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一家養(yang) 老院裏,吳炯喜歡早上坐在院子裏曬曬太陽。和她一起聊天的老人們(men) 大多不知道,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是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lan) 的原型之一,曾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二等功。
吳炯的老家在原四川忠縣。1950年,家鄉(xiang) 迎來了解放軍(jun) ,她報名參軍(jun) 。在部隊,吳炯學習(xi) 了醫護知識,成為(wei) 一名衛生員。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她堅決(jue) 要求上前線:“戰鬥就有流血犧牲,我要去救助傷(shang) 員。”1951年9月,18歲的吳炯如願成為(wei) 光榮的誌願軍(jun) 戰士。
在朝鮮,吳炯被分配到15軍(jun) 45師監工連當衛生員,和英雄黃繼光、邱少雲(yun) 同在一個(ge) 部隊。保衛祖國不分男女,她把頭發剪短壓在軍(jun) 帽裏,根本看不出這是連裏唯一的女戰士。
“炮火連天的,一個(ge) 女娃來了能幹啥?”有戰士們(men) 這樣說,因為(wei) 監工連的工作艱巨而危險,運送作戰物資、修工事、挖防空洞、搶送傷(shang) 員……但沒過多久,這個(ge) 姑娘就讓戰友刮目相看了。行軍(jun) 中她背著沉重的藥箱,還幫著傷(shang) 員扛背包;搶修公路,她和戰友一起到河裏撿石頭,在冰冷的河水裏一泡就是一天;到了宿營地,顧不上休息就背著藥箱到各班巡診。
1952年10月,吳炯所在連接到命令向上甘嶺進發。吳炯說,上甘嶺戰役是自己最悲壯的回憶。
有一次敵機轟炸,防空洞不幸被敵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擊中了。吳炯不顧機槍掃射和漫山大火,衝(chong) 進防空洞,把受傷(shang) 的戰友背到隱蔽的地方。她在山洞中發現一位燒傷(shang) 的戰士,當大家認為(wei) 他已經犧牲了的時候,吳炯發現他還有微弱的脈搏,於(yu) 是立即進行搶救。沒有燒傷(shang) 藥,她便用雪水敷患處,拔下自己的頭發消了毒給他穿血泡。看他嘴幹裂了,吳炯把雪捏成條狀,先在自己嘴裏含一會(hui) 兒(er) ,再一滴一滴地喂到他嘴裏。戰友得救了,吳炯卻累得昏倒了。45年後,這名叫姚徐達的被救戰士,幾經輾轉從(cong) 武漢來到天津與(yu) 吳炯重逢。身穿舊軍(jun) 裝,掛滿軍(jun) 功章,兩(liang) 位老人見麵時激動得說不出話,隻是緊緊擁抱在一起。
在朝鮮期間,吳炯先後兩(liang) 次榮立三等功,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了二等功。而最讓她感到光榮的,是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回國後,吳炯被分配到武漢部隊醫院,後來轉業(ye) 到了天津。即使和家人,她也很少提起曾經的光榮經曆。
1988年退休後,吳炯當起了誌願者。雖然每月退休金不多,卻自費買(mai) 了血壓表、藥物等。她給小區內(nei) 200多名居民健康狀況作了調查,建立了檔案,將32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定為(wei) 經常入戶查訪的對象,給100多位有各種慢性病的居民發了保健書(shu) 。她還編印了《居民保健手冊(ce) 》免費發放,無論白天還是晚上,誰家有人生病,她都熱心前去幫忙。
2013年,吳炯80歲生日當天,她鄭重地對家人講了深藏已久的一個(ge) 心願:死後將遺體(ti) 捐獻做醫學研究。這一年,她在紅十字會(hui) 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填寫(xie) 了誌願捐獻遺體(ti) 登記表。
幾年前,吳炯的丈夫去世,她住進了養(yang) 老院。雖然吳炯也還是愛說愛笑,但因為(wei) 年事已高,加上當年爬冰臥雪、翻山涉水留下的腰腿疼痛病根,晚上常常徹夜難眠。吳炯說,當年戰友們(men) 在朝鮮戰場上浴血殺敵,那時他們(men) 大多不到20歲。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生命給予自己的已經夠多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liang) 岸……”很多事情都從(cong) 記憶中消退了,可隻要這熟悉的旋律響起,她還是能哼唱起來。“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這首歌永遠難忘,她說,“這是我心中的歌。”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