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扶貧產(chan) 業(ye) ,重在群眾(zhong) 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製,確保貧困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要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製,強化產(chan) 業(ye) 扶貧,組織消費扶貧,加大培訓力度,促進轉移就業(ye) ,讓貧困群眾(zhong) 有穩定的工作崗位。
產(chan) 業(ye) 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zhong) 就地就業(ye) 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chan) 業(ye) 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要因地製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子,多給貧困群眾(zhong) 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chan) 業(ye) ,多給貧困群眾(zhong) 培育可持續脫貧的機製,多給貧困群眾(zhong) 培育可持續致富的動力。
——習(xi) 近平
晨光熹微,江西省於(yu) 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村民張忠華已經在自家大棚裏忙起來了。
“我要向總書(shu) 記報喜!”張忠華笑得合不攏嘴,“總書(shu) 記去年來我們(men) 村考察時,囑咐大家要把富硒品牌做起來。現在我們(men) 的富硒蔬菜賣得可好了,絲(si) 瓜每斤賣到了9元錢,去年我的3個(ge) 大棚淨掙9萬(wan) 多元,今年又流轉了20畝(mu) 地,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2019年5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於(yu) 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實地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情況。總書(shu) 記握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手說:“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謀幸福的,黨(dang) 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日子會(hui) 更好!”
“就像總書(shu) 記說的那樣,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潭頭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肖桂花說,如今的潭頭村,蔬菜產(chan) 業(ye) 做大了,富硒品牌打響了,鄉(xiang) 村旅遊興(xing) 旺了,全村109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戶戶有了致富產(chan) 業(ye) 。村口的笑臉牆上,一張張村民們(men) 脫貧後的笑臉燦爛綻放。
“發展產(chan) 業(ye) 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這篇文章做好”……“十三五”以來,總書(shu) 記非常關(guan) 心扶貧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黃土高坡到西南邊陲,從(cong) 秦嶺深處到大別山區,總書(shu) 記一次次深入貧困地區,走到田間地頭,考察特色產(chan) 業(ye) 。
一係列強有力的政策舉(ju) 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chan) 業(ye) 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產(chan) 業(ye) 興(xing) 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832個(ge) 貧困縣每個(ge) 縣都有了主導產(chan) 業(ye) ,90%的貧困人口參與(yu) 富民產(chan) 業(ye) ,日子越過越紅火。
“讓黃花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花’”
秋天,正是收獲時節。
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村民李義(yi) 正在打理山葡萄。“這8畝(mu) 山葡萄,去年賣了6萬(wan) 多元,瞧現在這長勢,今年收入還能漲!”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馬鞍山村考察時,特意囑咐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產(chan) 業(ye) 是發展的根基,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林則林,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上來。”
“總書(shu) 記的話講到了咱心坎上,這一年多,大家鉚足了勁、加油幹!”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葉陽說,村裏把山葡萄定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模式,穩定了利益聯結,成立山葡萄酒釀造公司,“產(chan) 業(ye) 鏈長了,發展空間打開了”。
馬鞍山村的山葡萄種植麵積5年增加近一倍,目前發展到3500畝(mu) ,每畝(mu) 純收入達到4000元,一半以上的村民因種植山葡萄獲益,產(chan) 業(ye) 鏈還帶動120多位村民務工,75名貧困群眾(zhong) 實現穩定脫貧。
山葡萄成了馬鞍山村農(nong) 民的“錢串串”,小黃花則成了山西省大同市雲(yun) 州區群眾(zhong) 的“致富花”。
“我想給總書(shu) 記捎個(ge) 話,今年黃花大豐(feng) 收,收購價(jia) 漲了1倍多,鄉(xiang) 親(qin) 們(men) 腰包更鼓了,盼著總書(shu) 記再來咱村看看!”雲(yun) 州區西坪鎮唐家堡村村民楊旗高興(xing) 地說。
今年5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雲(yun) 州區,考察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總書(shu) 記指出:“希望把黃花產(chan) 業(ye) 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chan) 業(ye) ,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花’。”
“總書(shu) 記考察之後,我們(men) 的黃花產(chan) 業(ye) 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雲(yun) 州區委書(shu) 記王鳳瑞說,區裏出台一係列扶持措施,如今,種植黃花有補貼,水電路設施有配套,種植戶有龍頭企業(ye) 帶動,還可上災害和價(jia) 格“雙保險”。今年剛推出的采摘觀光遊營收180多萬(wan) 元,黃花線上銷售額更是去年的7倍多,“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wan) 元,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更美了!”
發展扶貧產(chan) 業(ye) ,重在群眾(zhong) 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全國300多萬(wan) 家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蓬勃發展,各地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製,一個(ge) 個(ge) 特色農(nong) 業(ye) 帶動貧困群眾(zhong) 甩掉窮帽子,走向新生活。數據顯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達到30.2%。
“缺什麽(me) 補什麽(me) ,能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
發展扶貧產(chan) 業(ye) ,找準路子是關(guan) 鍵。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ang) 華溪村的大山上鬱鬱蔥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祥生望著長勢正旺的片片黃精,回想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去年來村裏考察時的場景,不禁心潮澎湃。
去年4月15日,總書(shu) 記來到重慶考察。一下飛機,總書(shu) 記就轉乘火車、汽車前往石柱縣,輾轉3個(ge) 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華溪村。
“去往老黨(dang) 員馬培清家的路上,我順手從(cong) 田坎邊摘了一株黃精向總書(shu) 記介紹,黃精是藥食兩(liang) 用的草本中藥材,非常適合我們(men) 村種植。”王祥生回憶,“總書(shu) 記拿起黃精,詳細詢問了村裏的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叮囑我們(men) 一定要把產(chan) 業(ye) 選準。”
第二天,總書(shu) 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hui) 時指出,要因地、因人製宜,缺什麽(me) 補什麽(me) ,能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總書(shu) 記的講話提振了我們(men) 的信心與(yu) 幹勁!”中益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譚雪峰說,鄉(xiang) 裏因地製宜,將黃精作為(wei) 重點扶貧產(chan) 業(ye) ,今年種植規模增加到了1000畝(mu) ,僅(jin) 華溪村就從(cong) 200畝(mu) 增加到了520畝(mu) 。
產(chan) 業(ye) 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為(wei) 了選準特色產(chan) 業(ye) ,村幹部們(men) 常常坐十幾個(ge) 小時的車,到外地取經。如今,華溪村除了黃精產(chan) 業(ye) ,還發展起了400畝(mu) 脆桃、脆李,1800畝(mu) 吳茱萸等中藥材,依托山高花香,擴大了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規模。
為(wei) 了讓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賣上好價(jia) 錢,村裏建起扶貧加工車間,引進製藥企業(ye) ,開發電商平台。今年4月,王祥生還當了一次帶貨主播,賣出了700多萬(wan) 元村裏的農(nong) 產(chan) 品。
“向總書(shu) 記匯報,特色產(chan) 業(ye) 我們(men) 選準了!”王祥生說。
產(chan) 業(ye) 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大灣鄉(xiang) 楊嶺村,村民把草畜產(chan) 業(ye) 發展成了脫貧支柱產(chan) 業(ye) 。
“2016年7月18日,總書(shu) 記冒雨來到我們(men) 村考察,到我家先看了牛棚,問我飼養(yang) 情況、跟我算養(yang) 牛賬,後來又坐在炕上,詳細問我設施投入、扶持資金使用和銷售情況。”楊嶺村村民馬克俊記憶猶新,“總書(shu) 記說,要因地製宜,把培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村裏有勞動力,又有地種飼料,我們(men) 相信,草畜產(chan) 業(ye) 這把鑰匙,能打開困擾多年的‘貧困鎖’。”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顧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認準了草畜產(chan) 業(ye) ,請來技術員,引入信貸資金,擴種青貯玉米,大戶帶著貧困戶規模化養(yang) 殖。
去年,全村實現戶均4頭育肥牛、4隻羊、4畝(mu) 青貯玉米,畜牧業(ye) 產(chan) 值達到了3000萬(wan) 元。而在涇源全縣,畜牧業(ye) 也成了主導產(chan) 業(ye) ,收入占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規模養(yang) 殖鼓起了農(nong) 民的腰包,還解放出不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ye) 。去年楊嶺村全村戶均務工增收3萬(wan) 元,原本貧困發生率高達33%的小村莊,如今村民把110輛小轎車開回了家。“現在看來,我們(men) 村產(chan) 業(ye) 富民的路子走對了!”張顧傑說。
近年來,通過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全國每個(ge) 貧困縣形成2—3個(ge) 扶貧主導產(chan) 業(ye) ,一批年產(chan) 值超100億(yi) 元的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小特產(chan) ”成為(wei) 帶動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大產(chan) 業(ye) ”。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特色農(nong) 業(ye)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把油茶業(ye) 做優(you) 做大,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農(nong) 民增收、生態良好。”
“總書(shu) 記對我說,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們(men) 向前走、加油幹!”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負責人陳世法動情回憶。
“我們(men) 要讓荒山成為(wei) 綠色銀行,讓油茶果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致富果。”陳世法說,今年初山茶油生產(chan) 線建成投產(chan) ,實現了良種培育、油茶種植、茶油加工一體(ti) 化發展,健身步道、景觀水域等提升項目也已啟動,農(nong) 旅融合發展加速。油茶園帶動了1831名貧困人口增收,吸納了2000多名群眾(zhong) 就業(ye) 。
貧困戶陳文珍和老伴在油茶園裏幹活,她家的土地流轉了,每年務工收入3萬(wan) 多元,她指著滿山碩果盈枝的茶樹說,“1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山,現在真的變金山嘍!”
如今,光山縣成了全國油茶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縣,25.5萬(wan) 畝(mu) 油茶林染綠丘崗山坡,近30萬(wan) 農(nong) 民有了致富的“搖錢樹”,大夥(huo) 兒(er) 高興(xing) 地編了句順口溜:“一畝(mu) 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產(chan) 業(ye) 富民之路就會(hui) 越走越寬。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
今年4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專(zhuan) 程來到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總書(shu) 記在木耳大棚裏跟我們(men) 拉家常,詢問大夥(huo) 兒(er) 一天能采多少木耳、能掙多少錢。總書(shu) 記這麽(me) 關(guan) 心山區老百姓,我們(men) 怎麽(me) 能不好好幹!”回憶起總書(shu) 記到村裏考察時的情景,金米村村民肖青鬆非常激動。這陣子,他每天在大棚裏整理菌包,幹得更帶勁兒(er) 了。
如今,這個(ge) 青山環抱的村莊,綠色發展動力十足。“總書(shu) 記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總書(shu) 記的話給我們(men) 指明了方向。”金米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賴勝濤說,山村地處秦嶺深處,森林多,非常適合木耳生長。
“前些年,老百姓房前屋後,零零散散種些木耳,不過,種傳(chuan) 統椴木木耳得上山砍樹,會(hui) 破壞生態。”賴勝濤說,近幾年村裏引進菌包廠,以果樹枝為(wei) 原料,變廢為(wei) 寶;建起溫室大棚,發展吊栽木耳。“鄉(xiang) 親(qin) 們(men) 錢袋子鼓起來了,也不用再砍樹了。下一步我們(men) 準備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綠色又經濟,往後的日子更有奔頭了!”賴勝濤高興(xing) 地說。
眼下,柞水縣木耳產(chan) 業(ye) 風生水起,鄉(xiang) 村旅遊逐漸升溫。“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將有產(chan) 業(ye) 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引入生態產(chan) 業(ye) 鏈,不斷把生態優(you) 勢轉變成發展優(you) 勢。”柞水縣委書(shu) 記陳璿說。
守好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築牢脫貧“靠山”。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全國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生態產(chan) 業(ye) ,帶動1600多萬(wan) 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288元,一處處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