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草原腹地,一片濃綠中,一排排藏式風格民居整齊地排列著,在藍天白雲(yun) 映照下別具民族風情。這裏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見圖)。
村民拉毛加的牧家樂(le) 正在做升級改造,鋪石階、種草皮、立柵欄……說起今日的生活,拉毛加滿心歡喜:“過去放牧住帳篷的時候,哪想過會(hui) 住上這麽(me) 美麗(li) 的小院子!”
以前,尕秀村隻有60多戶人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後來建起了定居點。但一開始生活環境並不如人意。
“那時候,牛糞羊糞、垃圾隨處可見,私搭亂(luan) 建不少,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拉毛加回憶。拉毛加說的“那時候”,其實並不遙遠,就在幾年前。但隻用幾年時間,尕秀村就來了個(ge) 大變樣!
2015年,甘南提出了“全域無垃圾”的目標,尕秀村開始向垃圾“宣戰”。
“一開始,幹部到村裏撿垃圾,村民覺得我們(men) 閑得沒事幹。放羊放牛路過,還會(hui) 停下來看。”尕海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蘇努東(dong) 珠笑著說,“漸漸地,從(cong) 群眾(zhong) 看著幹部幹,到群眾(zhong) 和幹部一起幹,我就知道這場‘仗’我們(men) 要贏了。”
“以前這裏挨著國道,又是牧場,垃圾多,看著很不舒服,現在看看,這草原多美啊!”44歲的卓瑪加是曾經的貧困戶,2018年扶貧搬遷來到尕秀村,住進了政府給建的小院子,一家6口養(yang) 著40頭牛,靠賣酥油、酸奶和務工,一年收入約5萬(wan) 元,早已脫貧。“現在生活跟這草原一樣美。”卓瑪加望著遠處的草原說。
而今,尕秀村成了樣板村,“全域無垃圾”也成了甘南的一張“金名片”。2015年以來,甘南籌措資金2.9億(yi) 元用於(yu) 城鄉(xiang) 環衛設備購置、保潔經費及設施設備日常維護等,組織發動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參與(yu) 環境綜合整治870萬(wan) 人次,清理各類垃圾85萬(wan) 噸。
“改變的不僅(jin) 是環境,更是觀念,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在老百姓心裏紮了根。”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書(shu) 記俞成輝說,“生態美了,我們(men) 還要讓腰包鼓起來,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環境整治是‘尕秀1.0’,我們(men) 還有升級版的‘尕秀2.0’。”蘇努東(dong) 珠說。
2019年,尕秀村成為(wei) 國家4A級景區,遊客數量大幅增長,給接待能力帶來了挑戰。尕秀村引進了旅遊餐飲管理企業(ye) ,建起了中央廚房,對牧家樂(le) 民宿服務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不僅(jin) 保證了服務品質,也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如今,尕秀有美景有美食,全村393戶1910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wan) 元。
甘南不隻有尕秀,一項鄉(xiang) 村旅遊“一十百千萬(wan) ”工程,催生了旅遊專(zhuan) 業(ye) 村167個(ge) ,扶持發展農(nong) 家樂(le) 、牧家樂(le) 、藏家樂(le) 1449家,為(wei) 3.8萬(wan)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就地就近實現旅遊增收搭建了平台,農(nong) 牧民在享受秀美生態的同時,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美好生活。
“金名片”從(cong) 何而來
到甘南去,最令人驚歎的便是“全域無垃圾”。即便在路邊角落,也看不見一個(ge) 飲料瓶、一隻塑料袋……全州4.5萬(wan) 平方公裏,“全域無垃圾”成了一張“金名片”。
怎麽(me) 做到的?尕秀村的做法很典型,幹部帶頭幹,群眾(zhong) 跟著幹,幹群一起加油幹,這便是實幹精神的生動詮釋。
靠實幹實現了良性循環。生態美了,環境好了,群眾(zhong) 的腰包鼓了,也就更有動力去保護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甘南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