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yun) 南洱源縣牛街鄉(xiang) 福和村——
“搬新家了,好日子在後頭”
“做夢也想不到,以前我們(men) 住的房子不僅(jin) 破舊,雨天還擔驚受怕,現在我們(men) 不僅(jin) 住上了新房子,居住環境也大大改善了,交通也便利,人畜分離。這幾年黨(dang) 的政策真的好啊。”看著自家的新房,雲(yun) 南洱源縣牛街鄉(xiang) 福和北村八組村民羅文壽真是笑開了花兒(er) ,在這個(ge) 村,他已經居住了50多年。
福和村地處洱源、鶴慶、劍川三縣交界處,是牛街鄉(xiang) 最偏遠的一個(ge) 高寒貧困山區村。全村平均海拔2700多米,最高處海拔達到3100米。由於(yu) 常年幹旱缺水、交通不便、缺少產(chan) 業(ye) 支撐,福和村8個(ge) 自然村279戶,貧困戶數量占全村人口的44%,是洱源縣30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
金秋時節,走進福和北村七、八組易地搬遷點,整潔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彩畫一新的農(nong) 家小院掩映在果樹林下,房前屋後的山地裏連片的馬鈴薯、荷蘭(lan) 豆等農(nong) 作物長勢喜人,顆粒飽滿正待豐(feng) 收。羅文壽和他的妻子正在山坡地裏忙著采收荷蘭(lan) 豆,這已經是今年他家地裏的第二季收成。羅文壽家過去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家後積極發展產(chan) 業(ye) ,家庭經濟不斷增收,他的兒(er) 子還娶了媳婦,家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福和北村七、八組,原位於(yu) 福和村委會(hui) 北麵,由於(yu) 原居住地住房出現開裂、下沉等現象,存在較大地質安全隱患。為(wei)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村黨(dang) 總支和駐村工作隊積極向上逐級爭(zheng) 取,將福和北村七、八組列入洱源縣第一批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八組村民在雲(yun) 南洱源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啟動搬遷。同年12月,村中34戶191位村民都搬入了新居。如今,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2層高、平均占地130平方米的新房。“建房我們(men) 不用愁,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積極幫我們(men) ,住房按照我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全部都是白族民居特點,住起來很舒服,冬暖夏涼。還安裝了太陽能,發了電飯煲、電磁爐。”羅文壽激動地說,“搬新家了,好日子在後頭呢。”
為(wei) 了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洱源縣整合各項扶貧政策,因地製宜、因戶施策,大力推廣“黨(dang) 總支+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強化聯接功能,對搬遷群眾(zhong) 後續保障實施就業(ye) 和產(chan) 業(ye) 扶持。與(yu) 國家計劃320戶搬遷對象簽訂了《脫貧就業(ye) 協議》,並在2016年補助每戶3000—5000元的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以每個(ge) 安置點都有一項以上主導產(chan) 業(ye) 和“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為(wei) 目標,鼓勵和扶持搬遷群眾(zhong) 發展特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收入。有針對性地開展種植、養(yang) 殖及鋼筋工、架子工等培訓,提高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穩定性,增強了搬遷勞動力的創業(ye) 就業(ye) 能力,著力解決(jue) “一方水土養(yang) 育不了一方人”的瓶頸,讓貧困群眾(zhong) “搬”進幸福美麗(li) 新生活。目前,洱源縣共建成9個(ge) 集中安置點和7個(ge) 分散安置點,已入住720戶3151人。
黑龍江塔河縣二十二站林場——
綠了黑土地 樂(le) 了護林人
黑龍江畔炊煙嫋嫋,興(xing) 安嶺下鬆濤陣陣。金秋十月,在國防林內(nei) ,割灌機轟轟作響,人們(men) 熱火朝天地進行著營林生產(chan) ……
一幅恬靜美好的田園風光呈現在祖國最北邊陲的黑龍江塔河縣二十二站林場。
帶頭人是張建國,當地老百姓都認識他。因為(wei) 他從(cong) 奶奶那裏繼承了一副俄羅斯人的麵孔,祖祖輩輩居住在與(yu) 黑龍江咫尺之遙的邊陲小村,耕種著10餘(yu) 畝(mu) 河灘地。本就瘠薄的土地,還有經常性的霜凍、不時的洪澇,讓張建國家的生活愈發艱難。糊口尚且困難,更別提致富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日複一日,他也常想,“就種這一畝(mu) 三分地,不如去外麵闖一闖,還能多掙點錢。”但看著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打消這個(ge) 念頭。
幾年前,住在二十二站林場的二姐告訴愁眉不展的張建國,林場正對外招聘青年工人,不出門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張建國將信將疑來到林場。
這一年,曾經紅火了40多個(ge) 春秋的木材生產(chan) 戛然而止,再也看不到火車載著大木頭在林海裏穿行;再也聞不到油鋸、絞盤機的氣味縈繞四周;再也聽不到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響徹山穀。營林撫育、生態建設成為(wei) 了林場主業(ye) 。
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給張建國帶來了希望。和他同批進場的80多個(ge) “小哥們(men) ”拿起了砍刀,住進了帳篷,吃上了“大鍋飯”。月末,數著花花綠綠的票子,張建國眉開眼笑:“頭一次領了這麽(me) 多錢,好像是在做夢,我高興(xing) 地一宿沒睡著覺。”媳婦沈海燕把錢數了一遍又一遍,聽著護林營林的奇聞趣事,心裏也癢癢起來,央求著要當管護員。就這樣,村裏有一半像張建國兩(liang) 口子這樣的夫妻倆(lia) 、兄弟倆(lia) 、一家三口甚至祖孫三代都陸續進了林場,春秋防火、夏天種地、冬天營林,一年四季“閑不著”。
時間慢慢推移。林場黨(dang) 支部看到張建國年紀大了些,就把他派到離家2裏外的黑龍洞森林資源管護站當管護員。天南地北來黑龍洞尋找“禿尾巴老李”故事源頭的人一年一年多了起來。林場因勢利導,先後建起了月亮灣觀光塔、李金鏞主題廣場等10多個(ge) 景區景點。僅(jin) 去年,就接待來自上海、北京、新疆以及海內(nei) 外遊客3萬(wan) 餘(yu) 人次,旅遊收入近120萬(wan) 元,讓這個(ge) 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林場一下子火了起來,讓這些沒見過啥世麵的邊民和林業(ye) 職工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林場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亞(ya) 冰站在李金鏞塑像前驕傲地說:“這裏最早是‘古黃金之路’的第22站。建場時住的是四麵漏風的板夾泥,吃的是渾身浮腫的冰化水,現在通上了國電,修好了水泥路,職工群眾(zhong) 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旅遊火了,機遇就隨之而來了。在林場黨(dang) 支部的引導扶持下,原先隻知上班掙錢的職工群眾(zhong) 也開始做買(mai) 賣了,商店、旅店、飯店從(cong) 3家開到了13家,天天見錢。
要把“閑錢”變“現錢”。林場黨(dang) 支部適時號召大家發展種養(yang) 殖業(ye) 。大家對此爭(zheng) 論不休,有的說“家財萬(wan) 貫,帶毛的不算”,有的說“養(yang) 牲畜總歸是小打小鬧,掙不了大錢”。張建國第一個(ge) 站了出來:“我是黨(dang) 員,才不信這個(ge) 邪!”說幹就幹,他和同事一起搭起了臨(lin) 時驢舍,買(mai) 了10頭毛驢養(yang) 。“我這驢還沒長大呢,就有人問啥時候能殺了吃肉。”張建國笑著說。現在,林場的職工群眾(zhong) 都忙著找“掙錢道兒(er) ”。依托豐(feng) 富的林下資源,家家戶戶種起了黑木耳、蘑菇、靈芝,養(yang) 起了二代野豬、野雞。林場種養(yang) 殖業(ye) 年產(chan) 值達240萬(wan) 元。就連原來被人嫌棄的采集野菜野果也成了“香餑餑”,人均年增收都在2萬(wan) 元以上。
張建國說:“從(cong) 上班到現在,每月的工資從(cong) 1000多漲到了近3000塊了,以後還得漲呢。我們(men) 跟著黨(dang) 走,都能過上好日子!”
貴州普安縣——
“感恩苗”變“黃金葉”
“茶葉基地秋風涼,政府幫忙暖心腸;荒山栽滿搖錢樹,脫貧致富感恩黨(dang) 。”貴州普安縣茶源街道萬(wan) 畝(mu) 茶山上飄來山歌在空中回蕩。
隻見茶農(nong) 一邊唱著山歌,一邊忙著采摘茶葉。放眼望去,茶園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2018年4月,一條好消息給普安茶產(chan) 業(ye) 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浙江安吉黃杜村20名農(nong) 民黨(dang) 員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wan) 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
聽到這個(ge) 好消息後,有著“世界茶源地”美譽的普安縣懷著感恩之心、奮進之誌,充分利用海拔高、緯度低、寡日照、多雲(yun) 霧的氣候土壤優(you) 勢,搶抓東(dong) 西部協作機遇,積極與(yu) 安吉縣溝通協調,采取“政府引建+企業(ye) 參建+合作社主建+農(nong) 戶參與(yu) ”的方式,分別在地瓜鎮屯上村、白沙鄉(xiang) 卡唐村共建成感恩茶園2000畝(mu) ,種植帶著總書(shu) 記關(guan) 懷“遠嫁”而來的“白葉一號”茶苗600萬(wan) 株,直接覆蓋和帶動貧困戶862戶2577人,並輻射帶動周邊農(nong) 戶種植白茶1萬(wan) 餘(yu) 畝(mu) 。
地瓜鎮屯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賀成說:“我們(men) 的群眾(zhong) 都稱這些茶苗為(wei) ‘感恩苗’,兩(liang) 年不到的時間,以前的荒山已變成了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茶山,再過一年,這一片片綠葉就會(hui) 變成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黃金葉’。”
“茶葉一年可以采兩(liang) 季,分為(wei) 春茶和秋茶,不要看它隻是一片小小的茶葉,采摘的手法和時間都非常講究,這幾天雨下得多,我們(men) 要趕在中秋節之前把茶葉收進來,才能保證茶青的最佳品質,做出來的茶葉才能賣到好價(jia) 錢。”茶源街道細寨村東(dong) 南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羅明成已成為(wei) 當地種茶的“土專(zhuan) 家”。
早些年間,羅明成和妻子一直在外務工,每年除去3個(ge) 孩子的學費和家庭的生活開支,收入勉強夠養(yang) 家糊口,困難的時候連吃頓飽飯都成問題,長期過著勒緊褲腰帶的日子。當他回來看到漫山遍野、長勢喜人的茶樹時,動起了回鄉(xiang) 發展茶葉種植的念頭。在村“兩(liang) 委”幫助下,把自家承包的荒地和流轉的25畝(mu) 土地全部種上了茶苗,這樣下來,土地不荒了,收入也比在外務工高了許多。2018年,嚐到甜頭的羅明成決(jue) 定自產(chan) 直銷,創辦了“峰威”茶葉加工廠,每年僅(jin) 明前茶的產(chan) 銷量就能達5000餘(yu) 斤,純收入有6—7萬(wan) 元。
“這幾年自己種茶辦廠,3個(ge) 娃都成了大學生,瓦房拆了,樓房建好了,荒山變綠了,腰包也鼓了。”羅明成自己都沒想到,曾經一度為(wei) 吃飽飯焦慮的他,通過發展茶產(chan) 業(ye) ,竟然能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小康生活。
同樣靠種茶脫貧致富的還有江西坡鎮聯盟村下坪寨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潘關(guan) 雄,他因視力殘疾一直未找到合適的致富門路。後來,在當地黨(dang) 委政府的引導和幫助下,種植了9畝(mu) 多大葉茶,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0餘(yu) 元,順利達到了脫貧標準。
“自從(cong) 黨(dang) 委政府帶領我們(men) 種茶後,周邊每家每戶都種上了茶苗,不但把茶葉換成了票子、房子,而且荒山變綠了、空氣更清新了、環境也更美了。”潘關(guan) 雄種茶致富的喜悅之情溢於(yu) 言表。
雲(yun) 南洱源縣山區群眾(zhong) 喜收大莢豌豆。
黑龍江塔河縣黨(dang) 建指導員在林場指導貧困戶種植赤芍。
貴州普安縣“白葉一號”感恩茶園正在進行人工除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