幹淨?毛巾洗的幹不幹淨……除了專(zhuan) 業(ye) 培訓,日常生活中我們(men) 就是跟他們(men) 生活在一起。

  李老師:我們(men) 有一個(ge) 啞巴不會(hui) 說話,命特別悲慘,離婚,孩子去世了。建房子的時候,我們(men) 優(you) 先給她建。我特別發愁,她原來住的地方特別髒,怎麽(me) 讓客人來住?房子建好後我很長時間沒關(guan) 注她,有一天她看見我,讓我去看她的房子。進去以後,我的天,她的客房特別小,但布置得特別溫馨,我覺得比我們(men) 給她設計得還要溫馨。我特別感動,出來的時候眼淚都快出來了。

  李小雲(yun) :其實在扶貧這件事上,我們(men) 有時候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太大了,貧困人口有很多方麵做不到,不是他不會(hui) 做,不是他懶惰,是結構性的原因導致他們(men) 沒有條件去做。每個(ge) 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都有這種底色,有這種潛力。

  給河邊村“斷奶”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發展的主體(ti) ”

  “瑤族媽媽的客房”建成運營,給河邊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18年收入總計80多萬(wan) ,2019年收入100多萬(wan) 。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收入也有40多萬(wan) 。

  客房的收入在改善著河邊村村民的生活,但李小雲(yun) 深知,客房是河邊村產(chan) 業(ye) 中重要的一環,但不能成為(wei) 唯一一環。如果河邊村產(chan) 業(ye) 結構過於(yu) 單一,會(hui) 麵臨(lin) 市場風險。而想要提高抗風險能力,就要讓收入多元化。在李小雲(yun) 團隊的引導下,河邊村開始養(yang) 豬、養(yang) 雞、釀酒、釀蜜、種木瓜、種芭蕉……

  就在複合型產(chan) 業(ye) 的優(you) 勢開始顯現,成果一點點惠及村民的時候,李小雲(yun) 做出了一個(ge) 令人震驚的決(jue) 定:注冊(ce) 成立“西雙版納雨林瑤家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客房餐廳的運營和合作社的管理,正式移交給全體(ti) 村民。而他,則負責手把手培養(yang) 村裏的年輕人接替自己的團隊。

  這個(ge) 決(jue) 定,並不是李小雲(yun) 突發奇想。事實上,讓農(nong) 民學會(hui) 自力更生正是李小雲(yun) 扶貧理念中的亮點。上世紀90年代,從(cong) 國外留學歸來的李小雲(yun) 將“參與(yu) 式發展”引入國內(nei) 。“參與(yu) 式發展”,就是堅持農(nong) 民才是農(nong) 村發展的主體(ti) ,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決(jue) 策,充分激發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yu) 性。

  李小雲(yun) :年輕人有知識有希望,所以日常管理工作我們(men) 就都不管了。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和市場對接,我們(men) 要幫他們(men) 對接市場,市場一旦對接上就穩定了。

  從(cong) 台前指揮者變成背後支持者,李小雲(yun) 工作的動力絲(si) 毫沒有減輕。在扶貧路上一直探索,也是他一貫的風格。參考河邊村的發展模式,李小雲(yun) 還在湖北恩施、雲(yun) 南昆明等地的鄉(xiang) 村進行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案的探索。如今,這些村莊的振興(xing) 已經初見成效。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19日 07:18      來源:央視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