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要求我們發展產業促增收(總書記勉勵我們奮戰一線——聽第一書記講述扶貧故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剛過晌午,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熱鬧起來,駐村第一書(shu) 記劉葉陽正忙著為(wei) 村民解讀政策、答疑解惑。

  2019年7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馬鞍山村考察,在黨(dang) 群服務中心,劉葉陽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村裏的情況。在駐村幹部之家、愛心超市,總書(shu) 記看到村莊管理有序、村民生活幸福,十分欣慰,強調產(chan) 業(ye) 是發展的根基,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收入才能穩定增長。

  山葡萄拉動一條產(chan) 業(ye) 鏈

  “總書(shu) 記要求我們(men) 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林則林,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上來。”回憶當天場景,劉葉陽記憶猶新。

  “那天,在愛心超市,我向總書(shu) 記詳細匯報了愛心超市的積分卡管理機製,村裏根據環境衛生、孝老愛親(qin) 等6個(ge) 方麵開展評分,群眾(zhong) 根據積分到這裏免費換取相應物品,以此提升全村文明水平,助推鄉(xiang) 風建設。”劉葉陽回憶,“總書(shu) 記聽了很感興(xing) 趣,問得很細,仔細了解積分方式和物品來源。”

  曾是冀察熱遼抗日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的馬鞍山村,前些年是當地出名的貧困村。“那時全村1/3的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村裏基礎設施落後,旱地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飯,村集體(ti) 經濟隻有靠出租果園收點租金,沒有什麽(me) 像樣的產(chan) 業(ye) 。”這是4年前劉葉陽剛到村裏時的情景。

  地處北緯41°左右,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馬鞍山村很適合種植釀酒用的山葡萄。但由於(yu) 賣不上好價(jia) 錢,許多村民砍掉山葡萄樹曬幹當柴燒。

  必須在擴大規模效益、優(you) 化更新品種和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上下功夫,劉葉陽和扶貧工作隊同誌深入農(nong) 戶宣傳(chuan) 講解,聯係專(zhuan) 家更新品種。幾年光景,村裏的山葡萄種植麵積從(cong) 2016年的2000畝(mu) 發展到如今的3500畝(mu) ,還建成了集中連片的山葡萄栽植基地,畝(mu) 產(chan) 也由原來的1500斤增加到現在的2000斤,每畝(mu) 純收入突破4000元,是種植玉米純收入的3到5倍,33戶75人因栽種山葡萄實現穩定脫貧。

  劉葉陽推動山葡萄合作社轉型升級,成立了葡萄酒釀造公司,通過“扶強帶貧”合作化經營,山葡萄以每斤兩(liang) 元的保護價(jia) 收購,形成“公司+基地+農(nong) 戶”“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248戶村民受益。

  63歲的村民李義(yi) 家裏種了8畝(mu) 山葡萄,前些年總為(wei) 價(jia) 格低還滯銷而犯愁。如今,村裏有了合作社和葡萄酒公司。2019年秋天,老李自己買(mai) 來釀酒設備,用1萬(wan) 斤山葡萄加工了5000斤原汁葡萄酒,並讓女兒(er) 幫忙開了網店,生意好時每天能賣出30多桶原汁葡萄酒。“現在年收入6萬(wan) 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馬鞍山村還將45萬(wan) 元項目資金投入葡萄酒公司, 49戶貧困戶共116人成為(wei) 公司股東(dong) ,每年人均增收500元; 8戶貧困戶參與(yu) 企業(ye) 和基地勞動,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鄉(xiang) 村遊帶火了農(nong) 家樂(le)

  馬鞍山村距赤峰市城區較近,青山環繞,環境優(you) 美,素有“塞外小黃山”美譽的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在村邊。

  “我們(men) 將山葡萄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結合起來,把山葡萄種植基地的田園風光、休閑體(ti) 驗與(yu) 馬鞍山的自然風光融為(wei) 一體(ti) ,實施‘鄉(xiang) 村旅遊+山葡萄+扶貧’模式,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劉葉陽說。

  “那天,在村民張國利家座談交流時,總書(shu) 記高興(xing) 地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環境變好了,鄉(xiang) 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劉葉陽說,“我們(men) 正按照總書(shu) 記要求,繼續完善村裏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村裏的人居環境,把馬鞍山村建設得更美。”

  總書(shu) 記考察後,到2019年底,村裏新開3家農(nong) 家樂(le) ,短短幾個(ge) 月來了13萬(wan) 多名遊客,農(nong) 家樂(le) 戶均增收15萬(wan) 元。今年開春,又開張4家民宿。

  年過五旬的村民王子成,2019年7月辦起了農(nong) 家樂(le) ,生意出奇火爆。“我真趕上了好時候,不到半年時間,營業(ye) 額就有60萬(wan) 元,忙不過來,我從(cong) 貧困戶中聘了2人幫忙,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嘛!”

  劉葉陽引導貧困戶與(yu) 農(nong) 家樂(le) 聯手,蔬菜瓜果、雞鴨牛羊有了銷路,豆包、豆腐、葡萄酒等也成為(wei) 遊客們(men) 青睞的商品。

  “現在村裏旅遊火了,在村裏蓋房子、搞裝修,一年賺了10多萬(wan) 元,比在外邊打工強多了。”返鄉(xiang) 村民劉春廷說。

  2017年底,馬鞍山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成為(wei) 當地有名的生態文明村和鄉(xiang) 村旅遊村。

  “馬鞍山村地處革命老區,未來我們(men) 計劃建一個(ge) 紅色教育基地,開辟一條紅色旅遊線路,讓更多村民參與(yu) 其中。”劉葉陽說。

  牢記囑托不懈怠不鬆勁

  “那天,我向總書(shu) 記表示,駐村工作‘不獲全勝、決(jue) 不收兵’,總書(shu) 記聽後十分高興(xing) 。”劉葉陽動情回憶。

  剛進村時,少數村民擔心駐村幹部是“做樣子”,劉葉陽就挨家挨戶走,為(wei) 村民修理電視,幫輟學6年的農(nong) 家孩子返校……村民漸漸開始親(qin) 近劉葉陽。

  “年底核算貧困戶收支情況,一些貧困戶明明已超過貧困標準,但不想退出。我們(men) 耐心解釋,告訴他們(men) 即使脫貧了,仍可以按照‘四個(ge) 不摘’政策,繼續享受扶貧政策。大夥(huo) 兒(er) 的心結打開了,我們(men) 的工作也更好開展了。”劉葉陽說。

  富了口袋也要富腦袋。

  村裏開辦“愛心超市”,為(wei) 積極參與(yu) 環境整治等集體(ti) 事務的村民發放大衣、洗衣粉等獎品;開設“富民課堂”,為(wei) 村民講解政策,講授種養(yang) 技術;開展科教惠農(nong) 培訓;發布善行義(yi) 舉(ju) 榜……

  “那天座談時,總書(shu) 記說,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共產(chan) 黨(dang) 說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夠做到。” 劉葉陽說,“總書(shu) 記的話讓我們(men) 熱血沸騰。雖然我們(men) 村已經摘掉了貧困帽,但我們(men) 不會(hui) 有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一定不懈怠不鬆勁,帶著大夥(huo) 兒(er) 繼續向前奔跑。”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13日 07:2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