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堅守,為了心中那顆最美的“星”——記抗美援朝老兵、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離休幹部徐振明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徐振明(左三)離休後在陵園義(yi) 務講解。

  吉林通化,長白山南麓,渾江東(dong) 岸,抗日英雄楊靖宇烈士陵園內(nei) 鬆柏青青,將軍(jun) 高大戎裝銅像挺立。

  95歲的徐振明,就在這裏數十年如一日守護烈士陵園。年輕時,他就把楊靖宇當作“明星”榜樣,曆經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炮火洗禮,和平年代他深藏榮耀、甘受清苦。

  60多年來,陵園內(nei) 的蒼鬆翠柏,見證了一位老英雄的執著與(yu) 忠誠。

  崢嶸歲月 百煉成鋼

  1942年,16歲的徐振明加入八路軍(jun) ,在伏擊日軍(jun) 的戰鬥中因作戰勇猛榮立一等功。

  1950年,徐振明隨38軍(jun) 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在一線作戰29個(ge) 月,參加過“飛虎山阻擊戰”“鬆骨峰阻擊戰”等著名戰役,在爭(zheng) 奪394.8高地的拉鋸戰中榮立一等功。

  1950年11月4日,飛虎山戰役打響。誌願軍(jun) 浴血奮戰3天3夜,彈盡糧絕,按戰略部署還需要堅守陣地2天。我軍(jun) 一個(ge) 團麵對敵軍(jun) 兩(liang) 個(ge) 師,任務是把敵引進伏擊圈。擔任通訊連排長的徐振明,帶領30名通訊員傳(chuan) 遞信息。

  戰況激烈,徐振明眼看著剛出發的戰友一個(ge) 個(ge) 倒下。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不禁淚流滿麵。此役,誌願軍(jun) 共斃傷(shang) 俘敵1800餘(yu) 人。槍林彈雨中,徐振明留下一身傷(shang) 疤。時間仿佛早已撫平一切,但老人身上至今猶在的傷(shang) 痕,記錄著那一個(ge) 個(ge) 瞬間。

  “想想犧牲的戰友,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享福。”1958年,九死一生的徐振明告別了前半生的槍林彈雨,投入到和平年代的建設事業(ye) 。軍(jun) 旅生涯中,他榮立大功兩(liang) 次、小功多次,但轉業(ye) 後卻深藏功與(yu) 名,隻字不提當年勇。

  兒(er) 媳閻錫蘭(lan) 告訴記者,老人很少提起往事,“很長時間裏,隻知道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一生執著 守衛忠魂

  轉業(ye) 時,擺在徐振明麵前的有三個(ge) 職位:招待所所長、福利院院長和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楊靖宇烈士陵園)所長。招待所、福利院待遇好、工作環境好,徐振明卻決(jue) 定去陵園。

  “能守護烈士陵園,這是我的無上光榮。”徐振明說。

  把家安在陵園邊上,把心放在陵園裏麵。每當遇到刮風下雨,徐振明深更半夜也會(hui) 到陵園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樹木是否倒伏。

  今年85歲的張文臣當時在通化市勞動局工作,慕名去見了這個(ge) 不要肥差要苦差的“怪人”,兩(liang) 人一見如故。

  “很魁梧,嗓門不小,沒什麽(me) 漂亮語言,做事踏實,用我們(men) 通化方言說,做事枝是枝、蔓是蔓。”張文臣說,有一次,兩(liang) 人鬧了點“不愉快”,就因為(wei) 徐振明高燒39度,大半夜還跑到園子去。“他就是要去,不聽人勸,非說隻有看看才心安。”

  2萬(wan) 多平方米的陵園是鏟平山尖建起來的,剛建成時沒有樹,也沒有花。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後,栽植鬆柏,種花種草。“父親(qin) 種了多少棵樹,真數不清了,但是肯定得有上萬(wan) 棵。”徐振明的兒(er) 子徐永軍(jun) 說。

  徐振明做事從(cong) 不糊弄,要做就做到最好。“那時通化沒水泥,就大老遠到外地背回,哪有壞的,用水泥修補上。”同事韓加本說。

  1965年6月,通化的雨季來了。陵園屋頂的琉璃瓦壞了。徐振明蹲守北京半月有餘(yu) ,以誠心感動了北京古建築隊,請回兩(liang) 名瓦匠修繕。直到今天,即便遭遇狂風驟雨,嚴(yan) 絲(si) 合縫的琉璃瓦也沒再漏過水。

  徐振明還想盡一切辦法,搜集曆史資料和實物。

  “父親(qin) 那些年坐牛車、坐爬犁,翻山越嶺去了很多地方,采訪當地老百姓,收集楊靖宇將軍(jun) 的故事,尋找抗戰遺物。記得有一次,他找到幾把當年打仗時用的手槍,帶回來時別提多高興(xing) 了。”在徐永軍(jun) 的記憶中,父親(qin) 不是在陵園忙著,就是在為(wei) 陵園做事的路上。

  徐振明曾經說過,即使時光倒流,他也不會(hui) 改變決(jue) 定,“我不僅(jin) 是自己在守護陵園,也是代表犧牲的戰友們(men) 在守護。我守在這裏,感覺自己還跟戰友們(men) 在一起……”

  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chuan)

  1980年,徐振明要離休了,便勸說兒(er) 子徐永軍(jun) 到陵園工作,繼續守護烈士陵園。

  徐永軍(jun) 拒絕了——“我才18歲,還想找個(ge) 掙錢的活,學門技術呢!”

  讓徐永軍(jun) 沒想到的是,從(cong) 小和藹、沒打過沒罵過孩子的父親(qin) 氣得要揍他。徐永軍(jun) 跑到同學家待了一周。兩(liang) 年後,拗不過父親(qin) 的徐永軍(jun) 接了班。

  思想轉變,源自徐振明離休後又回來做門衛。“我挺不高興(xing) 的,父親(qin) 大小也是個(ge) 領導,咋回來當門衛了呢?父親(qin) 卻說,隻要能守護烈士陵園,幹啥都行。”

  離休後,徐振明堅持天天來陵園,給遊人講楊靖宇將軍(jun) 的英雄事跡。言傳(chuan) 身教,父親(qin) 的行動和精神深深觸動了徐永軍(jun) ,他每天早早來到陵園,把將軍(jun) 銅像擦拭得一塵不染。

  徐振明一生淡泊名利,從(cong) 未因戰鬥英雄的身份向組織提過個(ge) 人要求。這些年來,他深入學校、部隊、機關(guan) 及企事業(ye) 單位作專(zhuan) 場報告,還主動為(wei) 學生和部隊官兵上革命傳(chuan) 統教育課,講述楊靖宇將軍(jun) 和抗聯的英雄事跡。通化市新嶺小學班主任許傳(chuan) 珍說,孩子們(men) 每次聽徐爺爺講故事,都特別入迷,對那段曆史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19日 09:1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