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通化東(dong) 昌區環通鄉(xiang) 石棚村北側(ce) ,東(dong) 昌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肅穆莊嚴(yan) ,蒼鬆翠柏,鬱鬱蔥蔥。
沿著正門的石階而上,便是陵園內(nei) 5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廣場前方建有一麵英烈牆,鐫刻著英名錄。
站在廣場中央望去,120餘(yu) 延長米的花崗岩石甬路向上延伸,甬路上方建有高10.25米的烈士紀念碑,碑身正麵刻著“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1076座烈士墓,分布在甬路兩(liang) 側(ce) 。
據了解,該陵園始建於(yu) 1950年末,是吉林省安葬誌願軍(jun) 烈士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鄒世福介紹說,該陵園內(nei) 的烈士墓中,有558座埋葬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受重傷(shang) 回國、救治無效而犧牲的烈士,另外518座是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中為(wei) 國捐軀的烈士墓遷移到陵園進行管護的。
通化市擁有中朝國境線達200多公裏,曾經是誌願軍(jun) 入朝參戰的重要通道,是中朝兩(liang) 國軍(jun) 隊休整和傷(shang) 員救治的大後方,是大量軍(jun) 用物資存儲(chu) 和轉運的後勤保障基地。
通化市檔案館工作人員邊延克曾對通化支援抗美援朝史料進行整理。“當時通化全地區總人口有88.5萬(wan) ,出動戰勤民工就達到81.6萬(wan) 人次。”邊延克說,“誌願軍(jun) 打到哪裏,我們(men) 就跟到哪裏”,是當時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口號。
邊延克介紹,通化人民在抗美援朝中,轉運誌願軍(jun) 傷(shang) 病員18.2萬(wan) 人。
“很多戰士入院時傷(shang) 勢嚴(yan) 重,有的直到犧牲都沒能登記上姓名。”鄒世福說,最初的558座烈士墓,留下姓名的烈士隻有221人。
陵園英烈牆的一側(ce) 是建於(yu) 2012年的東(dong) 昌區抗美援朝紀念館,這是吉林省內(nei) 唯一一座抗美援朝紀念館。紀念館分為(wei)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通化兒(er) 女奮勇支前、骨葬他鄉(xiang) 魂耀中華、紅色傳(chuan) 承複興(xing) 圓夢四個(ge) 主題,現展出圖板30塊、陳列各類展品142件。
在紀念館內(nei) 的展板上,一張照片引起我們(men) 的注意:照片上,一位老人站在烈士墓碑前。鄒世福介紹,“老人叫王貴,1929年出生,去年病逝。老人生前一直默默守護著陵園,每年清明都到這裏給烈士們(men) 鞠上一躬。”
誌願軍(jun) 老戰士李立德今年91歲,家住在距離通化市不遠的遼源市,曾任沈陽軍(jun) 區裝甲兵坦克三師炮兵團基層連隊指導員。70年過去了,老人依然清晰記得他隨隊伍跨過鴨綠江的場景。
“橋被炸斷了,我們(men) 挽起褲腿蹚著水走。”當時是10月下旬,東(dong) 北氣溫已接近0攝氏度。這一渡江,很多戰友就沒能再回來。談及犧牲的戰友,李立德的語氣沉重了許多。
戰爭(zheng) 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抗美援朝精神是永恒的。今年6月,通化市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係列活動在陵園內(nei) 啟動,10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誌願軍(jun) 老戰士圍坐在一起回顧過去的烽火歲月。“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被稱為(wei) ‘最可愛的人’,偉(wei) 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將永遠激勵全國人民為(wei) 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鬥。”老戰士陳傑表示。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