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的鐵西瓜威力大,民兵英雄模範創造發明了它,麻雀戰、遊擊戰、石雷土槍土炮,踏雷絆雷拉雷炸,滿山都開花……”在山東(dong) 海陽趙疃地雷戰遺址紀念碑下,95歲高齡的民兵英雄孫純秀給20多名“小紅色講解員”講故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民謠《誇海陽的鐵西瓜》。
“鐵西瓜”指的是地雷,這是抗戰時期敵後戰場民兵們(men) 常用的武器之一。地雷大顯神威,地雷戰讓敵人聞風喪(sang) 膽。
每每回憶過去,孫純秀總是動情地說:“有了共產(chan) 黨(dang) ,才有今天的好時光。”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海陽人民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創造性地開展了以地雷戰為(wei) 主要形式的群眾(zhong) 性遊擊戰爭(zheng) ,挫敗了日偽(wei) 軍(jun) 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蠶食”和封鎖,保衛了膠東(dong) 抗日根據地。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以膠東(dong) 抗戰為(wei) 背景,以海陽民兵英雄群體(ti) 為(wei) 原型拍攝的電影《地雷戰》,轟動全國。
“海陽是一座具有英雄氣質的城市。”海陽市委書(shu) 記劉宏濤說,“今天,戰火硝煙雖已遠去,但海陽軍(jun) 民開展地雷戰體(ti) 現出的英雄精神,已深深根植於(yu) 海陽人民的血脈之中。我們(men) 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不斷續寫(xie) 新的英雄篇章。”
2019年12月26日,海陽地雷戰黨(dang) 性教育基地正式開放。基地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人民的力量”為(wei) 主題,全方位展現海陽黨(dang) 政軍(jun) 民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英雄事跡,弘揚海陽人民敢於(yu) 擔當、敢於(yu) 鬥爭(zheng) 、敢為(wei) 人先、敢於(yu) 勝利的精神。“保護好、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使命擔當。”海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林森說。
該基地負責人張真介紹,黨(dang) 領導了海陽民兵抗日武裝。1943年地雷戰在海陽推廣時,有95%的村莊建立起了民兵組織,1945年,海陽民兵總數達到56000人。
抗戰時期,在物質極其匱乏、武裝力量極其薄弱的情況下,海陽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大膽創新,發明地雷30餘(yu) 種,並創造性地運用到與(yu) 日寇的鬥爭(zheng) 中。“新點子可多了!敵人來排雷,我們(men) 就研究出‘子母雷’,起出母雷,子雷跟著爆炸。”全國民兵英雄於(yu) 化虎之子於(yu) 永周說,“先輩們(men) 創造性地用石頭、葫蘆、老鼠夾子、馬尾等身邊能用到的一切物資製造武器,打擊日寇,打出了海陽人的精神。”
70多年前,嚴(yan) 密的組織體(ti) 係、可靠的群眾(zhong) 基礎和完整的作戰體(ti) 係,成就了海陽人民戰爭(zheng) 的光輝曆史。70多年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巨變正在海陽大地上發生。
在海陽市二十裏店鎮邵伯村1300畝(mu) 的獼猴桃產(chan) 業(ye) 園,嫩綠的軟棗獼猴桃苗一天天茁壯成長,曾經的山耩荒地煥發了勃勃生機。2018年,村黨(dang) 支部組織大家辦起了邵伯村果蔬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全體(ti) 村民持有幹股,以戶為(wei) 單位參與(yu) 分紅,實現了全民入社、家家有股。有了合作社這個(ge) 經濟紐帶,老百姓心更齊、勁更足了。
提起這些,邵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宋立元說:“這都是村裏黨(dang) 員領著老百姓一鍁一鍁幹出來的。大夥(huo) 都說,我們(men) 重新找回了老一輩戰天鬥地的精氣神。”
在海陽,像邵伯村這樣依靠黨(dang) 支部引領創辦合作社發展集體(ti) 經濟、造福百姓的村莊,比比皆是,探索出抱團發展、規模經營、共同富裕的強村富民道路。
依托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海陽加速打造以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航天產(chan) 業(ye) 製造園區、航天產(chan) 業(ye) 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等“一港三園區”為(wei) 基本區域構架的“東(dong) 方航天港”。如今的海陽日新月異,充滿活力。海陽幹部群眾(zhong) 砥礪前行,建設美好家園,開啟新的征程。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