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溪村脫貧成績單
“太陽出來囉兒(er) ,喜洋洋歐啷囉,隻要我們(men) 多勤快,不愁吃來不愁穿……”一曲膾炙人口的土家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唱出土家人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2019年4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ang) 華溪村,訪農(nong) 戶、看扶貧、話產(chan) 業(ye) ,實地了解村裏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回憶起總書(shu) 記考察時的情景,華溪村第一書(shu) 記汪雲(yun) 友很自豪:“總書(shu) 記握著我的手,詳細了解駐村工作情況,勉勵我們(men) 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
汪雲(yun) 友指著通往縣裏的柏油路告訴我們(men) ,總書(shu) 記來的時候,這裏還是條水泥路,如今已經鋪上了瀝青。“我們(men) 要讓這條柏油路變成致富路、幸福路!”
“脫貧了工作隊伍也不能撤”
當天,在華溪村老黨(dang) 員、已脫貧戶馬培清家院子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同村民代表、基層幹部、扶貧幹部、鄉(xiang) 村醫生親(qin) 切握手,圍坐在一起交流。總書(shu) 記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小康不小康,關(guan) 鍵看老鄉(xiang) ,關(guan) 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麽(me) 樣。
“總書(shu) 記叮囑我們(men) ,脫貧了工作隊伍也不能撤,脫貧攻堅仗打完後還有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任務。”汪雲(yun) 友說,總書(shu) 記來的時候,華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302人中,尚有8戶、19人沒有脫貧,2019年已全部脫貧。
過去,華溪村是個(ge) 支柱產(chan) 業(ye) “空白村”、集體(ti) 經濟“空殼村”。全村可耕地麵積嚴(yan) 重不足,盡是“巴掌田”“雞爪地”,以種植傳(chuan) 統糧食作物為(wei) 主,村集體(ti) 基本沒有收入。
“黨(dang) 的各項惠民政策要落實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要一起奮鬥,努力向前奔跑,爭(zheng) 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總書(shu) 記的話,汪雲(yun) 友牢記在心。修柏油路、裝路燈、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一年多來,汪雲(yun) 友幹勁十足。
村民的精神狀態也不一樣了。“以前冬天,不少人裹件棉大衣,圍在火爐、牌桌和酒桌邊。現在,大家都忙起來,有的在裝修自家房子,有的在清理垃圾,到田間地頭看看,還有不少村民在補種木瓜、脆桃、脆李等經濟作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祥生說。
“既然黨(dang) 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那天,總書(shu) 記沿著鄉(xiang) 間小路步行察看自然環境、村容村貌,了解村裏通過種植中藥材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帶動村民脫貧情況。”汪雲(yun) 友回憶。
“做夢也沒想到,我們(men) 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80多歲的馬培清說。那天,在馬培清家,總書(shu) 記了解到她家通過參加華溪村黃精中藥材產(chan) 業(ye) 發展和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了穩定脫貧,非常欣慰。總書(shu) 記說,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安全越來越有保障,心裏感到很托底。
第二天,總書(shu) 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hui) 時指出,要因地、因人製宜,缺什麽(me) 補什麽(me) ,能幹什麽(me) 就幹什麽(me) ,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為(wei) 了選準既適宜本地自然條件又有市場銷路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汪雲(yun) 友和村幹部經常坐十幾個(ge) 小時車到外地選種、采購。“有次汪書(shu) 記外出采購,在雪地裏凍著了,回來後嗓子發炎,好一陣說不出話。”村民譚久福說。
為(wei) 了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路,華溪村建成2700平方米的扶貧加工車間,引進重慶太極集團、希爾安藥業(ye) 等企業(ye) ,還開發了電商平台。“去年我們(men) 接到了一個(ge) 70萬(wan) 元的大訂單!”華溪村電商服務平台工作人員陶柃妍喜上眉梢。
華溪村還成立了由村集體(ti) 股份經濟合作社、中益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及多個(ge) 合股聯營項目組成的市場化運營平台。“合作社吸納全村1280人為(wei) 股東(dong) ,60%的收入為(wei) 全體(ti) 社員分紅,公司注冊(ce) 資金為(wei) 500萬(wan) 元,其中包括16位村民共同出資的32萬(wan) 元。”汪雲(yun) 友介紹。
此外,村裏以土地折價(jia) 入股方式發展脆桃、脆李等水果400畝(mu) ,吳茱萸等中藥材1800畝(mu) ,林下套種黃精、西瓜等經濟作物,還在種植基地推行“返包製”,由村民進行管護,返包農(nong) 戶3年下來每畝(mu) 能獲得2000元管護費。
“總書(shu) 記說,既然黨(dang) 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中益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譚雪峰說,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根本和長效之策是充分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發展好特色產(chan) 業(ye) ,中益鄉(xiang) 2019年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740元。
“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
“總書(shu) 記離開村口後,很多人久久不願散去。”在“桃園居”農(nong) 家樂(le) ,劉益洪打開了話匣子,“總書(shu) 記叮囑我們(men)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
“桃園居”是2019年初開張的,一開始遇到不少經營問題。在汪雲(yun) 友和駐村工作隊幫助下,劉益洪獲得石柱縣5萬(wan) 元的政策性補貼,一年下來收入近8萬(wan) 元。“去年‘五一’、國慶前後遊客多,我專(zhuan) 門請了貧困戶來幫廚。”
“致富路要走得穩,光靠農(nong) 產(chan) 品還不夠,需要多條腿走路。”汪雲(yun) 友和駐村工作隊商量,華溪村旅遊資源豐(feng) 富,可以大力發展農(nong) 家樂(le) 。
汪雲(yun) 友選定具備條件的9戶村民,一一上門做工作。沒有餐飲經驗,協調重慶大型餐飲企業(ye) 對口幫扶;沒有經營知識,組織他們(men) 去山東(dong) 等地培訓……2019年底,9家農(nong) 家樂(le) 全部開張。
走進村民馬文財開的農(nong) 家樂(le) ,樓上有兩(liang) 間客房,樓下設一個(ge) 湯鍋餐廳,出門就是大片藕池。“這樣我就不用再到外麵打工了。”
“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來越好,再苦再累也值得!”汪雲(yun) 友說,“總書(shu) 記叮囑我們(men) ,黨(dang) 員幹部要到脫貧攻堅的一線、到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火熱實踐中曆練,經受考驗,磨練黨(dang) 性,增進群眾(zhong) 感情,增強做好工作的本領。我一定會(hui) 按總書(shu) 記的要求,衝(chong) 在前頭,站在一線,加油幹,奮力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