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時間:9月11日下午 活動:科學家座談會(hui)

  “對冷門怎麽(me) 看?”

  80後的付巧妹,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現場,有人生動形容她的發言是“最年輕的科學家講一個(ge) 最古老的研究課題”。

  “我的工作是圍繞人類古基因組學,從(cong) 事演化遺傳(chuan) 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古DNA探究‘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問道:“從(cong) 哪裏來,你們(men) 搞明白了嗎?”

  “在努力搞明白!”在浩瀚的曆史長河探究明白,需要坐得了冷板凳的堅守執著。付巧妹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這些年常被問到的一個(ge) 問題:

  “經常有人問,‘你的研究有什麽(me) 用’。我曾在很難維持實驗室的時候,也想過要不要去做熱門研究。希望國家進一步引導不以‘有沒有用’評價(jia) 和發展基礎研究……”

  總書(shu) 記聽了以後深有感觸:“對冷門怎麽(me) 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門的東(dong) 西沒有用。這種認識可能把一個(ge) 領域的事業(ye) 耽擱了。做科研事業(ye) 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

  夯基壘石,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這個(ge) 問題思慮已久:“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我國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沒有搞清楚。”

  “我們(men) 的學科不占優(you) 勢,總體(ti) 經費難免青黃不接,過幾年就要花很大精力找經費。”付巧妹說。

  “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ye) ,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麵給予必要政策支持。”總書(shu) 記娓娓道來:“不要看是什麽(me) 所有製、什麽(me) 體(ti) 製,要創新發展有利於(yu) 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吸引人才的大門開得夠不夠大?”

  這些年,一位位科技人才的回國之舉(ju) ,被視為(wei) 中國發展磁場效應的風向標。座談會(hui) 上,人才成為(wei) 焦點話題。每一位發言者都感慨萬(wan) 千、言辭懇切。

  姚期智院士建議,打造一條完整的人才培養(yang) 鏈,培育中國的人才造血能力。

  施一公院士匯報了西湖大學的建設進展,期待那裏成為(wei) 尖端科技孵化器和頂尖人才培養(yang) 基地。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時而插話,時而記錄。他說:“我們(men) 是感同身受的!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yu) 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如何吸引和培養(yang) 頂尖人才?總書(shu) 記思慮深遠:“在這個(ge) 問題上,我們(men) 步子還要再大一點。步子大一點也是膽子大一點,引入更開放、更靈活的機製。”

  外籍化學家戴偉(wei) ,發言時暢談了定居中國24年見證的“外籍人才的‘中國夢’”。

  “1987年第一次來中國,我靠磁帶自學漢語,和中國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麵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為(wei) 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關(guan) 鍵要看,我們(men) 吸引人才的大門開得夠不夠大?措施是不是有力?這是我們(men) 目前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很多舉(ju) 措還是要再檢查一下落實情況。”

  “我常到中小學課堂裏科普化學實驗,孩子們(men) 總會(hui) 驚歎,‘哇,太神奇了!’”戴偉(wei) 講得聲情並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這個(ge) 問題十分關(guan) 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ang) 要跟上。”

  ……

  “十四五”規劃編製工作,恰逢兩(liang) 個(ge) 百年的曆史交匯點。欲茂其枝,必深其根。近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連續召開幾場座談會(hui) ,征求意見、廣納良言。

  此次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聽了7位科學家的發言,他特意叮囑道,科學家思路開闊、講的問題很有啟發性,思想方法也有很多創新之處。其他同誌如果有意見建議可以書(shu) 麵交給我們(men) 。我們(men) 很感興(xing) 趣,願意積極研究采納各方麵意見。

  “建議再加一條‘麵向人民生命健康’”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對科學研究的求證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頗為(wei) 鼓勵:

  “這是一種好的學術氛圍。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yan) 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cong) 既有學說,敢於(yu) 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

  總書(shu) 記說,涉及的相關(guan) 研究,都要根據國家的大趨勢來判斷,未雨綢繆。“我多次講,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cong) 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jue) 實際問題。”

  從(cong) 座談會(hui) 傳(chuan) 出的科技工作新坐標——“四個(ge) 麵向”,備受矚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

  他就此闡釋說,2016年5月召開的科技盛會(hui) 上,“我那時講的還是‘三個(ge) 麵向’,也就是前麵的三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建議再加一條‘麵向人民生命健康’。”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13日 09:0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