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現臣:第一書記的“三味”扶貧路

青海省委組織部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人生的滋味千百種,對於(yu) 青海省互助縣台子鄉(xiang) 哇麻村“第一書(shu) 記”徐現臣來說,他的扶貧之路上,有三種滋味令他印象深刻。

  村民的困難讓他心“酸”

  鄭連賢老人今年78歲了,當同齡人都在頤養(yang) 天年時,她卻不得不麵對病魔對這個(ge) 家庭接二連三的打擊。2016年,老人的兒(er) 媳婦因為(wei) 胃癌去世,兩(liang) 年後兒(er) 子也因同樣的疾病離開了她。白發人送黑發人,老人流幹了眼淚,隻剩孫子、孫女相依為(wei) 命。

  駐村以後,這一老倆(lia) 小成了徐現臣最惦記的人。為(wei) 了讓這個(ge) 不幸的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2018年他幫老人申請成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他們(men) 享受了國家低保政策,還定期給老人進行體(ti) 檢,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物資,同時,通過聯係社會(hui) 力量,讓姐弟倆(lia) 上學期間的所有費用有了著落。

  姐姐劉靜一直是班裏的好學生,父母的離世,讓她的學業(ye) 出現了滑坡。為(wei) 了幫她盡早走出“陰霾”,徐現臣隔三差五去學校了解情況,送去學習(xi) 生活用品,鼓勵她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徐書(shu) 記就是我們(men) 家的主心骨,如果沒有他的關(guan) 心,我和弟弟還有奶奶都不知道該怎麽(me) 辦。”提起徐現臣的幫助,16歲的劉靜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同老人聊天時,徐現臣了解到,鄭連賢還有一個(ge) 特別的牽掛。老人有個(ge) 女兒(er) 叫劉菊花,是一名盲人,2016年後就一直在互助縣福利院生活,以前隔段時間老人總要去福利院看看女兒(er) ,可今年身體(ti) 不好,已經很久沒去了。

  為(wei) 了緩解老人的思念,徐現臣決(jue) 定代她去看望女兒(er) 。臨(lin) 走時,徐現臣拿出500元錢留給劉菊花,讓她在福利院安心生活。回到村裏,老人看著女兒(er) 在福利院生活的照片、視頻,眼淚止不住地流,拉著徐現臣的手不停說感謝。

  看著老人飽經風霜的臉,徐現臣心裏酸酸的,“我們(men) 隻是幫群眾(zhong) 做了一點小事,但群眾(zhong) 卻以十分的感激回報我們(men) ,隻有讓他們(men) 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才能對得起這份信任和責任。”

  “全省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帶來的“甜”蜜

  “徐書(shu) 記,你快看,山上人山人海,我們(men) 的旅遊有希望了,我們(men) 的夢想就要實現了!”說這話的,是哇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朱廣壽。哇麻村地處青海省半腦山地區,這裏氣候寒冷,山大溝深,地理位置偏僻,2015年被認定為(wei) 省級貧困村時,全村有近1/3的人口處於(yu) 國家脫貧標準之下。

  “那時候村裏啥也沒有,連周邊村的姑娘都不願嫁到我們(men) 這兒(er) 來。”回想以前的光景朱廣壽深有感觸地說道。

  2015年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後,在徐現臣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通過發展到戶產(chan) 業(ye) ,開展技能培訓,建設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哇麻村水電通了,道路寬了,村莊美了,老百姓臉上的笑容也增多了。

  但徐現臣還有一個(ge) 夢想,利用村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把鄉(xiang) 村旅遊發展起來,但這條路並不容易。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誰會(hui) 來這裏旅遊呀。”記得旅遊剛起步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說起風涼話,那段時間徐現臣思前想後,最終決(jue) 定為(wei) 了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即使承受再大壓力,這條路也非走不可。

  兩(liang) 年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路上,吃過閉門羹,淋過暴風雨,走過冰雪路,旅遊的大事小事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因為(wei) 工作作風雷厲風行,大家給他起了個(ge) 外號叫“徐著急”。“不著急不行呀,我越著急,群眾(zhong) 就越能早點脫貧致富。”提起自己的外號,徐現臣笑著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截止到2019年底,哇麻村鄉(xiang) 村旅遊累計投入近2000萬(wan) 元,打造出徒步旅遊基地、龍頭山風景區等特色景點,接待遊客量達10萬(wan) 餘(yu) 人,實現經濟收入近20餘(yu) 萬(wan) 元,去年,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森林鄉(xiang) 村”以及“全省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看著旅遊給村民帶來的財富和希望,徐現臣樂(le) 在臉上,甜在心上。

  對家人虧(kui) 欠的“苦”澀藏在心底

  董維明是哇麻村2015年評定的貧困戶,彼時家裏一個(ge) 大學生和一個(ge) 高中生需要供養(yang) 讀書(shu) ,他和媳婦因為(wei) 缺技術,靠打零工賺錢,生活十分清苦。

  駐村以後,徐現臣根據他們(men) 的情況製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通過養(yang) 殖肉牛、種植中藥材和勞動力轉移,幫助他們(men) 擺脫了貧困。

  2018年村裏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後,徐現臣有意扶持董維明開辦“農(nong) 家樂(le) ”,可他一聽隻搖頭:“我們(men) 是莊稼人,哪能賺得了那‘巧錢兒(er) ’。”

  扶貧先扶誌。為(wei) 了幫助他建立信心,徐現臣一次又一次登上家門。一次他開車去董維明家,路上突然大雪橫飛,陡峭的山路上,車輪一打滑,半個(ge) 車身衝(chong) 出了馬路,得虧(kui) 當時附近有趕牛的村民發現,叫人一起把車拖出來才化險為(wei) 夷。

  事後,董維明緊緊攥著徐現臣的手感動地說:“書(shu) 記,你為(wei) 了我,差點翻車,這‘農(nong) 家樂(le) ’我無論如何都要開,而且一定要開好。”去年,通過“農(nong) 家樂(le) ”,董維明家年收入近2萬(wan) 元。

  投身脫貧攻堅以來,徐現臣以村委會(hui) 為(wei) 家,白天上山下地,晚上熬夜梳理,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夜晚,用自己的“黑眼圈”換來了群眾(zhong) 的“紅眼圈”。

  對於(yu) 自己的辛苦他很少掛到嘴邊,提起家人,他卻總是感到虧(kui) 欠。

  記得有一次,兒(er) 子發高燒38.7℃,上吐下瀉,妻子希望他能陪著一起去趟醫院,可是因為(wei) 有重要的扶貧會(hui) 議要參加,徐現臣沒法答應妻子,隻能把苦澀藏在心底。

  “等習(xi) 主席向全世界宣布我們(men)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我一定要帶老婆孩子來哇麻村看看,要讓他們(men) 明白,這裏的變化也有他們(men) 的功勞。”提到家人,徐現臣動情地說。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11日 08:1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