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長田坎村的故事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文廟小學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走下三尺講台,走進山裏農(nong) 村,從(cong) 一名人民教師到駐村第一書(shu) 記,我迅速轉換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走遍了長田坎村23平方公裏的每一寸土地,結識了村裏兩(liang) 千多位“親(qin) 人”。作為(wei) 農(nong) 民的兒(er) 子,我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並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打成一片。我就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文廟小學派駐關(guan) 門鎮長田坎村的第一書(shu) 記文旭。

  “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信念。”這是我的口頭禪。自2017年8月到任以來,我堅持幫民富、解民憂、暖民心,用心用情用力詮釋著自己作為(wei) 第一書(shu) 記的愛民情懷,功夫不負有心人,因帶領村民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今年5月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wei) “2019年脫貧攻堅優(you) 秀第一書(shu) 記”。

固本培元強組織

  從(cong) 隊伍建設上下功夫,打造一個(ge) 好的黨(dang) 支部,發揮黨(dang) 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這是我剛到村時的第一個(ge) “動作”。一進長田坎村,我便迅速明確職責、理清任務,著手打造一支實幹能幹的黨(dang) 組織隊伍。

  經了解,長田坎村雖有黨(dang) 員28名,但常年在家的不足一半,且多數是老黨(dang) 員,支部書(shu) 記也到了花甲之年。“隻有把基層黨(dang) 組織抓起來,打造一支紮根農(nong) 村永不走的帶頭人隊伍,才能承擔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巨任務。”

  我對村內(nei) 常年在家、年齡在35歲以下且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進行了逐一摸排,發現符合條件的有3人,我與(yu) 他們(men) 溝通交流,鼓勵他們(men) 積極向黨(dang) 組織靠攏。

  譙勇是我來到長田坎村發展的第一位黨(dang) 員。譙勇是一位建築工程老板。我從(cong) 鎮上得知有一個(ge) 去巴中村政學院參加村級後備幹部專(zhuan) 修班培訓的名額時,就鼓勵他去。起初他說:“我就一個(ge) 修房子的,去培訓啥啊?培訓搞建築他們(men) 不一定有我在行。”“他們(men) 確實不教你修房子,但是,會(hui) 給你的思想建一所前所未有的大房子。你還年輕,眼光不能隻放在建築這個(ge) 行業(ye) ,你應該多元發展。”最終他想通了。

  學習(xi) 兩(liang) 周後,譙勇周末專(zhuan) 門跑到村委會(hui) 笑嘻嘻地對我講,“文書(shu) 記,我在培訓班裏學會(hui) 如何做生意,如何使利潤最大化,了解了今後社會(hui) 的發展趨勢等等,收獲不小咧。”

一心一意辦實事

  “車不能進村,雨天不能行;十年九載旱,吃飯全靠天。”長田坎村行路難和飲水難的問題十分嚴(yan) 重。

  到村後,我立即挨家挨戶走訪,每天走數十公裏的崎嶇山路,即使下雨天也不停止。腳打起了泡,磨出了血,脫了皮,我也不放棄。我同村“兩(liang) 委”向縣交通局多次申請和溝通,終於(yu) 申請到了500餘(yu) 萬(wan) 元資金,並於(yu) 2018年硬化了村組道路14公裏,徹底解決(jue) 了車不能進村社的問題,實現了社社通水泥路。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水泥公路還能夠修到我們(men) 跑馬坪來,現在我們(men) 所有的農(nong) 產(chan) 品,再也不用花費大半天時間肩挑背扛到街上去賣,在家門口就有人開著車子來收購了。”長田坎村九社村民何紀海激動地說。

  九社貧困戶嚴(yan) 化富住在半山腰,無法享受到安全飲水項目。為(wei) 了解決(jue) 他家吃水難的問題,我冒雨進山找水源,尋水途中,臉上和手上被荊棘劃出一條條口子,但我毫無怨言,最終找到了可以飲用的水源。找到水源後,又帶領駐村工作隊成員們(men) 一道挖井、鋪設管道、安裝設備,直到將那股清泉引入嚴(yan) 化富家水缸的那一刻,我才鬆了一口氣。

  截至目前,長田坎村先後投入100餘(yu) 萬(wan) 元,共計修建人畜飲水工程4處,鋪設管道50千米,新增自來水入戶300餘(yu) 戶,徹底解決(jue) 了全村2000餘(yu) 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讓原來沒有自來水的6個(ge) 社均用上了自來水。

找準出路謀發展

  長田坎村山高路陡,沒有一項產(chan) 業(ye) 支撐,村集體(ti) 經濟幾乎為(wei) 零。經過深入調研,我同村“兩(liang) 委”確定了“千隻黃羊、千畝(mu) 梅子、千畝(mu) 銀花、萬(wan) 隻土雞”的產(chan) 業(ye) 扶貧新思路。

  萬(wan) 事開頭難。梅子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沒有幾戶村民相信種植梅子能帶來經濟效益,擔心市價(jia) 較差導致梅子掛在樹上沒人收,因此不願意嚐試。

  為(wei) 了幫助村民盡快消除這種顧慮,我們(men) 引進了四川鑫建農(nong) 業(ye) 公司,通過“公司+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公司+農(nong) 戶”的模式,由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公司同四川鑫建農(nong) 業(ye) 公司簽訂梅子收購合同,鮮梅子保底價(jia) 每斤1.2元。先由村幹部帶頭種植,2017年全村種植梅子麵積僅(jin) 有50多畝(mu) 。2018年6月份,等到梅子成熟時,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公司按照保底價(jia) 回收鮮梅子,村民馬光武家的一棵梅子樹的收益達到600多元,原來觀望的群眾(zhong) 看到了成效,增強了信心。

  在我的鼓勵和動員之下,2018年冬全村種植麵積陡增到300餘(yu) 畝(mu) 。種植規模上來了,為(wei) 了解決(jue) 管護技術難題,我邀請農(nong) 技專(zhuan) 家來到長田坎村,現場指導紅梅栽植、修枝、施肥、授粉、疏果等技術。經過精心管護,2019年的紅梅產(chan) 量達到20噸,較前一年增長了4倍,實現了戶均增收400元。

  2019年3月2日,長田坎村成功接受省級三方評估組對南江縣脫貧攻堅工作的考核,順利摘掉貧困帽。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03日 08: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