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青海省審計廳的回族幹部馬智淵被選派到位於(yu) 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xiang) 的大灘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在這個(ge) 回族村一幹就是三年,馬智淵與(yu) 這個(ge) 回族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cong) 此讓他始終惦念的人多了466戶2265人,而他也多了一個(ge) 群眾(zhong) 送來的稱號——“鐵腿馬書(shu) 記”。
馬智淵所在的村,是全縣乃至全省最大的貧困村之一,全村466戶中有貧困戶184戶,占總戶數的40%。共10個(ge) 自然村,村民零散地居住在三座山和兩(liang) 條溝之間。3年間,馬智淵帶領工作隊在這方圓十平方公裏的山村裏累計行程上千公裏,翻山越嶺,穿爛了好幾雙鞋。
2020年6月,全村28名黨(dang) 員不約而同地將選票投給了馬智淵,他成了全村今年唯一的一名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這是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這個(ge) “鐵腿馬書(shu) 記”和他帶領的工作隊的認可和信任。為(wei) 什麽(m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這個(ge) 年輕的第一書(shu) 記叫“鐵腿馬書(shu) 記”呢?事情要從(cong) 2018年那場暴雨泥石流災害說起。
2018年8月,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遭遇70年一遇的暴雨襲擊,暴雨持續了50多天,馬智淵所在的西溝鄉(xiang) 大灘村也未能幸免,河道水位暴漲、多處山體(ti) 出現滑坡和泥石流,全村道路損毀嚴(yan) 重、部分農(nong) 舍發生倒塌和進水,農(nong) 田和農(nong) 作物不同程度受損。這著實給新上任的第一書(shu) 記馬智淵出了個(ge) 大難題。為(wei) 了解村民受災情況,馬智淵和工作隊成員在濕滑泥濘的道路上奔波,撤離身處險境的村民。他在大雨中帶領大家徒步前行,泥水最深處已經沒過了大腿。鞋陷在泥中拔不出來,就光著一隻腳繼續前進,幾公裏的山路,他們(men) 來回走了一天,最終他和隊員們(men) 一起將中坪社的15戶村民全部安全轉移到災民安置點。
馬智淵的腳長時間浸泡在冰冷的泥水中,痛風症發作,紅腫得像個(ge) 蘿卜不能著地,連鞋也穿不上。他強忍著劇痛,堅持一瘸一拐挨家挨戶核查災情,患有痛風的腳關(guan) 節不能打彎,走起路來像極了拖著一雙鐵腿在走,從(cong) 此他被群眾(zhong) 們(men) 稱作“鐵腿馬書(shu) 記”。“鐵腿馬書(shu) 記”的言行深深打動了當地樸實的老百姓,他們(men) 聽說車前草能利尿治痛風,於(yu) 是全村齊動員,東(dong) 家挖一點,西家挖一點,把整整兩(liang) 麻袋車前草送到了馬智淵的麵前。
大灘村屬於(yu) 腦山地區,自然稟賦差,存在貧困戶產(chan) 業(ye) 發展不強,棚圈空置,村裏有大量閑置勞動力,村集體(ti) 經濟無法破零等問題。馬智淵和隊員駐村以來極力改變現狀,當他們(men) 了解到村裏有在外省開拉麵館的群眾(zhong) 收入較為(wei) 可觀的情況後,積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先後多次與(yu) 縣就業(ye) 局、縣農(nong) 信社等協調拉麵經濟扶持事宜,並到蘭(lan) 州拉麵培訓學校實地了解培訓、就業(ye) 及市場前景情況,為(wei) 群眾(zhong) 爭(zheng) 取信用貸款,順利開設拉麵館。目前村民在浙江、內(nei) 蒙古等地開設有81個(ge) 拉麵館,僅(jin) 此一項,每年創收超過1000萬(wan) 元,在拉麵餐飲行業(ye) 就業(ye) 的有近60人,每年工資性收入達200萬(wan) 元,該產(chan) 業(ye) 合計每年為(wei) 村民創收超過1200萬(wan) 元,目前扶貧隊還在努力協調在村裏成立“拉麵經濟協會(hui) ”的事宜。
一部分村民通過拉麵經濟富了,但還有一部分村民由於(yu) 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無法外出經商和打工,經濟收入有限,為(wei) 此馬智淵和隊友們(men) 絞盡腦汁想辦法,當得知本村創業(ye) 大學生馬光耀要在縣上創辦民族用品加工廠時,馬智淵和隊友們(men) 喜出望外。他們(men) 找到馬光耀,說服他把民族用品加工廠辦在村內(nei) ,並且幫忙跑貸款、跑項目,最終在青海審計廳的大力支持下,該廠獲得各類扶持貼息貸款16萬(wan) 元和20萬(wan) 元扶持資金,建起了扶貧車間。廠子辦在了家門口,已吸納14名貧困戶就業(ye) 。
然而村集體(ti) 經濟破零工程仍然是扶貧隊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駐村期間馬智淵和隊員,曆時一年半的時間,跑遍了省上和縣上的十幾個(ge) 部門,在多次爭(zheng) 取在村裏建馬鈴薯加工廠、肉牛養(yang) 殖場、機械租賃公司等願望都被一一破滅後,繼續探索,最終協調東(dong) 西部協作扶貧資金50萬(wan) 元,審計廳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18萬(wan) 元,村集體(ti) 分紅資金12萬(wan) 元,共計80萬(wan) 元,在縣城為(wei) 村裏購買(mai) 了一個(ge) 商業(ye) 鋪麵,每年為(wei) 村裏帶來集體(ti) 收入3.05萬(wan) 元,成功打破了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零的狀況。
曾經的貧困村成為(wei) 了如今人人羨慕的和諧村、致富村、感恩村,再次走進大灘村,道路兩(liang) 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隨處可見村民自建的二層小樓房,牛滿棚、羊滿圈的脫貧戶比比皆是,村民都在為(wei) 自己的生活忙碌,全村上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而宣傳(chuan) 欄上那句醒目的標語:“脫貧攻堅,家家戶戶換新顏;感念黨(dang) 恩,世世代代跟黨(dang) 走”格外引人注目。(作者單位:青海省電視台,青海省扶貧局辦公室)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