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武漢市中心城區70餘(yu) 公裏,位於(yu) 新洲區鳳凰鎮西北丘陵崗地的毛家衝(chong) 村,是湖北省級重點貧困村、革命老區。林地多、平原少、交通不便的天然劣勢,導致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薄弱,勞動力資源大量流失,以前是遠近聞名的“負債(zhai) 空心村”。
2015年11月,武漢市委組織部先後選派三批駐村工作隊下沉到新洲區鳳凰鎮毛家衝(chong) 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三任第一書(shu) 記帶領工作隊接續奮鬥,一棒接一棒,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了黨(dang) 建引領促脫貧攻堅新路子,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生態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帶動脫貧攻堅、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毛家衝(chong) 村實現了從(cong) 貧困山村到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示範村的華麗(li) 轉身。
第一棒:貧困村與(yu) 貧困人口“雙摘帽”,帶村民富起來
對於(yu) 首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段紅波而言,2015年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歲月。初來乍到,麵對組織不振、產(chan) 業(ye) 不濟、道路不通、村集體(ti) 收入為(wei) 負等一個(ge) 接一個(ge) 的難題,段紅波沒有退縮,他的工作方法唯有四個(ge) 字“撲下身子”,在與(yu) 村“兩(liang) 委”班子深入交流後,他決(jue) 定從(cong) 群眾(zhong) 中找解題思路。
他確定了先摸清底數,再因人因戶施策的幫扶路線。在對26戶57位貧困戶逐戶走訪後,他對照建檔立卡材料逐一梳理,按照一戶一檔的標準,建立幫扶工作台賬,有針對性地落實技能培訓、助學扶智、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行業(ye) 扶貧政策。
“老段他們(men) 來之前,扶貧工作一直難以開展,很多政策村幹部也吃不準,有了工作隊,政策落實的難題很快就解決(jue) 了。”村支部書(shu) 記程綱全回憶。
貧困戶的生產(chan) 生活有了起色,村集體(ti) 經濟該如何發展,又該如何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老段心裏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建設不跟上,發展就是空話。針對村灣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村灣環境較差的局麵,老段認為(wei) 做好基礎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根基才能穩固。
2016年,為(wei) 支持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老段先後申報了國家電網改造、旅遊通村道路改擴建、綠色示範村建設、架空管線整治以及村灣黨(dang) 群中心提檔升級等10餘(yu) 類項目,水電通了、道路硬化了、村灣整潔了,處處變化、件件實事溫暖著村民的心。
為(wei) 了啃下“負債(zhai) 空心村”這塊硬骨頭,老段號召在村能人、退休村幹部成立亮新欣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動貧困戶一起參與(yu) ,發展“糖蔗、甜玉米、籽蓮、南瓜”等特色作物種植,建設160畝(mu) 農(nong) 業(ye) 綜合示範園區,當年村集體(ti) 經濟轉負為(wei) 正,實現收入16萬(wan) 元。
就在那一年,在老段的帶領下,全村幹部鄉(xiang) 親(qin) 齊心協力,一項項政策見了實效,一份份努力有了回報,貧困戶和村集體(ti) 脫貧銷號的各項指標均超過市級驗收標準,圓滿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第二棒:穩固脫貧與(yu) 質效提檔“雙發力”,讓產(chan) 業(ye) 旺起來
脫貧之後的路該如何走,這一重任壓在了第二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王紅偉(wei) 的肩上。2017年4月,王紅偉(wei) 來到毛家衝(chong) 村,從(cong) 段紅波手中接下帶領鄉(xiang) 親(qin) 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接力棒。
產(chan) 業(ye) 興(xing) 則村旺,產(chan) 業(ye) 強則民富。為(wei) 了讓村集體(ti) 和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聚焦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成為(wei) 王紅偉(wei) 同村幹部交流的“口頭禪”。
“發展產(chan) 業(ye)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就當時的情況想都不敢想咱毛衝(chong) 村也能遍地是寶。”村裏的致富帶頭人程喜林摸著頭笑著回憶說。
依托2017年武漢市實施的“市民下鄉(xiang) 、能人回鄉(xiang) 、企業(ye) 興(xing) 鄉(xiang) ”的三鄉(xiang) 工程,王紅偉(wei) 帶著村支書(shu) 程綱全一家一家跑企業(ye) 、邀能人,先後請回陳愛國、程金元、程超先等一批回鄉(xiang) 能人,並從(cong) 浙江引進旭華源精品苗木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逐步形成古法紅糖、精品苗木、茶葉種植、生態養(yang) 殖、休閑康養(yang) 等主導產(chan) 業(ye) ,流轉荒地1680畝(mu) ,為(wei) 村民提供就近務工5萬(wan) 餘(yu) 人次,累計實現務工收入近400萬(wan) 元。
主導產(chan) 業(ye) 有了,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也得跟上。王紅偉(wei) 繼續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狠下功夫,圍繞“生態農(nong) 業(ye) +休閑旅遊”的發展目標,先後申報落實毛衝(chong) 灣美麗(li) 鄉(xiang) 村、毛衝(chong) 村至G318連接線道路、高產(chan) 農(nong) 田土地整理、宜居村灣環境提升等一係列項目,72戶村民房屋外立麵改造、翻修當家塘3口、新建公廁4座、村灣硬化道路實現戶戶通、3.2公裏G318延長線打通鳳凰旅遊環線......一串串數據記錄著村灣的變化。
村裏的外來產(chan) 業(ye) 有了模樣,本土的致富能手們(men) 也躍躍欲試。為(wei) 了進一步提升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增收,王紅偉(wei) 以亮欣新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為(wei) 載體(ti) ,向龍頭企業(ye) 學技術、取經驗,采取“合作社+企業(ye) +農(nong) 戶帶動貧困戶”模式,大力發展水產(chan) 、籽蓮、精品苗木栽培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其中大白刁魚(翹嘴鮊魚)養(yang) 殖40畝(mu) ,籽蓮50畝(mu) ,苗木培育基地40畝(mu) ,合作社年均上繳村集體(ti) 收入超10萬(wan) 元。
第三棒: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雙促進”,助村灣強起來
“現在有政策支持、有專(zhuan) 人幫扶,村灣發展有保障,可脫貧任務完成後,該怎麽(me) 鞏固脫貧成果,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實現更好發展?”這個(ge) 問題一直在第三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翰卿腦海裏回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是土地流轉、帶動就近務工還不夠,進一步探索‘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村民(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在農(nong) 資定向配套、農(nong) 技跟蹤指導中,持續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才能讓老百姓真正過上舒坦日子。”秉承這個(ge) 理念,劉翰卿與(yu) 村“兩(liang) 委”反複研究討論,共同策劃了“一園四場”的產(chan) 業(ye) 發展主軸,將村集體(ti) 、村民、貧困戶進行利益聯結,既能為(wei) 村集體(ti) 建成一座“綠色銀行”,也能培養(yang) 一批農(nong) 村種養(yang) “土”專(zhuan) 家,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萬(wan) 事開頭難,經過兩(liang) 個(ge) 月的土地平整、杯苗栽種,150畝(mu) 集農(nong) 耕研學、休閑采摘、示範種養(yang) 、土雞散養(yang) 於(yu) 一體(ti) 的經濟林生態種養(yang) 高效模式展示園應聲落地,通過“村建企管、委托經營、租賃收益、盈利分成”的管理模式,預計2020年將新增收益15萬(wan) 元,帶動就業(ye) 崗位10個(ge) 、增加村民務工收入8萬(wan) 元。
在村子的另一頭,返鄉(xiang) 能人、剛滿40歲的程國兵正在水塘邊忙活,開闊的水波中,魚塘裏的大白刁活躍地爭(zheng) 食餌料。去年11月,在工作隊的鼓勵下,程國兵把一片片沼澤荒地從(cong) 鄉(xiang) 親(qin) 手中流轉過來,化零為(wei) 整,打算依山靠水分步建成一個(ge) 家庭農(nong) 場,眼前20餘(yu) 畝(mu) 水塘正用來養(yang) 殖大白刁魚。他的家庭農(nong) 場是目前在運營的4個(ge) 農(nong) 場的縮影,通過定向培育這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既能吸引在外能人、留住回鄉(xiang) 能人,也能為(wei) 土地賦能增值、為(wei) 村民創富增收。
經過幾年努力,毛家衝(chong) 村貧困戶人均收入1.7萬(wan) 元,村集體(ti) 收入達33.8萬(wan) 元,村“兩(liang) 委”班子有經驗有活力、紅色陣地有基礎有條件,如何提升鄉(xiang) 村發展的成色和內(nei) 涵,將基層黨(dang) 建成效落腳到鄉(xiang) 村治理的最後一百米,成為(wei) 工作隊重點思考的問題。
2020年6月,美麗(li) 鄉(xiang) 村項目工程即將完工,可村灣黨(dang) 員代表卻常聽村民反映“新建的公共廁所髒亂(luan) 、當家塘水環境再次惡化、環境衛生無人打掃”等問題。
在摸清村民訴求和服務短板後,工作隊充分發揮組織優(you) 勢,將村幹部、老黨(dang) 員、小組長發動起來,鼓勵村民、貧困戶參與(yu) ,設置環衛、設施、綠化、服務、協調等崗位,組建“家門口”的便民服務隊。“村灣的事村裏人最有發言權,打造城市物業(ye) ‘鄉(xiang) 村版’,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在村灣裏、家門口提供基本物業(ye) 服務,把鄉(xiang) 村當成城市居民小區進行管理,這是咱們(men) 村裏老百姓自己為(wei) 自己開出的一劑破解公共服務供給短板的藥方。”劉翰卿說。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成後,環境是好了,但是沒有專(zhuan) 人管理,好景維持不了多久,現在有了服務隊,就像住在城市小區一樣,心裏更踏實了。”居住在中心廣場附近的村民程海波笑著說。
攻堅收官年,決(jue) 戰必決(jue) 勝。園區裏甜柿吐露新芽、黃花菜花開正盛、泡桐小苗茁壯成長,經濟林展示園“一枝獨秀”、四個(ge) 家庭農(nong) 場“多點開花”,在武漢市委組織部曆屆駐村工作隊一任接一任、一棒接一棒的帶領奮鬥下,毛家衝(chong) 村正大步邁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錦繡大道。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