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是湘西自治州花垣縣一個(ge) 苗族聚居的山寨,村裏人祖祖輩輩都是靠田、靠山吃飯。幾年前,村裏有不少留守婦女,她們(men) 雖然年齡偏大,但心靈手巧,不少人還掌握著一門苗家女兒(er) 的傳(chuan) 統手藝——苗繡。已經在十八洞村當了十多年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石順蓮一直想依托這一優(you) 勢,為(wei) 村裏的婦女們(men) 做些什麽(me) 。
2013年,“精準扶貧”的提出讓村子找到了方向,尋找產(chan) 業(ye) 突破口成了全村人共同的目標。第二年,年滿60歲的石順蓮主動申請從(cong) 村支書(shu) 的位子上退下來,她決(jue) 定帶領村裏的留守婦女專(zhuan) 注於(yu) 苗繡事業(ye) ,靠自己的雙手,摸索出一條致富路。
在家門口繡“鼓”錢包
瞄準了苗繡的產(chan) 業(ye) 前景,2014年,石順蓮把村裏的婦女們(men) 組織起來,注冊(ce) 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chan)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因為(wei) 從(cong) 來沒想過繡花也能賺錢,所以很多村民當時並不把苗繡產(chan) 業(ye) 當回事,有的甚至說起了風涼話:“村支書(shu) 不當了,不在家裏享清福偏要折騰什麽(me) 繡花,難道繡個(ge) 花還能賣到錢?”不僅(jin) 是村民,就連石順蓮的家人也不支持她,覺得勞心勞神。
“苗繡是苗家女兒(er) 必備的手藝,我12歲就開始跟著婆婆(湘西話中指奶奶)學繡花了,直到22歲出嫁。”石順蓮說,她要把苗繡工藝發揚光大,也要帶領村裏的婦女“繡”出新生活。於(yu) 是,家裏的三間瓦房都被她“貢獻”出來當作合作社的“工房”。
不再在村裏擔任職務,石順蓮的日子卻一點也沒有閑下來。盡管那時的石順蓮並不知道什麽(me) 叫做“工匠精神”,但她明白,隻做純手繡,才能真正把苗繡工藝傳(chuan) 承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合作社就與(yu) 幾家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接到了第一筆訂單——在書(shu) 簽、屏風、錢包上繡花,一朵15元。接著,第二單、第三單……隨著訂單紛至遝來,第一年,合作社的訂單總額就超過10萬(wan) 元,繡娘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有老支書(shu) 帶領我們(men) 搞苗繡,我們(men) 可以賺些手邊上的零用錢。原來買(mai) 個(ge) 小東(dong) 西都要向打工的丈夫要。”繡娘吳美金說。繡娘的錢包越來越鼓,更多人重新拾起繡花針,甚至還有外出打工的村民選擇回村加入合作社。
眼看著隊伍發展壯大,訂單數量卻沒能跟上,被動等待並非長遠之計,如何進一步打開銷路,石順蓮陷入新的思考。
與(yu) 時俱進迎八方商客
2018年,石順蓮帶著村裏的10位繡娘去湖南工業(ye) 大學參加培訓,得知當地一家軌道交通公司之前每年都將十字繡高鐵火車頭作為(wei) 外事禮品,石順蓮便抓住時機送上了幾幅苗繡樣品,苗繡作為(wei)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兼有粗獷、秀麗(li) 、細萃、素雅4種風格,圖案錯落有致,講究虛實得當,配色方麵也極為(wei) 考究,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一見便當即決(jue) 定以苗繡替代十字繡。
盡管已有合約在手,石順蓮卻絲(si) 毫不敢怠慢。繡傳(chuan) 統花樣不在話下,繡火車頭卻是平生頭一遭。石順蓮從(cong) 村裏選拔出技藝精湛的12名繡娘,帶她們(men) 再次赴湖南工業(ye) 大學,與(yu) 設計團隊溝通火車頭的圖案,融入傳(chuan) 統苗繡的龍鳳、孔雀、花草等元素,最終定下了7幅送往馬來西亞(ya) 等國家的苗繡火車頭作品和75個(ge) 苗繡包包的樣式圖案。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針一線都不能馬虎,不然沒有下一批訂單了。”石順蓮反複提醒合作社的成員們(men) 。
麵對苗繡,平時為(wei) 人熱情隨意的石順蓮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繡娘們(men) 說,石順蓮作為(wei) 苗繡帶頭人,技藝最佳。她會(hui) 一針一線悉心指導,也會(hui) 拿著她小孫女畫畫的米尺,仔細丈量檢查其他繡娘的作品。歪了,重來;顏色錯了,拆掉再繡……直到她們(men) 都能高品質完成作品後,石順蓮才放心地開始繡自己手頭上的“火車頭”。那段時間,石順蓮要從(cong) 早上8時忙到深夜,僅(jin) 用10天時間,便帶領繡娘們(men) 完成了訂單。
客戶對這7幅作品十分滿意,繡娘中最多的掙了5000餘(yu) 元。經過曆練,一名手巧的繡娘一年最多可以繡20幅火車頭作品,按2000元一幅來算,年收入較以前大幅增長。到現在,村裏已有36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苗繡順利脫貧摘帽。
趁熱打鐵,石順蓮主動尋找機會(hui) ,當地政府也積極幫助對接。2019年,十八洞村苗繡參加了第15屆深圳文博會(hui) 。石順蓮作為(wei) 苗繡傳(chuan) 承人,不僅(jin) 現場展示苗繡針法,還組織村裏的文藝隊,穿上精美的苗族服飾,設下攔門酒,唱起動聽的苗歌,想方設法留住人們(men) 的腳步,吸引更多人了解苗繡。展會(hui) 結束後,石順蓮和合作社收獲滿滿,她們(men) 帶去參展的書(shu) 簽、手提包等苗繡產(chan) 品全部售罄,廣東(dong) 的一些企業(ye) 還與(yu) 她們(men) 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非遺”帶動致富路越走越寬
六年間,在石順蓮的帶領下,數百件精美的苗繡作品先後20多次在各類展會(hui) 中亮相。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十八洞村的苗繡訂單少了許多,許多繡娘心裏著急卻無計可施。盡管當地做苗繡的不止一家,很多村鎮和企業(ye) 都有合作社或生產(chan) 基地,繡娘出村做活計一天能掙70元左右,但企業(ye) 訂單往往沒有太多發揮空間,限製了繡娘的手藝和想象力。
為(wei) 了謀求解決(jue) 之道,石順蓮和十八洞村繡娘團隊主動走出去參與(yu) 培訓,研習(xi) 苗繡技藝,了解其他村鎮的苗繡產(chan) 業(ye) 情況,見識到了諸如蘇繡等手藝的傳(chuan) 承發展模式。
在多方考察的基礎上,再結合十八洞村正在快速發展的旅遊產(chan) 業(ye) ,不少繡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可以做大幅山水的苗繡,有的說可以嚐試打造苗繡旅遊紀念品……
“有這個(ge) 勁頭,就不愁沒有發展。”石順蓮和繡娘團隊對未來充滿信心。
石順蓮今年已經67歲,回想過去的幾十年,她很是感慨。1976年,石順蓮嫁到因交通閉塞而極度貧困的十八洞村,當了接生員。1996年,村民們(men) 選舉(ju) 她成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再後來,她擁有了苗繡合作社負責人的新身份。在十八洞村整整44年,石順蓮見證了大山裏的苗族村寨一點一滴的變化。石順蓮說:“有人羨慕我,說現在十八洞村大變樣,我們(men) 嫁過來是嫁對了。其實,我們(men) 有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我們(men) 憑雙手繡出來的。”
一針一針密密縫繡,五彩豔麗(li) 的線在十八洞村繡娘們(men) 紛飛的指尖下化作花草樹木、魚蟲鳥獸(shou) 等生動的圖案,一幅幅精美的原汁原味的苗族特色繡品被銷往世界各地。(文/王若怡 校對/宋春燕 文中配圖由采訪對象本人提供)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