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婦女既是重點工作對象,也是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yu) 主體(ti) 。在脫貧攻堅一線,廣大婦女同胞巾幗不讓須眉,撐起了脫貧攻堅戰的“半邊天”。10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辦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邀請5位脫貧攻堅戰中的巾幗典型講述她們(men) 帶領父老鄉(xiang) 親(qin) 致富的故事。
“我在這裏生活44年了,眼看著大山裏的苗族寨子一點一滴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村裏的路通了、寬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變化巨大。”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十八洞村婦聯主席石順蓮說,十八洞村原本很偏遠、很貧窮,村裏全是窄窄的小路,運東(dong) 西都是肩挑背扛。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十八洞村,提出“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16字方針,村子發展駛入快車道。2014年,石順蓮從(cong) 村支書(shu) 任上退休後成立了苗繡特產(chan)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為(wei) 村裏的留守婦女“繡”出了一條致富路。如今,社裏的繡娘們(men) 一個(ge) 月可以掙2000至3000元錢,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有錢賺。“一位繡娘告訴我,現在自己口袋裏有錢了,買(mai) 東(dong) 西再也不用問老公要錢了。這句話我永遠記在心裏。”石順蓮說。
來自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嶽桂玲是一位女性創業(ye) 者。2010年,她創辦了鑫鑫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充分發揮當地“大豆之鄉(xiang) ”的資源優(you) 勢,開展了“豆地租”品牌與(yu) 脫貧攻堅相結合的扶貧項目,建立“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發展模式,打造綠色大豆精深加工的全產(chan) 業(ye) 鏈。2018年以來,她創辦的合作社帶動當地9個(ge) 鄉(xiang) 鎮19個(ge) 村的貧困戶289人脫貧致富。為(wei) 了帶動婦女姐妹們(men) 致富,她幫助大家出思路、找門路,把自己學到的農(nong) 村電子商務知識講解給她們(men) 聽,幾年來先後培訓、扶持致富帶頭人385名,幫助貧困婦女52人。“希望我們(men) 這些女性能學習(xi) 更多的知識,用知識去武裝自己、武裝頭腦,找到更多的脫貧致富門路!”嶽桂玲說。
“脫貧致富不僅(jin) 要靠政府的幫助,也要靠我們(men) 自立自強。”來自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召公鎮吳家村的村民王喜玲原本是貧困戶,2011年,王喜玲被確診為(wei) 癌症,為(wei) 治病花光了家中的積蓄,還欠債(zhai) 11萬(wan) 元。2013年,王喜玲的丈夫又因車禍不幸身亡。在接連的不幸麵前,王喜玲沒有退縮消沉,在黨(dang) 委政府和婦聯組織的幫助下,她通過栽種苗木、成立合作社,僅(jin) 用3年時間累計收入158萬(wan) 元,並於(yu) 2016年主動退出貧困戶。吳家村采取“黨(dang) 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貧困戶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基地務工等形式精準扶貧。在她的帶動下,404戶貧困戶入股分紅,1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我不斷跌倒又爬起。我想告訴大家,我們(men) 脫貧不僅(jin) 要靠黨(dang) 的政策,要靠幫扶,還要靠自立自強,克服困難,才能改變現狀。”王喜玲說。
“以前我曾經以為(wei) 自己一個(ge) 人能過得好就不錯了,沒想到有一天還能帶動更多人一起致富。”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的村民甘有琴是一位80後“帶貨主播”,網名叫“巧婦9妹”的她在網絡擁有眾(zhong) 多粉絲(si) ,主要通過視頻自媒體(ti) 分享農(nong) 村原生態生活及美食,並利用網絡平台幫助銷售家鄉(xiang) 的水果。如今,她搭建的“巧婦9妹”同城購電商平台,全年推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值突破2300萬(wan) 元。同時,她也通過網絡盡力地幫助周邊有銷售需求的村民,特別是幫助貧困村貧困農(nong) 戶銷售沃柑、荔枝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曾經用一晚上的時間幫助靈山縣安金村把15萬(wan) 斤滯銷芒果銷出去。“女人也可以頂半邊天。希望有更多的婦女姐妹轉變思維,擁抱互聯網,多學習(xi) ,多溝通,學會(hui) 獨立。我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傳(chuan) 授給更多有需要的人。”甘有琴說。
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程桔是一位90後村官,也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4年,她辭去設計師的工作,返鄉(xiang) 帶領村民發展產(chan) 業(ye) 。近年來,她帶領村民建設光伏發電站、150畝(mu) 產(chan) 業(ye) 綜合基地、30畝(mu) 石匠工坊,引進年產(chan) 值150萬(wan) 元的龍蝦養(yang) 殖基地、200畝(mu) 中藥材基地,帶動村民就業(ye) 增收。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她帶領大家疏通水道,升級村裏的公路,拓寬加固河堤,打造文創園,修建健身步道、休閑步道等,將村裏的綠水青山變成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在大家的努力下,2016年,大市村這個(ge) 重點貧困村成為(wei) 鹹寧市第一批出列的貧困村。如今,大市村的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7.04%到現在的“清零”,貧困戶的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014年的2150元提高到14565元。“在農(nong) 村時間越長,越覺得農(nong) 村是一個(ge) 無限寬廣的舞台。”程桔說,“我以前是做設計師的,在網上設計圖紙,而我現在是在我們(men) 大市村的版圖上、在家鄉(xiang) 的土地上做設計,為(wei) 村民規劃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在這裏找到了人生價(jia) 值,找到了人生方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