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江西省永新縣三灣鄉(xiang) 的楓樹坪遊人如織,身穿紅軍(jun) 服的遊客在楓樹下整齊列隊參觀革命遺址。
1927年9月,秋收起義(yi) 後,毛澤東(dong) 率領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gang) 山轉移。為(wei) 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men) 翻越群山來到永新縣三灣村,在這裏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大山不語,當年的楓樹依然矗立挺拔,它們(men) 目送“三灣改編”的部隊開拔上井岡(gang) 山,也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英雄兒(er) 女慷慨赴義(yi) 。永新縣史誌辦主任彭朝勝介紹,當年永新縣20餘(yu) 萬(wan) 人口中,近3萬(wan) 人參加紅軍(jun) ,很多烈士犧牲時,連姓名都沒有留下。
戰爭(zheng) 的硝煙遠去,層巒疊嶂,大山成為(wei) 村民聯通外界的阻隔。由於(yu) 交通閉塞、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村裏的土特產(chan) 雖好難出山,滿目風光卻無人來賞,村民一度陷入貧困窘境。直到脫貧攻堅戰全麵打響,大山深處升騰起脫貧致富的希望。
一大早,記者隨著三灣鄉(xiang) 九隴村的蜂農(nong) 邱應斌鑽進大山,他的蜂箱藏在這群山峻嶺之間。邱應斌打開一個(ge) 蜂箱,小心翼翼取出一塊蜂巢,輕輕用刀一割,晶瑩剔透的蜂蜜不斷滴下。
三灣鄉(xiang) 山高林立,山間遍布烏(wu) 桕、冬桂等花期較長的樹種。大自然將優(you) 質的蜜源饋贈給三灣的老百姓,但由於(yu) 缺乏技術,加上不懂營銷,村民過去隻是放幾個(ge) 蜂箱散養(yang) ,未能形成規模。
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如何才能讓大夥(huo) 的“錢袋子”鼓起來?2018年,當地成立三灣蜂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黨(dang) 員+中心戶長+農(nong) 戶”模式,統一注冊(ce) 商標、統一品牌包裝、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營銷,黨(dang) 員和中心戶長負責區域內(nei) 的蜂農(nong) 技術傳(chuan) 授和質量把控。合作社吸納了三灣鄉(xiang) 的148戶蜂農(nong) 加入,其中有72戶是貧困戶。
“自從(cong) 有了合作社之後,過去‘單打獨鬥’的蜂農(nong) 就像找到了組織。”邱應斌告訴記者,合作社定期指派技術專(zhuan) 家上門指導,過去分散的蜂農(nong) 也紛紛抱團取暖,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逐漸有了規模效益。
為(wei) 提升產(chan) 業(ye) 附加值,合作社在永新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建起蜂蜜加工基地,購置提純加工和封裝儲(chu) 存的生產(chan) 設備,注冊(ce) “五星三灣”商標品牌,推出多款蜂蜜產(chan) 品,在電商平台建立線上銷售渠道。
2019年,社員銷售蜂蜜3萬(wan) 多斤,銷售金額近200萬(wan) 元,戶均增收1萬(wan) 餘(yu) 元。
如今,邱應斌的養(yang) 蜂規模達到300多箱,靠著養(yang) 蜂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甜蜜生活來之不易,我們(men) 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邱應斌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