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玉簪姐”的扶貧“四模式”

遼寧阜新縣委組織部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從(cong) 高校女教師到駐村書(shu) 記,從(cong) 繁華城市到古樸鄉(xiang) 村。2018年3月,胡冰從(cong) 遼寧科技學院來到遼寧西部的貧困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簡稱阜新縣)佛寺鎮團山子村擔任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因為(wei) 開發玉簪產(chan) 業(ye) ,人稱“玉簪姐”。讓我們(men) 看看“玉簪姐”的扶貧“四模式”。

戶裏戶外、人前人後

“嘮嗑模式”

  第一次走遍79戶貧困戶,胡冰看到,雖然致貧原因不同,但貧困生活中的群眾(zhong) 有個(ge) 共同點——脫貧的決(jue) 心和信念不足。她暗下決(jue) 心,先解決(jue) 思想根源問題,激發擺脫貧困的內(nei) 生動力。

  跟村“兩(liang) 委”幹部嘮,改造村幹部的思想。她跟村“兩(liang) 委”幹部講責任、講目標、講發展方向,努力提升黨(dang) 支部政治引領力和組織力,帶動百姓致富奔小康。在她的幫助下,操作手機不太熟練的村書(shu) 記、村主任學會(hui) 了用微信群與(yu) 黨(dang) 員溝通開展工作;50多歲的村會(hui) 計大姐學會(hui) 電腦,能獨立做好建檔立卡檔案錄入等工作。現在團山子村分散居住的33名黨(dang) 員也被調動起來,成立東(dong) 團山子、西團山子2個(ge) 黨(dang) 小組,嚴(yan) 格開展“三會(hui) 一課”、主題黨(dang) 日等活動。組織生活過得嚴(yan) 肅認真、有聲有色,黨(dang) 支部戰鬥力、凝聚力不斷增強,黨(dang) 員和帶頭人幹勁兒(er) 高漲。

  跟老百姓嘮,改造貧困戶的思想。胡冰每天不是在走訪,就是在走訪的路上。貧困戶家的狗見到胡冰都搖搖尾巴表示歡迎。在了解到65歲的貧困戶敖玉蘭(lan) 獨自居住,身體(ti) 不好且沒有經濟來源時,胡冰自己掏錢買(mai) 100隻雞苗送給她養(yang) ,敖玉蘭(lan) 卻覺得來錢慢說啥都不養(yang) 。胡冰把雞苗寄養(yang) 在村書(shu) 記家,一年後有1萬(wan) 元的利潤,敖玉蘭(lan) 知道後坐不住了,主動找胡冰,要求開始養(yang) 雞,目前已實現穩定脫貧。

  看到團山子村民茶餘(yu) 飯後沒有娛樂(le) 活動,除了喝酒就是睡覺,胡冰很著急,她認為(wei) 得給百姓“找點事兒(er) 幹”。胡冰協調資金購買(mai) 鼓、鑼等樂(le) 器,並申請維修文化廣場照明設施,又組織10多個(ge) 能唱蒙古族民歌、會(hui) 扭秧歌、會(hui) 跳廣場舞的村民編排10多個(ge) 節目,在文化廣場演出,吸引十裏八村的村民參與(yu) 到活動中,豐(feng) 富業(ye) 餘(yu) 文化生活。她捐贈600冊(ce) 圖書(shu) 給團山子村農(nong) 家書(shu) 屋,讓農(nong) 民利用閑暇時間充電賦能。

  就在這一嘮一做一帶動下,村民精神麵貌不斷提升,脫貧致富的願望和信心越來越堅定。

村內(nei) 村外、省內(nei) 省外

“移動模式”

  為(wei) 了摘掉扣在老百姓頭上幾十年的“窮帽子”,胡冰又開始馬不停蹄找致富門路。她用3個(ge) 月的時間自駕跑了1萬(wan) 公裏,先全麵考察了解本地區資源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區位優(you) 勢。然後又到廣州、西安等地考察,學習(xi) 經驗。胡冰從(cong) 廣州、綏中、撫順等地拉到5個(ge) 訂單種植項目。其中粘玉米種植訂單被種植大戶白長江認領,年產(chan) 值達25萬(wan) 元,激發了周邊貧困戶訂單種植的積極性。

  不光去外麵找,還善於(yu) 在身邊挖。有一戶百姓投訴村中的木製品加工作坊在非工作時間生產(chan) 影響村民休息,胡冰就去加工廠找老板了解情況。她發現這個(ge) 加工木製工藝品的作坊雖然小,但效益很好,如果自己村的老百姓能加入,既能賺到工資,又能學會(hui) 手藝,還能解決(jue) 一部分村民的就業(ye) 問題。於(yu) 是,她告訴老板在工作時間生產(chan) 以防擾民,還鼓勵老板將作坊作為(wei) 壯大村集體(ti) 經濟項目拓建成扶貧車間。老板欣然同意,扶貧車間負責生產(chan) 產(chan) 品,而胡冰負責拉訂單,幫銷售,帶動百姓致富。就這樣,投訴被化解了,還給百姓找到學習(xi) 技能、穩定就業(ye) 的渠道。目前這個(ge) 扶貧車間已建成1500平米的廠房,400個(ge) 貧困人口以入股形式加入進來,帶動30人就業(ye) ,每年共計能給貧困戶分紅近3萬(wan) 元。

線上線下、農(nong) 村城市

“賣貨模式”

  團山子村雜糧、豬肉、粘豆包、笨雞蛋等鄉(xiang) 土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豐(feng) 富,但是百姓沒有銷售渠道,無法產(chan) 生經濟效益。胡冰通過微信朋友圈幫助農(nong) 戶賣產(chan) 品,靠自己的人脈資源找銷路。兩(liang) 年來,胡冰幫助農(nong) 戶銷售羊肚菌、雜糧、豬肉等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值近20萬(wan) 元。每到年底,她忙著包裝、發貨,兩(liang) 年都沒回家過春節。

  朋友圈賣貨激發了胡冰電商扶貧的思路。性格含蓄連個(ge) 抖音號都沒有的她跑去大連學習(xi) 開直播賣貨。學成歸來後,她開設“解放大街60號第一書(shu) 記直播間”,打造自己的直播帶貨團隊。備貨、熱場、推介……這些她都做得有模有樣。就連市委書(shu) 記、市長、商務局長、扶貧局長都被她邀請走進直播間帶貨,僅(jin) 蜂蜜就賣出1000多斤,近3萬(wan) 元。

  響應“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的號召,她還致力於(yu) 打造農(nong) 村新型創收模式,讓人人都是代言人。培養(yang) 農(nong) 村電商銷售人員,讓老百姓為(wei) 自己產(chan) 品代言。胡冰協調百姓整合線下農(nong) 產(chan) 品進行包裝設計,使之更符合市場需求。挖掘培訓資源,開展5期近300人次的電商扶貧培訓,目前電商、職業(ye) 技能等培訓還在進行中。這些參與(yu) 培訓的百姓就像星星之火,逐漸凝聚起農(nong) 村電商的燎原之勢。

開發玉簪、助力蒙藥

“產(chan) 業(ye) 模式”

  如何讓百姓富得長久?胡冰覺得這需要產(chan) 業(ye) 來支撐。當發現那個(ge) 在佛寺鎮種植曆史351年看起來很普通的玉簪花時,她眼前一亮。她與(yu) 派出單位遼寧科技學院溝通,由科研團隊對玉簪花藥用性、發展性、成長性進行專(zhuan) 業(ye) 科研論證。胡冰作為(wei) 首席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團隊開發玉簪花,獲批國家級青春紅色築夢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

  2019年3月,玉簪花項目在阜新啟動。她首先穩定推廣玉簪花庭院經濟價(jia) 值。引導農(nong) 戶在房前屋後擴大種植麵積,作為(wei) 蒙藥原料使農(nong) 戶獲得第一筆收入。目前,佛寺鎮累計種植麵積達3000畝(mu) ,每畝(mu) 玉簪花能獲得5000元收入。擴展玉簪花食用價(jia) 值,通過校政企資源重組研發,開發玉簪花餅、潤喉含片、玉簪花茶飲、玉簪花養(yang) 生菜品、飾品、文創產(chan) 品等。開發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與(yu) 蜂蜜園聯合開發玉簪花蜜。在部分玉簪花種植戶家投放蜜蜂,打造玉簪花蜜新品種,產(chan) 生更多經濟效益。由於(yu) 玉簪花具有的較高蒙藥價(jia) 值與(yu) 阜新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的“發展蒙醫藥產(chan) 業(ye) ”政策相契合,她作為(wei) 顧問參與(yu) 到阜新市“十四五”規劃的編製中,為(wei) 地區發展建言獻策。胡冰說,“玉簪花配合佛寺鎮康養(yang) 旅遊,農(nong) 業(ye) 觀光、民俗文化等還有很大開發空間,我隻是幸運地做好了‘中間人’,找準了‘金鑰匙’。”

  “對於(yu) 扶貧發展而言,做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做一定不會(hui) 成功。”這是胡冰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她現在每天都忙忙碌碌,心懷扶貧“大乾坤”,一步一個(ge) 腳印地實現著扶貧目標。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04日 08:1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