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shu) 記的話既溫暖人心,又鼓勁提氣。”回憶起一年多前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連線交流的情景,河北承德市灤平縣平坊滿族鄉(xiang) 於(yu) 營村第一書(shu) 記呂曉勳仍曆曆在目。
2019年1月25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誌來到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ti) 時代和媒體(ti) 融合發展舉(ju) 行第十二次集體(ti) 學習(xi) 。在報社新媒體(ti) 大廈10層移動報道指揮平台前,總書(shu) 記同呂曉勳視頻連線,了解村裏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勉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實實在在為(wei) 當地百姓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貧困鄉(xiang) 村帶來新變化”。
“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叫出我的名字”
“好幾天晚上睡不著,一直在琢磨跟總書(shu) 記匯報些什麽(me) ,想說的話在筆記本上寫(xie) 了又改,改了又寫(xie) 。”呂曉勳說。
1月25日早上7點不到,呂曉勳趕到於(yu) 營村的光伏產(chan) 業(ye) 園。
“清晨氣溫很低,嗬氣成冰,一進屋眼鏡就蒙上了一層霧氣。但想到能跟總書(shu) 記交流,能親(qin) 耳聆聽總書(shu) 記的話語,我心裏熱乎乎的,也感覺不到冷了。”呂曉勳說。
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但當天的每個(ge) 細節,呂曉勳都記得很清楚:“總書(shu) 記走進人民日報全媒體(ti) 新聞平台的那一刻,我就從(cong) 耳機裏聽到總書(shu) 記親(qin) 切又熟悉的聲音。”
視頻連線接通後,呂曉勳首先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響應總書(shu) 記的號召,到基層來增強‘四力’,我特別受教育。鄉(xiang) 親(qin) 們(men) 非常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基層幹部工作很投入、很給力!”
呂曉勳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於(yu) 營村的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和當地基層幹部的工作狀態。他特別提到了灤平縣裏的一位扶貧女幹部,她一心撲在工作上,為(wei) 了方便照顧還在哺乳期的孩子,和母親(qin) 在村裏租了房子住。呂曉勳還向總書(shu) 記展示了村道路硬化前後對比的兩(liang) 張照片。
“聽完我的匯報,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叫出我的名字,讓我頓時消除了緊張,感到就像和一位長輩在交談。”呂曉勳說,總書(shu) 記在連線中勉勵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發揚優(you) 良作風,撲下身子、沉下心來,紮根基層,把基層特別是脫貧攻堅一線作為(wei) 學習(xi) 曆練的平台和難得機會(hui) ,增加見識、增進感情、增長才幹。
“能同總書(shu) 記視頻連線,直接向總書(shu) 記匯報工作,真是做夢也沒想到!總書(shu) 記的話讓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與(yu) 責任,也進一步堅定了我紮根基層的決(jue) 心!”呂曉勳說。
畫了兩(liang) 張村裏扶貧“導引圖”
“總書(shu) 記那天同我視頻連線時,還向全國所有扶貧駐村第一書(shu) 記和廣大基層幹部、向億(yi) 萬(wan)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表示親(qin) 切問候和良好祝福。”呂曉勳說。
呂曉勳是個(ge) “85後”,此前在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工作。2018年8月,他主動申請到報社對口幫扶的河北承德灤平縣掛職鍛煉,擔任平坊滿族鄉(xiang) 於(yu) 營村第一書(shu) 記。
於(yu) 營村位於(yu) 燕山腳下, 2014年被確定為(wei) 貧困村,2017年人均年收入不到4200元。
基礎設施差、村班子不齊心、沒有自主經營的產(chan) 業(ye) ……一個(ge) 個(ge) 棘手的問題擺在呂曉勳麵前。
人地生疏,也沒有農(nong) 村工作經驗,呂曉勳從(cong) 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他買(mai) 了一輛電動車,走遍全村近130戶在村村民。
“這項工作雖然耗時費力,但很有意義(yi) 。不僅(jin) 拉近了我和村民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發展願望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在走訪的基礎上,呂曉勳畫了兩(liang) 張涵蓋4個(ge) 自然村的“導引圖”,標注出每個(ge) 農(nong) 戶的姓名、位置、所屬小組以及是否常住。兩(liang) 張圖被放大打印後,貼在了村部辦公室的牆上,方便村兩(liang) 委開展工作。
安路燈、築河壩、平整村路、外牆保溫、幫村民要回拖欠了幾年的工錢……兩(liang) 年來,呂曉勳和縣駐村工作隊一起努力,給村裏辦了不少實事。說起這些,村裏的建檔立卡戶孫國忠豎起大拇指:“過去我住的石頭房,常年煙熏火燎成了‘黑窯洞’。2019年我住上了改造後的新房,每天都能吃上白麵大米,過上了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小呂書(shu) 記,不簡單!”
“敲竹板,響連天,村容村貌換新顏。家家通上水泥路,河西架起橋兩(liang) 座。扶貧到我家,送來米和麵……”在於(yu) 營村村部,貼著一封貧困戶的感謝信。截至2019年底,於(yu) 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297人已全部脫貧。
朋友圈裏幫村裏賣秋葵
“我記得總書(shu) 記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時指出,發展產(chan) 業(ye) 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製宜,把培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總書(shu) 記的話引發了呂曉勳的思考:於(yu) 營村發展什麽(me) 樣的產(chan) 業(ye) 才能讓村民穩定脫貧?他回想起幾年前曾約天津的大學生村官楊代顯寫(xie) 過一篇為(wei) 當地引進黃秋葵的故事。
呂曉勳兩(liang) 次到天津,當麵向楊代顯請教秋葵種植的經驗,也親(qin) 眼看到了種植秋葵的經濟效益。2019年3月,呂曉勳在村兩(liang) 委會(hui) 上正式提出了試種秋葵的想法,還通過村務微信群宣傳(chuan) 秋葵的相關(guan) 知識,邀請山東(dong) 壽光以及本地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來村裏開設秋葵種植培訓班。
聽說村裏要種秋葵,建檔立卡戶魏國俠(xia) 立即報了名。幹了2個(ge) 多月,魏國俠(xia) 賺到2000多元。加上之前在村裏晶潤公司60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和碧桂園苗木扶貧基地的務工費,2019年她掙了近1萬(wan) 元。
2019年7月初,秋葵進入采摘期,每天出貨上百斤。呂曉勳和縣裏的3家超市聯係,以農(nong) 超對接方式銷售,並通過微信在線上銷售。“2000多個(ge) 微信好友,下單的真不少,不少人還幫我在朋友圈吆喝”。
村支書(shu) 陳永算了算賬,在人民日報社扶貧資金支持下,村兩(liang) 委帶頭做工作,聘請村民種植管理秋葵,幫助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增收6萬(wan) 多元,幫助村裏增收3萬(wan) 多元。“看到了真金白銀,大夥(huo) 兒(er) 有信心了。今年我們(men) 將擴種更多適合本村發展的經濟作物。”陳永說。
“那天,總書(shu) 記和我視頻連線時指出,脫貧攻堅是一項曆史性工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人民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我們(men) 黨(dang) 最講認真,言必行、行必果,說到做到。”呂曉勳說,“我將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珍惜在農(nong) 村一線掛職鍛煉的寶貴機會(hui) ,沉下心來,多做實事,說到做到。”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