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長期生活在市裏的機關(guan) 幹部,告別熟悉的工作環境,告別幸福溫馨的小家庭,一頭紮進莽莽大山,投身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600多個(ge) 日日夜夜,他以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和使命,以一名扶貧幹部的責任和擔當,勤勤懇懇、兢兢業(ye) 業(ye) ,讓一個(ge) 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駛上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活富裕”的快車道,他的名字叫陳誌鬆。
“要聽的是老百姓的心裏話”
陳誌鬆是安徽省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4月,作為(wei) 一名有著16年黨(dang) 齡的黨(dang) 員,他主動請纓來到國家級貧困縣石台縣的七都鎮銀堤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shu) 記。
銀堤村11個(ge) 村民組1500餘(yu) 人,分散居住在綿延4公裏的大山裏。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信息閉塞。人均土地僅(jin) 有0.6畝(mu) ,主要經濟來源隻有1100畝(mu) 的茶葉。長期以來,老百姓主要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每年外出的年輕人多達430人,占全村總人數的28.4%,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看到這些,我心裏確實沒底,不知道該從(cong) 哪裏下手。”陳誌鬆一邊細致地熟悉村情,摸清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一邊找黨(dang) 員群眾(zhong) 座談和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men) 的所想所盼。在一次黨(dang) 員大會(hui) 上,73歲的老黨(dang) 員胡卓燦拋出一個(ge) 問題:“陳書(shu) 記,我們(men) 村通了公交,但沒有站台,乘車不方便,能不能給我們(men) 建一個(ge) 站台?”“行,我們(men) 駐村工作隊來辦。”陳誌鬆認真地說道。不到2個(ge) 月,在多方協調下,一個(ge) 標準化的公交站台就建在了村口。
“麵對交通、通信等嚴(yan) 重滯後的地區,一個(ge) 小小的站台改變不了百姓落後的生活麵貌。”陳誌鬆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改變百姓生活的“民心項目”上。當他了解到山最深、路最遠的黃家、團結兩(liang) 個(ge) 村民組至今還無法使用手機的情況後,積極跑縣裏、市裏,與(yu) 相關(guan) 單位 “磨嘴皮”積極溝通,終於(yu) 拿到了移動、聯通兩(liang) 家信號塔台建設項目。
“所幹的全是老百姓最關(guan) 心的事”
在通往茶芊村民組的路上,一座寬6米長32米的新落成大橋橫跨茶芊河上,橋兩(liang) 端裝有路燈,每個(ge) 路燈上掛著一串紅燈籠。
談起茶芊橋,茶芊村民小組組長陳金貴有太多的感慨:“老橋建於(yu) 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就成了危橋,兩(liang) 邊沒有護欄,連三輪車都無法經過,嚴(yan) 重地影響了我們(men) 村民組生產(chan) 生活資料運輸和居民的出行。”作為(wei) 一個(ge) 村民組長,十幾年前,他就呼籲要重新修建,但由於(yu) 條件限製,遲遲沒有重建。
“我到橋上去看了,橋麵已經爛得不行,維修起不到多大作用,隻有拆除重建。”陳誌鬆說。“但要重建,少不得要近百萬(wan) 元資金。這對一個(ge) 村來說,不僅(jin) 是個(ge) 大項目,就是在全鎮也是個(ge) 不小的工程。”經過陳誌鬆的積極爭(zheng) 取,去年,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以及石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銀堤村拿到了90萬(wan) 元建橋資金。
大橋開工的時節正值盛夏,為(wei) 了保證工程質量和建設進度,陳誌鬆頂著烈日,整日泡在工地上。從(cong) 橋梁的設計到基礎的定位,從(cong) 施工的進度到材料的把關(guan) ,每一個(ge) 環節他都認真對待。施工現場隨時可見他的身影, “那段時間,陳書(shu) 記的全部精力都撲在橋上,雖然離家隻有100公裏,但他兩(liang) 個(ge) 半月都沒有回一趟家。”陳金貴看著建好的新橋動情地說道。
在銀堤村,公共基礎設施薄弱並非一座茶芊橋,旱季村民生活飲用水供應不足、部分村組之間道路最後一公裏還沒有打通……陳誌鬆把這些搜集到的問題,一一列出清單,逐一加以解決(jue) 。打開他那本扶貧記事本:新建機耕路5200米,硬化渠道13200米,維修山塘9座,新建防洪壩410米、蓄水隔堰4道……一組組數字詳細而具體(ti) 。陳誌鬆說:“村兩(liang) 委和扶貧工作隊擰成一股繩,所幹的全是老百姓最關(guan) 心的事,這也是我們(men) 駐村幫扶的意義(yi) 所在。”
暢通脫貧致富的“主動脈”
土地少,靠種糧食根本無法脫貧。陳誌鬆通過成立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大戶帶動等方式,打造了“黨(dang) 支部+合作社+大戶”模式,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ye) 。種植大戶徐建軍(jun) 就是在他的鼓勵下,通過流轉200畝(mu) 土地,走上了特色種植的路子。
“主要是種植竹蓀、貝母等中藥和茄子、辣椒之類的有機生態蔬菜。銀堤村有著毗鄰銅陵、蕪湖、黃山的區位優(you) 勢,僅(jin) 蔬菜的年銷售收入可達到30萬(wan) 元。不僅(jin) 我自己可以賺到一筆錢,更重要的是每年可解決(jue) 當地大量的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尤其是貧困人口的就業(ye) 。”已經嚐到種植甜頭的徐建軍(jun) 這樣說。
在徐建軍(jun) 特色種植模式的示範帶動下,銀堤村山場、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全村富硒米、茶葉、粉絲(si) 、茄子、辣椒等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達32.4萬(wan) 斤,價(jia) 值95.8萬(wan) 元。特別是茶葉,在各類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僅(jin) 貧困戶就在原有的基礎上,新發展200多畝(mu) 。像李桂林、李小林、李文龍這些大戶,一年的年收入都有3萬(wan) -4萬(wan) 元。
陳誌鬆在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的同時,還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定製家具企業(ye) 。企業(ye) 一落戶就解決(jue) 了當地三十名勞動力就業(ye) ,其中貧困戶占40%。“我每年在徐建軍(jun) 那裏可以務工100天左右,每天工資120元,一年下來,我的整個(ge) 年收入就超過了3萬(wan) 元。”與(yu) 80多歲老母親(qin) 相依為(wei) 命的貧困戶李訊輝說出自己脫貧原因。
道路寬了、路燈亮了、橋修通了、民心暖了,看到昔日的家園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老百姓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陳書(shu) 記用自己的苦頭,換來了我們(men) 老百姓生活的甜頭。(作者單位:安徽省池州市委組織部)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