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釋了科學家精神的內(nei) 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科學報國的理想信念。”“我們(men) 將以老一輩科學家為(wei) 榜樣,愛國奉獻、潛心攻關(guan) ,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9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在社會(hui) 各界持續引發熱烈反響。

  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去。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曆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feng) 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讓我產(chan) 生強烈共鳴。”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回憶起自己跟隨老一輩科學家攻關(guan) “兩(liang) 彈一星”的激情歲月,“我至今記得科研樓走廊裏的標語——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yan) 格、嚴(yan) 肅、嚴(yan) 謹、嚴(yan) 密。老一輩科學家積累的精神財富非常珍貴,至今仍非常有指導意義(yi) 。”

  “能當麵聆聽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振奮。”南開大學教授程方益表示,今後要繼續向老一輩優(you) 秀的科學家學習(xi) ,學習(xi) 他們(men) 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潛心鑽研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科學研究需要長期專(zhuan) 注投入、嚴(yan) 謹求實、艱苦奮鬥,這個(ge) 過程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科學家精神是引領國家科技進步的精神旗幟。”黃大年教授的同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於(yu) 平表示。

  “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爭(zheng) 創站得住腳的科學成果。”中國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工程副總工藝師孫才紅表示,“南仁東(dong)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精神值得我們(men) 永遠銘記和學習(xi) ,今後要在自己的崗位上更加努力,為(wei) 科學進步和祖國發展作貢獻。”

  “科學家精神是我們(men) 戰勝艱難險阻、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力量源泉。”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yu) 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探月工程團隊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自主創新,為(wei) 我國航天事業(ye) 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萬(wan) 勁波表示,當前我們(men) 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也更加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授郭熙銅表示,科學家精神是科研工作者應有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指引我們(men) 堅守初心、堅定信心、不斷創新。”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任福君表示,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多個(ge) 部門組織實施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至今已實施10年,留存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我們(men) 一定要利用好這些資料,講好科學家故事,讓科學家精神產(chan) 生更加強大的時代感召力和引領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的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誌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9月11日當晚我看了新聞聯播和相關(guan) 報道,12日上午組織課題組師生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jun) 說,南開大學將繼續發揚愛國主義(yi)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學習(xi) 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以“知中國,服務中國”為(wei) 宗旨,立德樹人,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國家某重點型號總師朱坤表示,以錢學森為(wei) 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不僅(jin) 鑄就國之重器,還留下了矢誌報國、勇攀高峰的精神財富。“這種將畢生所學與(yu) 祖國命運、民族複興(xing) 緊密聯係起來的大擔當、大情懷,一直激勵著我們(men) 奮勇向前。”

  西安工業(ye) 大學教授李建平說,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應把愛國放在第一位,把個(ge) 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之中,努力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為(wei)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作為(wei) 新一代航天人,我慶幸自己的選擇。”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程師尹相原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不辜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期望,發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為(wei) 建設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於(yu) 創造的雄心壯誌,敢於(yu) 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於(yu) 創造的雄心壯誌,敢於(yu) 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為(wei) 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科學體(ti) 係作出貢獻。

  “總書(shu) 記對創新精神的闡釋讓我印象深刻,獨創獨有在科技創新中至關(guan) 重要。”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質室主任石學法表示,將抓住機遇、奮勇攻關(guan) ,產(chan) 出更多原始創新成果,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

  “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催人奮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玨說,“我國運載火箭總體(ti) 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離不開中國航天人刻苦攻關(guan) 、勇於(yu) 創新、敢於(yu) 超越的精神。我們(men) 將堅持開拓創新,為(wei) 航天事業(ye) 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表示,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和部分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把原始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在獨創獨有上多下功夫,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從(cong) 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ye) 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ye) 的。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jun) 對此感觸最深:“科學研究一定要大膽猜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讓我更加堅定信念,要在科學探索這條道路上繼續刻苦鑽研,取得更多新突破。”

  “幾代氣象與(yu) 航天科技工作者堅持自主創新,我國衛星氣象事業(ye) 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程研發室主任陸其峰研究員說,今年是衛星氣象事業(ye) 50周年,17顆氣象衛星先後飛入太空,走在世界先進行列。

  “破解‘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更需要科研人員發揚創新精神,勇於(yu) 創新、敢於(yu) 超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作為(wei) 一家技術創新型公司,科大訊飛將持續專(zhuan) 注源頭核心技術研發,將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鼓勵科技工作者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科研事業(ye) ,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要從(cong) 娃娃抓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鼓勵科技工作者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的科研事業(ye) ,勤奮鑽研,不慕虛榮,不計名利。

  “這是對踏踏實實做研究的科研人員莫大的肯定和鼓勵,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工作者應該秉持的價(jia) 值觀和治學態度。科研人員要落實好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專(zhuan) 注於(yu) 科研,勤奮鑽研,力爭(zheng) 實現原創突破。”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說。

  “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實現重大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研究員唐啟升表示。

  今年已經8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仍然堅持深入油菜花田開展科研工作。“搞農(nong) 業(ye) 的科學家就要多下田,在田間地頭會(hui) 有新發現,持之以恒,終會(hui) 有所突破。”傅廷棟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科研周期性長,更需要科研人員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才能育出好品種。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要從(cong) 娃娃抓起,使他們(men) 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ti) 。

  參加座談會(hui) 的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外籍化學家戴偉(wei) 已來華工作20多年,經常利用業(ye) 餘(yu) 時間為(wei) 孩子們(men) 做科普。“我會(hui) 努力向更多青少年撒播科學的種子。”

  “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表示,激發青少年科學興(xing) 趣,培養(yang) 科技後備人才,是不斷增強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的基礎。要把科普深度融入教育,培養(yang) 孩子們(men) 認識、熱愛、擁抱科學的興(xing) 趣和誌向。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科普宣傳(chuan) 業(ye) 務主管陳智發認為(wei) ,要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到課堂普及科學知識,同時也要請孩子們(men) 走進科研現場,采取多種方式,讓青少年接觸科研、了解科研、熱愛科研。

  “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ge) 孩子心中都有科學的夢想。”北京市育才學校老師陳宏程說,全社會(hui) 都要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孩子們(men) 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方法,體(ti) 驗科學的樂(le) 趣,勇攀科學高峰。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15日 07:0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