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水資源量是世界人均的1/4,而西海固,又是全國人均的1/23。西海固苦旱,吃水最難。然而去年以來,已有10多個(ge) 省份派人來西海固,到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學農(nong) 村“吃水經”。
在脫貧“貧中之貧”、吃水“困中之困”的地方,能有什麽(me) “吃水經”?
彭陽從(cong) 城到鄉(xiang) ,織起一張“活”的水網——傳(chuan) 感器遍布泵站閥門,流量水壓等數據匯入物聯網,管控靠雲(yun) 計算,調度實現自動化。
彭陽解答了一道農(nong) 村飲水的難題。農(nong) 村麵積廣,村民分布散,彭陽近20萬(wan) 人分散在2533平方公裏土地上。山大溝深,入戶管線行走在千溝萬(wan) 壑間,跑冒滴漏等故障頻發,向農(nong) 村延伸越深,成本越高,人力越不夠。
水管員張誌亮對當年的“難供”“難管”記憶猶新:爆管、漫水、衝(chong) 壞莊稼時常發生;管子在野外,排查時要翻山越嶺,小股跑漏很難發現,有時荒野長起一片草,才知道下麵漏了水。
前些年抄表收費時,有農(nong) 民質問“水送成這樣,還好意思要錢?”2009年臘月,張誌亮修完一家水管,倆(lia) 褲腿浸的水已凍成冰碴。第二家爆管,趕到時水已漫出房子,等急眼的人衝(chong) 他兜頭就打。“管水管到挨打,當時真不想幹了。”
2016年,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建成,為(wei) 西海固4縣區114萬(wan) 城鄉(xiang) 居民送來了解困水源。彭陽縣幹支管線從(cong) 3000公裏延長到7109公裏,缺人管、漏損大、收繳難等問題更加突出。
沒水受困,有了水還要繼續受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思路打開,寧夏著力搭建“水利雲(yun) ”平台,彭陽著力探索用好這個(ge) 平台。
經過兩(liang) 年多建設運營,彭陽智慧水網逐步成熟。3.94萬(wan) 處傳(chuan) 感器對流量、水位、壓力、水質等數據進行采集,主管網和全部設施24小時自動運行,4.3萬(wan) 戶農(nong) 家水表每5分鍾傳(chuan) 輸一次數據,“水利雲(yun) ”隨時匯總、分析,進行精準管控。損漏能及時被發現,水管員手機接單,數小時內(nei) 便能到位維修。如今彭陽管線漏損率從(cong) 35%降至12%,運維人力從(cong) 90人降至40人,水費收繳率從(cong) 60%提高到99%。
水質、水量、水價(jia) 手機上隨時看,水費隨手繳。如今暢飲的不僅(jin) 是安全水、平價(jia) 水,更是明白水、智慧水,水價(jia) 也降至2.6元/立方米。據估算,水網年運維成本節約20%,並仍有下降空間。
水有了保障,生產(chan) 和生活也悄然改變。“過去沒水,別說養(yang) 牛羊,人喝水用水都困難。”彭陽縣扶貧辦主任陳宗惠說,水有了,也助力精準扶貧。去年4月,彭陽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如今,走在鄉(xiang) 間,3萬(wan) 多農(nong) 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wei) 新景觀。
人們(men) 描述渴望時會(hui) 說“如大旱望雲(yun) 霓”,西海固在幹渴中一代代望雲(yun) 祈雨,如今終於(yu) 在網絡時代,用“水利雲(yun) ”為(wei) 千百年的幹渴畫上了句號。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