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砥礪信仰,讓歲月見證初心!”在兩(liang) 年的駐村工作中,宋健波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
今年32歲的宋健波,是四川渠縣縣委組織部幹部檔案股負責人。2018年他主動向組織請纓,成為(wei) 渠縣靜邊鎮峰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並出任第一書(shu) 記。他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的精神,持續建優(you) 支部、凝聚民心、夯實基礎、發展產(chan) 業(ye) 、轉變村貌……昔日無產(chan) 業(ye) 、無特色、無優(you) 勢的“三無”小山村正蝶變成遠近聞名的“四好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yang) 成好習(xi) 慣、形成好風氣。
扶貧事大,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2017年,峰坪村原第一書(shu) 記楊旭因工作出色被提任為(wei) 渠縣副鄉(xiang) 長。為(wei) 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力度不減、勁頭不鬆,宋健波主動找到部領導,申請加入駐村工作隊:“我是農(nong) 村長大的,對農(nong) 村工作較為(wei) 熟悉,保證能抓好脫貧攻堅工作,不辜負組織期望。”
2018年8月,宋健波正式成為(wei) 峰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下村伊始,宋健波帶著三個(ge) 問題:“當前村上還有什麽(me) 急需解決(jue) 的事情”“您家還有什麽(me) 具體(ti) 的困難”“對脫貧攻堅、支部建設等有什麽(me) 建議”,對貧困戶和黨(dang) 員進行了“兩(liang) 個(ge) 100%遍訪”,並梳理形成了一條長長的任務清單。在他隨身的筆記本上,清楚地記著:遷建黨(dang) 群服務中心、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加強黨(dang) 員幹部隊伍建設、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
然而,正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時,一個(ge) 噩耗向他迎麵撲來:他年僅(jin) 31歲的妻子李芳罹患肝癌!雖經多方救治,仍不幸離世,留下6歲的女兒(er) 與(yu) 他相依為(wei) 命。
“你不為(wei) 自己,也為(wei) 孩子考慮下吧!”有同事私下裏勸他,申請調回機關(guan) 。
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但脫貧攻堅工作也不能一扔了之。“我也猶豫過、徘徊過,但中途換將勢必影響整個(ge) 工作的推進。”
“不獲全勝,誓不收兵!”宋健波在峰坪村黨(dang) 員大會(hui) 上許下莊嚴(yan) 承諾。
找準症結,建優(you) 支部強引領
脫貧攻堅,群眾(zhong) 是基礎,黨(dang) 員是關(guan) 鍵。經過走訪調研,宋健波發現,近年來,峰坪村完善了黨(dang) 員活動日、“三會(hui) 一課”、民主評議黨(dang) 員等黨(dang) 內(nei) 政治生活製度,有效提升了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但受困於(yu) 村幹部隊伍整體(ti) 老齡化、文化層次偏低等因素,導致組織生活形式化、表麵化,個(ge) 別黨(dang) 員幹部仍存在個(ge) 人主義(yi) 、自由主義(yi) 等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宋健波一方麵不斷開拓組織生活新形式,注重將理論學習(xi) 、節日紀念、典型示範等多種形式交叉使用,實現組織生活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富有實效;另一方麵,他依托渠縣農(nong) 民工黨(dang) 建“歸雁興(xing) 渠”工程,大力回引在外流動黨(dang) 員、優(you) 秀農(nong) 民工,力求從(cong) 根本上調優(you) 村幹部隊伍結構。
何萬(wan) 強是一名75歲的老黨(dang) 員,平日裏參加組織活動不積極,對村上的工作也不太支持。每次村上召開會(hui) 議、研究決(jue) 定重大事項後,宋健波都第一時間登門,向何萬(wan) 強傳(chuan) 達會(hui) 議精神,講清楚“村上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做”“作為(wei) 黨(dang) 員,我們(men) 應當做些什麽(me) ”。
幾次三番,何萬(wan) 強漸漸從(cong) 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向不表態、不否定再向積極擁護、主動參與(yu) 轉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主動找到村支部,投身卡點值守、消毒防疫、宣傳(chuan) 引導等工作。“我因和個(ge) 別村幹部意見不合,漸漸淡忘了自己的黨(dang) 員身份,感謝宋書(shu) 記把我轉變了回來。”何萬(wan) 強說。
黨(dang) 員的轉變也帶來了群眾(zhong) 的轉變。時下正值秋收,勞動力短缺是一個(ge) 難題。“村上決(jue) 定成立秋收助守隊,有意願的請到村辦公室報名。”宋健波通過大喇叭向全體(ti) 村民發出倡議,短短一個(ge) 上午,前來報名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就達到了30多名。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峰坪村支部書(shu) 記王英說,黨(dang) 員思想統一了,群眾(zhong) 也就跟著來了,村上的工作也變得更好開展了。
目前,峰坪村“兩(liang) 委”先後調整40歲以下、高中及以上學曆年輕委員3名,回引優(you) 秀農(nong) 民工黨(dang) 員3名,培養(yang) 後備力量2名。
產(chan) 業(ye) 破局,立體(ti) 經營促增收
脫貧增收,發展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經過反複和村“兩(liang) 委”商討研究,他們(men) 定下了走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的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
為(wei) 了尋找合適的項目、合適的公司,宋健波一方麵發動村社幹部、在外鄉(xiang) 友,另一方麵積極向上級相關(guan) 單位尋求支持。
四川國沃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負責人雍容被他的誠意所打動,實地考察後,先後投入100多萬(wan) 元,流轉土地518畝(mu) 發展特色砂糖橘種植;
在他的勸說與(yu) 幫助下,返鄉(xiang) 能人王偉(wei) 擴種薑黃、白芷等中藥材種植200餘(yu) 畝(mu) ;
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村裏還配套開展林下養(yang) 殖,累計向貧困群眾(zhong) 贈送價(jia) 值8萬(wan) 餘(yu) 元雞鴨苗7000餘(yu) 隻,僅(jin) 此一項就為(wei) 貧困群眾(zhong) 帶來收入10餘(yu) 萬(wan) 元;
……
為(wei) 保障群眾(zhong) 利益最大化,宋健波和業(ye) 主方“討價(jia) 還價(jia) ”,采取“支部+公司+貧困戶”“支部+業(ye) 主+貧困戶”模式,以土地流轉、引資租賃等方式參與(yu) 到產(chan) 業(ye) 發展中來,幫助在家群眾(zhong) 務工增收和增加集體(ti) 經濟收入25000餘(yu) 元。
隨著一個(ge) 個(ge) 項目的落地,村集體(ti) 經濟增加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我現在到各個(ge) 基地務工都忙不過來,光是務工費,一個(ge) 月就能掙2000元。”貧困戶黎秀豔開心地說。
三上家門,引領新風有妙招
這兩(liang) 天,家住峰坪村1組的寇其碧有點“甜蜜”的煩惱:在上個(ge) 月的衛生評比中,自己家一不留神排了個(ge) 倒數。打這天起,村上的第一書(shu) 記宋健波天天拿著掃把登門,打掃房前屋頭、整理生活用品、收集生活垃圾……這讓老寇臉上有點掛不住。
“宋書(shu) 記,您放心,院壩我已經掃了,鋪蓋也疊好了。”這天一大早,看到第3次登門的宋書(shu) 記,老寇急忙迎了上去:“您和我說的話,我都聽進去了,您說得對,咱農(nong) 村人也應該與(yu) 時俱進,養(yang) 成好的衛生習(xi) 慣。”
這是峰坪村開展衛生評比活動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在宋健波看來,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產(chan) 業(ye) 發展已見成效,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咱們(men) 既要腰包鼓,更要精神富。”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最後一公裏”,如何引導群眾(zhong) 特別是剛脫貧的貧困群眾(zhong) 從(cong) 吃飽穿暖向養(yang) 成好習(xi) 慣、形成好風氣轉變,成了他和村“兩(liang) 委”關(guan) 心的問題。
今年以來,在宋健波的倡議下,峰坪村以“五美家園”創建為(wei) 契機,持續推動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組織文體(ti) 活動、開展環境整治、評選孝老愛親(qin) 文明戶……村風民風顯著改變。
對此,家住峰坪村6組的村民胥興(xing) 田體(ti) 會(hui) 頗深。“以前,我家門前屋後、道路上亂(luan) 堆亂(luan) 放現象最為(wei) 嚴(yan) 重。”如今經過整治提升,環境整潔了,心情也不一樣了。
扶貧之路仍在繼續,而宋健波一如既往奔走在田間地頭,他用真心真情溫暖貧困群眾(zhong) ,將初心和使命鐫刻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以實際行動彰顯著第一書(shu) 記的責任與(yu) 擔當。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