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貢桑書(shu) 記人美心更美,眼界開闊又踏實肯幹,我們(men) 都願意相信她……”這是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鬥玉村村民對貢桑的稱讚。
“貢桑思想靈活,敢想敢幹,我們(men) 普通話普遍不好,很多事情多虧(kui) 了貢桑來溝通,現在產(chan) 業(ye) 穩定,百姓安居樂(le) 業(ye) ,日子越過越好。”這是鬥玉村村“兩(liang) 委”對她的認可。
鬥玉村是西藏山南市唯一的珞巴族群眾(zhong) 聚居地,地處偏遠,是邊境前哨村。2019年初,貢桑主動申請到鬥玉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期間她抓民生、促發展、興(xing) 文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第一書(shu) 記的職責,是老百姓眼中的好書(shu) 記。
百姓脫貧記心中
鬥玉村人均耕地不足1畝(mu) ,多以種植小麥、青稞為(wei) 主。一到冬天百姓就為(wei) 農(nong) 畜的“口糧”犯難,貢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貢桑帶頭開墾了3畝(mu) 荒地用於(yu) 試種高植株玉米,第一年產(chan) 量達500斤。推廣種植後,為(wei) 全村380餘(yu) 頭牲畜解決(jue) 了過冬缺口糧的難題。
卓瑪家的莊稼豐(feng) 收卻缺勞力收割,倉(cang) 覺家要申請貸款卻沒人會(hui) 辦理,格桑家不會(hui) 普通話去工地工作需要找人翻譯等事情,她總是不躲不避。“既然擔任了第一書(shu) 記,我就要肩負起責任,用我最大的努力,幫助群眾(zhong) 致富奔小康。”這是卓瑪對鬥玉村民的承諾。
她充分利用鬥玉村地處雄曲河流域,砂石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抓住國道219古金段新改建項目、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農(nong) 村公路提質改造等項目建設陸續開工的有利契機,在村“兩(liang) 委”的極力配合下,與(yu) 鬥玉珞巴民族鄉(xiang) 政府、各施工單位溝通協商,簽訂合同,穩健開展砂石銷售工作,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創收110餘(yu) 萬(wan) 元。
山穀裏生長著野花椒,每到成熟季節,有村民結伴采集,市場供不應求。貢桑憑借自己生物技術專(zhuan) 業(ye) 的敏感,發現了這個(ge) 商機。她帶領婦女人工繁育野花椒種苗,在追巴山開墾了30畝(mu) 山地用於(yu) 種植野生花椒。今年8月迎來大豐(feng) 收,總產(chan) 量達300餘(yu) 斤,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又增長了1.3萬(wan) 元。
振興(xing) 文化放心頭
珞巴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聲遠揚,但因服飾手工製作工藝繁瑣、花式老舊,村裏人都看不上,青年婦女中會(hui) 製作者寥寥無幾。
“不能讓好手藝就這樣斷代了!”貢桑積極對接有關(guan) 單位,申報項目、整合資源,邀請技術專(zhuan) 家改善生產(chan) 製作環境、改良製作模式,帶著年輕婦女觀摩學習(xi) ,邀請非遺傳(chuan) 承人給村裏的青年婦女傳(chuan) 授技藝……。現在村裏的傳(chuan) 承人已由個(ge) 位數增加至30餘(yu) 名,妥善解決(jue) 了非遺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的問題。
貢桑還自覺承擔起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一次次的入戶宣講中逐步破除陳規陋習(xi) ,樹立科學文明的生活觀念,“講黨(dang) 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貢獻愛家園、講文明愛生活”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村民尼瑪次仁過去經常和村“兩(liang) 委”唱反調,為(wei) 此貢桑經常對尼瑪次仁宣傳(chuan) “四講四愛”,講幸福生活從(cong) 哪裏來。尼瑪次仁深受感動,現在他不僅(jin) 擔任了村小組長,積極配合村“兩(liang) 委”班子的工作,還主動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出謀劃策。
如今的鬥玉村民風淳樸、村風文明:山溝溝裏酥油茶香、格桑花美,牛羊滿圈。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美麗(li) 的小康村建起來了,家家戶戶住的是有珞巴風格的二層小樓,陽光棚裏滿滿的是綠植和花卉,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作者單位:西藏山南市隆子縣委組織部)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