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位於(yu) 南疆阿克蘇地區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烏(wu) 什縣,坐落於(yu) 美麗(li) 的托什幹河畔,距離國境線隻有幾十公裏。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dang) 委組織部選派李江到烏(wu) 什縣參加駐村扶貧工作,今年4月份,他又主動承擔重任,擔任烏(wu) 什縣前進鎮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第一書(shu) 記、工作隊長。李江把自己所有熱情都投入到了托什幹河畔的貧困群眾(zhong) 身上,連續4年的駐村生活,讓他變得黢黑,他將此視作與(yu) 村民打成一片的見證和收獲。
勇擔責任:一張藍圖幹到底
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土壤鹽堿大,糧食收成始終不好,1400多人的村子,貧困人口就有230多人,曾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近幾年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liang) 委”立足村裏自然稟賦,把發展林下黑木耳種植作為(wei) 精準扶貧的一項富民產(chan) 業(ye) ,先後建起黑木耳菌棒廠、種植基地,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600餘(yu) 戶貧困戶種植,戶均增收達4000元,現在該村已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示範村。
“新的征程,新的起點,深感肩上責任更重了。”李江提前半個(ge) 多月來到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白天他帶著村幹部調研村裏的扶貧企業(ye) 、合作社,晚上與(yu) 老隊員交流,整理資料、分析情況,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和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還沒有正式上任,他的筆記本上就密密麻麻記滿了村裏的各類信息和發現的問題。
“產(chan) 業(ye) 是我們(men) 村實現脫貧和發展的基礎,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收入才能穩定增加,必須堅持不懈、一以貫之,努力把小木耳做成大產(chan) 業(ye) 。”李江做足功課之後,便與(yu) 駐村工作隊員、村“兩(liang) 委”一起謀劃下步工作重點,細化完善村裏的扶貧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明確繼續把做強做優(you) 黑木耳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的著力點,穩步推進全麵脫貧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jue) 定因素。李江與(yu) 工作隊新隊員、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逐一談心談話,交流思想感情,了解掌握幹部的思想動態;組織召開村幹部作風建設專(zhuan) 題會(hui) 議,集中兩(liang) 天時間對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警務室民警、村企負責人等各支力量開展紀律作風教育,全村幹部職工的思想得到明顯統一。為(wei) 了讓新隊員盡快進入角色,他牽頭推行“2+1”幫帶機製,確定一名老隊員和村幹部共同幫帶新隊員,每天一起開展工作、傳(chuan) 授經驗,確保了村裏各項工作銜接有序、力度不減。
“李書(shu) 記工作思路很清晰,而且非常謙虛,什麽(me) 事都和村幹部商量,我們(men) 都願意跟著他幹!”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艾力·吾甫爾說。
鄭重承諾:扶貧路上不停步
“我們(men) 要把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建設成幸福美麗(li) 的家園,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過上比葡萄還甜的好日子。”這是李江在第一次村民大會(hui) 上,向全體(ti) 村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李江深知,托萬(wan) 克麥蓋提村雖然已脫了貧、摘了帽,但經濟基礎仍然相對薄弱,個(ge) 別村民生活還有不少困難,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任務十分艱巨。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鞏固產(chan) 業(ye) 基礎,培養(yang) 扶持一批黨(dang) 員致富能手,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形成一套好的發展機製,讓村民富在產(chan) 業(ye) 鏈上。
李江先從(cong) 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入手,引進當地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招來專(zhuan) 業(ye) 的管理和技術團隊,對黑木耳產(chan) 業(ye) 孵化園進行改造升級,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多種菌類原種,將單一的黑木耳種植拓展到靈芝、香菇、柳樹菇、雪蓮菇等附加值高的特色菌類,引導村民種植;接著他又在延伸食用菌下遊產(chan) 業(ye) 鏈上做文章,依托生態園3A級景區和全國生態文化村品牌優(you) 勢,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開發菌類采摘、鄉(xiang) 村民宿、餐飲服務、房車營地等項目,打造集觀光采摘、美食體(ti) 驗、文化普及於(yu) 一體(ti) 的食用菌主題樂(le) 園,實現農(nong) 、工、旅三產(chan) 融合,帶動50餘(yu) 名村民就業(ye) ,探索出了“特色種植+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路子。
在鞏固產(chan) 業(ye) 基礎的同時,李江圍繞培育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下功夫,一方麵,通過實地走訪、廣泛推薦、精準識別,對全村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村組幹部、退伍軍(jun) 人、民間藝人等摸底登記,建立160多人的本土實用人才庫,分類開展針對性跟蹤培養(yang) ,促進他們(men) 發揮帶富作用;另一方麵,積極爭(zheng) 取項目支持,在村開辦汽車駕駛、家電維修、麵點製作、縫紉等培訓班,累計培訓400餘(yu) 人次,有356名學員在二、三產(chan) 業(ye) 實現就業(ye) ,自主創業(ye) 達37人。
“開這個(ge) 蛋糕店,我花了不到3000塊錢,其餘(yu) 都是工作隊幫助的,現在每月都有1500元收入,而且農(nong) 忙時我還能幹地裏的活。”村民阿吉熱姆·艾麥提正在準備原料和餐桌,打算在店裏增添涼皮、涼麵、薯條等小吃,說起今後的生活,她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愛民情深:扶危濟困寫(xie) 赤誠
“扶貧和幫困是改善民生的兩(liang) 個(ge) 輪子,兩(liang) 個(ge) 都抓住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李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村裏誰家有病人、誰家生活困難、誰家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李江都如數家珍。村民馬木提·穆薩的女兒(er) 患腦瘤,多次治療花去了家裏的所有積蓄,一家人的日子陷入了穀底。李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隻要有時間就去馬木提家裏看望,送去麵粉、大米、食用油......每次治療臨(lin) 行前,他都會(hui) 趕過去叮囑馬木提安心治病,安排村幹部輪流幫著照顧孩子、幹農(nong) 活。李江不僅(jin) 幫忙報銷醫療費,還與(yu) 村“兩(liang) 委”商量決(jue) 定從(cong) 村裏的愛心基金拿出一萬(wan) 元救助馬木提家。馬木提說:“多虧(kui) 了黨(dang) 的好政策,才讓我們(men) 一家渡過了難關(guan) !”
李江不僅(jin) 熱心幫助小家庭,更操心著村裏的大事。7月中旬以來,麵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想在前頭、衝(chong) 在前麵,第一時間召集村組幹部、醫務人員、警務人員召開緊急會(hui) 議,製定方案、明確措施,迅速織起村級防控網。安排完任務,他又帶著工作隊員、村幹部分組統計村裏米、麵、油、蔬菜等生活物資需求情況,連夜趕到縣裏的糧油公司、蔬菜基地,使出渾身解數拉回了3噸村民必需的生活物資。
“守護好每一個(ge) 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就是我們(men) 抗擊疫情的最大任務。”李江以身作則,帶著工作隊員、村幹部入戶開展防疫宣傳(chuan) ,為(wei) 村民熬中藥、送菜送麵、拉運飼草料、聯係商家收購村民的小麥......每天都工作到深夜,隊員們(men) 都休息了,他還要到村裏的各個(ge) 疫情防控卡點檢查一遍。一連30多天,李江沒睡過一個(ge) 安穩覺,接電話接得耳朵疼,眼裏布滿紅血絲(si) ,他說:“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打電話來肯定是遇到了難處,我們(men) 辛苦點,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能好過點。”
李江在扶貧路上踐行初心使命,幹一處響一處,走一路富一路,贏得了群眾(zhong) 真心點讚。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