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化成績單透出百姓生活新變化——“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讓我們(men) 透過這樣一份亮眼成績單,檢視全麵小康的文化成色,感受百姓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引領新風尚

  在甘肅金昌,“好婆媳、好鄰裏點讚”“分餐夾”等文明實踐推動完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風尚;在浙江海寧許村鎮李家村,鄉(xiang) 村土廣播“李家播報”成了村民不可錯過的活動,村民讚揚“有了播報,再也不怕錯過政策福利”……

  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時代文明實踐凝聚群眾(zhong) 、引導群眾(zhong)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2018年7月6日,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兩(liang) 年多來,試點單位從(cong) 50家擴大到500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wei) 人們(men) 學習(xi) 理論政策的學校、豐(feng) 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導移風易俗的平台。

  打通服務群眾(zhong) “最後一公裏”,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十三五”期間取得重要進展。尤其是變政府“端菜”為(wei) 百姓“點單”,將可口可心的文化大餐送上門,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

  5年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站)、公共博物館、公共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繼續免費開放,縣級文化館、圖書(shu) 館總分館製建設紮實推進。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wan) 個(ge) ,覆蓋率超過95%。

  去冬今春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公共文化機構功能是一場考驗。

  上海圖書(shu) 館推出疫情防控新動態、免費電子書(shu) 單、微講座等係列資源合集;國家博物館在線營造“雲(yun) 看展”“雲(yun) 直播”等雲(yun) 遊覽模式;成都市文化館利用慕課功能開展線上培訓,手機攝影、中國山水畫、藏族舞等精品課程的學習(xi) 名額很快被一搶而空……閉館不閉網、資源匯“雲(yun) 端”,宅家“雲(yun) 觀展”“雲(yun) 學習(xi) ”成為(wei) 文化生活新方式。

  滿足新期待

  2020年中秋、國慶假期即將到來,文化和旅遊部推出湖南常德世外桃源怡然度假遊等300條全國鄉(xiang) 村旅遊精品線路,努力挖掘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農(nong) 業(ye) 資源,開發適應現代生活的文創產(chan) 品和旅遊商品。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從(cong) “有沒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遊供給從(cong) 數量追求轉向品質提升。

  2018年4月8日,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掛牌。“詩和遠方終於(yu) 在一起了!”這一改革實招戳中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nei) 旅遊人數達60.06億(yi) 人次,比上年增長8.4%。我國已有5A級旅遊景區280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30家、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1000個(ge)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300處。文旅融合熔鑄出越來越多具有曆史文化底蘊的風景。

  著眼於(yu)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十三五”期間,豐(feng) 富多彩的文藝實踐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圍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強國、抗擊疫情等主題,全國國有文藝院團創排了4000餘(yu) 部優(you) 秀現實題材作品,其中新創作品占一半以上,弘揚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推出《我們(men) 的四十年》《奮鬥吧 中華兒(er) 女》等晚會(hui) ,激發全國人民愛黨(dang) 愛國熱情、鼓舞振奮民族精神。大銀幕上,《我和我的祖國》《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口碑和票房雙豐(feng) 收的佳作,生動講述國家的蓬勃發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歡樂(le) 憂傷(shang) ,可謂中國電影呼應新時代的積極實踐。

  激發新活力

  從(cong) “紫禁城裏過大年”到賞燈“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宮這座600歲的皇家宮殿,正以新創意創造著新價(jia) 值。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為(wei) 新時代提供新滋養(yang) 新能量。

  2019年7月6日,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自此,中國已有55項世界遺產(chan) ,40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ce) ),居世界前列。

  2020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迎來首個(ge) “杭州良渚日”。公園5G全覆蓋,“雲(yun) 展覽”精彩紛呈,文創產(chan) 品層出不窮,古老遺產(chan) 融入現代生活,講述中華文明的動人故事。

  與(yu) 此同時,傳(chuan) 承千年的文化遺產(chan) 也為(wei) 脫貧致富打開新思路。

  四川涼山著力將彝繡、銀飾、漆器等眾(zhong) 多傳(chuan) 統工藝轉化為(wei) 脫貧生產(chan) 力,促進非遺活態保護,也帶動貧困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居家就業(ye) 。在湖南湘西州,“非遺+扶貧”讓很多擁有刺繡技藝的外出打工媽媽實現了“守著娃,繡著花,養(yang) 活自己又養(yang) 家”。打開淘寶、京東(dong) 等電商平台,輸入“新疆非遺”,從(cong) 首飾、樂(le) 器到服飾、美食,活色生香的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期間線上銷售更是火熱。

  最新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有關(guan) 部門支持各地設立各級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超過2000家,帶動數十萬(wan) 人就業(ye) 增收。

  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藝”,編織著“新鄉(xiang) 愁”。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29日 13:46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