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為何頻頻提到“好奇心”?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十四五”規劃與(yu) 每個(ge) 中國人息息相關(guan) 。為(wei) 了編製好這個(ge) 規劃,習(xi) 近平接連主持召開多場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9月11日開的科學家座談會(hui) 已是第三場。在這場大咖雲(yun) 集的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多次談到一個(ge) 詞——“好奇心”。它與(yu) “十四五”科技創新也是息息相關(guan) 。

哪些科學家在座談會(hui) 上發言

  座談會(hui) 上,7位科學家代表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作了發言。

  7位發言代表都不簡單。以“一老一少”為(wei) 例:會(hui) 上最年長的是今年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徐老曾任上海市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現在還擔任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組長,曾經全程參與(yu) 河北雄安新區選址。

  最年輕的發言代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1984年出生的她是古DNA研究的領軍(jun) 人物,在破譯世界最古老的現代人基因組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從(cong) “小鎮女孩”到屢屢改寫(xie) 古人類史,正是好奇心讓付巧妹一路走來:“人類本來就是一個(ge) 未知,未知創造文明。”

  今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習(xi) 近平曾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勉勵全國科技工作者著力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勇於(yu) 攀登科技高峰。在25位寫(xie) 信人當中,王堅、施一公兩(liang) 位院士參加了這次科學家座談會(hui) 。

  王堅是阿裏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hui) 主席,去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wei) “民企院士第一人”,他也是杭州“城市大腦”的總架構師。今年3月,習(xi) 近平赴浙江考察時就曾專(zhuan) 程前往杭州“城市大腦”。

王堅在杭州雲(yun) 棲大會(hui) 上發表演講。

  另一位參會(hui) 的寫(xie) 信人是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他曾出席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的黨(dang) 外人士座談會(hui) 。2018年4月,西湖大學成立,施一公當選首任校長。這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由社會(hui) 力量舉(ju) 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西湖大學圍繞理學、生命與(yu) 健康、前沿技術方向,力求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原始創新方麵有所突破。

“好奇心”:從(cong) 基礎研究到創新精神

  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重點談到加快解決(jue) 製約科技創新發展的6個(ge) 關(guan) 鍵問題,其中之一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總書(shu) 記說,我國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沒有搞清楚。

  如何做好基礎研究?習(xi) 近平指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麵就是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雲(yun) 端峰會(hui) 7月9日在上海開幕,姚期智院士作了《人工智能理論的新方向》主題演講。

  在這次座談會(hui) 上,總書(shu) 記鮮明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以單純的好奇心而非功利心來驅動,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暗合規律。基礎研究來不得急功近利。

  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在闡述創新精神時,再次提到了好奇心。他說:“從(cong) 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ye) 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ye) 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要從(cong) 娃娃抓起。”

  沒有“無中生有”的好奇,就難有“另起一行”的創新。

  總書(shu) 記曾經在會(hui) 見航天工作者時強調,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隻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精神:從(cong) “偉(wei) 大抗疫精神”到“科學家精神”

  在此前三天召開的抗疫表彰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首次闡述了偉(wei) 大抗疫精神。在他以20個(ge) 字概括的抗疫精神中,就有“尊重科學”。他說,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還是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推進複工複產(chan) ,都是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弘揚,都為(wei) 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命運與(yu) 共,攜手抗疫——科技與(yu) 健康同行”主題展覽7月在上海科技館開幕,這是展覽現場。

  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說,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除了創新精神,習(xi) 近平在座談會(hui) 上還重點強調了愛國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方向:從(cong) “三個(ge) 麵向”到“四個(ge) 麵向”

  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曆史責任,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

在今年服貿會(hui) 上亮相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

  四年前,習(xi) 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提出“三個(ge) 麵向”,此次新增了“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總書(shu) 記指出,抗疫鬥爭(zheng) 有兩(liang) 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就是科研和物資生產(chan) 。他強調,“最終戰勝疫情,關(guan) 鍵要靠科技。”

  將“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確列為(wei) 科技工作“四個(ge) 麵向”之一,體(ti) 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鮮明理念。讓科技為(wei) 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這是不確定性的世界裏中國的確定性。

“人民至上——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展。這是現場陳列的錦旗。

  除了“四個(ge) 麵向”,習(xi) 近平還提出了“四個(ge) 需要”: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

  麵對這樣的方向和要求,我們(men) 準備好了嗎?總書(shu) 記擲地有聲:“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誌、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12日 09:30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