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三個奮鬥脫貧的暖心故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萬(wan) 安縣高陂鎮田北村。唐兆金攝

  “笑一笑!”每次拍照前,攝影師都會(hui) 對鏡頭裏的人說這句話。甜甜的笑容掛在臉上,幸福感洋溢在鏡頭裏。

  在江西萬(wan) 安縣,這個(ge) 井岡(gang) 山腳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我看到很多令我難忘的笑容。那些苦盡甘來的微笑,發自心底的微笑,定格在我的鏡頭中,也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裏……

  郭斌說,2006年3月,是他人生重要的分水嶺。

  生於(yu)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郭斌,是萬(wan) 安縣高陂鎮高陂村的農(nong) 民。原本妻兒(er) 在側(ce) ,父母健康,自己能幹,家庭和睦,小日子過得不錯。

  然而,這一切在2006年3月發生了變化。

  那一天,在北京務工的郭斌,不慎從(cong) 腳手架高處摔下來,造成脊椎斷裂。輾轉各大醫院醫治,花了許多錢,雖保住性命,但從(cong) 此半身不遂。

  債(zhai) 台高築,家境驟寒。父母年事高,以後的生活,該怎麽(me) 辦?郭斌一家,一籌莫展。

  此後,郭斌的心情始終暗淡。他不願說話,不願見人,不願出門,甚至連門外的青山綠水,也不願意看一眼。春天來,屋簷下,燕子嘰嘰喳喳叫。以前他覺得喜氣,現在隻覺得喧鬧。

  因為(wei) 這次變故,郭斌一家成了高陂鎮的貧困戶。

  想脫貧,就要找到因地製宜的脫貧之路。而在萬(wan) 安,確實有一個(ge) “傳(chuan) 家寶”,曆史悠久,口碑甚好,好好發展,說不定就是帶動脫貧的好路子。這是啥?萬(wan) 安農(nong) 民畫。

  萬(wan) 安農(nong) 民畫,早在唐宋時期就開始興(xing) 起,延續一千多年。其畫色彩豔麗(li) ,構圖奇美。而萬(wan) 安縣田北村,風光秀麗(li) ,景色宜人,若借勢打造成一個(ge) 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村,實現繪畫和旅遊的充分結合,說不定就能闖出一條路來。

  說幹就幹。短短兩(liang) 年時間,田北村這個(ge) 深山裏的村子,通過精心設計,認真打造,容貌煥然一新,整個(ge) 村莊如畫一般。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畫畫家來到這裏,尋找藝術滋養(yang) 。江西乃至全國的遊客絡繹不絕地往來於(yu) 田北村。他們(men) 都想成為(wei) 看畫的人,更想成為(wei) 畫中的人。

  藝術村的建設,美了鄉(xiang) 村,也富了百姓。

  郭斌所在的高陂村,臨(lin) 近田北村。當地人知道他家的困難情況,也同情他的處境。於(yu) 是鎮政府把田北村景區門口的一家店麵盤下來,主動找到郭斌,邀請他做這家雜貨土產(chan) 店的老板。

  郭斌十分驚訝,也心生猶疑,是不是真的能做好這件事,心裏沒有底。但工作人員的鼓勵和幫助,讓他感動不已。郭斌心想,還是要勇敢地去試一試,萬(wan) 一成了呢。就這樣,郭斌坐著輪椅出了家門。

  一進田北村,郭斌驚歎不已。從(cong) 小熟悉的田北村,如今像畫一般: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舊房變成了展覽館、畫家工作室、民宿。村莊的牆上,到處是鳥飛魚躍、稻浪翻滾,到處是濃墨重彩、姹紫嫣紅。村民們(men) 臉上滿是幸福與(yu) 喜悅,就跟從(cong) 牆上的畫裏走下來一樣。

  郭斌被眼前的“畫麵”感染,內(nei) 心倍感振奮。雖然因脊椎斷裂手指不靈敏,可是雙手還能動,腦子還能轉。他來到田北村景區門口的店門,往空空的櫃台上擺上了土蜂蜜、豆腐乳、辣醬、養(yang) 生酒……

  每天清晨8點,郭斌雷打不動地從(cong) 家中搖著輪椅出發,懷著滿腔熱情經營著這家小店。隨著田北村的名氣越來越大,遊人越來越多,小店的生意也愈發紅火。這讓郭斌一天天充實起來。最關(guan) 鍵的,是他感到了一種新的希望。一年下來,他的小店獲利一萬(wan) 多元。那一刻,村民們(men) 看到了久違的一幕——舒朗的笑容,掛在了郭斌的臉上。

  好消息還不止這個(ge) :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他的妻子馮(feng) 鳳香也在景區當了一名保潔員,每月有固定收入一千八百元。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們(men) 家還發展了柑橘種植、雞鴨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

  經過幾年奮鬥,郭斌家脫貧了。一位攝影師給他拍了一張照片。郭斌的臉上,曾經的陰鬱一掃而光,笑起來就像田北村牆上畫裏的人一樣。

  張公斌、張治敏兄弟倆(lia) 的故事,在萬(wan) 安縣窯頭鎮廣為(wei) 流傳(chuan) 。兄弟二人是萬(wan) 安縣窯頭鎮橫塘村村民。哥哥張公斌,今年五十四;弟弟張治敏,比哥哥小十歲。

  多年前,張公斌因股骨頭壞死,雙腿癱瘓,失去勞動能力,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母親(qin) 年邁多病,父親(qin) 去世多年,如何安置自己的兄長,成了擺在張治敏麵前的難題。

  有人勸他說,稍稍接濟一下哥哥的生活,盡了做弟弟的義(yi) 務就行。畢竟你的日子也不寬裕,照顧哥哥,日子會(hui) 更難。

  可張治敏心裏清楚,大哥有難,弟弟不能不管。他告訴哥哥,自己有一碗吃的,就會(hui) 給哥哥半碗。自己能穿暖和,就不會(hui) 讓哥哥凍著。

  張治敏挑起了扶養(yang) 哥哥的重擔。他到處打工掙錢,維持家庭開銷。然而打工收入有限。雖然張治敏付出很多努力,但家裏狀況依然不好。

  他們(men) 成了橫塘村有名的貧困戶。

  輾轉到了2014年。萬(wan) 安縣大規模地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舉(ju) 措,推出按種養(yang) 殖規模給予相應資金獎勵、技術扶持等一攬子政策。張治敏感到時機來了,毅然回到家鄉(xiang) ,與(yu) 哥哥一起,在自家門前創業(ye) 。哥哥腿有殘疾,但兄弟倆(lia) 有兩(liang) 雙比誰都不差的手。如今政策好,為(wei) 什麽(me) 不抓住時機,拚上一回?

  經過一番商議,兄弟倆(lia) 決(jue) 定一起發展臍橙產(chan) 業(ye) ——氣候條件、土壤環境適宜,市場銷路不錯,也是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

  在村民的幫助下,兄弟倆(lia) 開墾了三畝(mu) 荒山種臍橙。弟弟挖樹窩,哥哥給他送茶水;弟弟往樹窩裏填肥填土,哥哥就拄著拐扶住樹苗。回家路上,弟弟背起哥哥,一路說著對未來的憧憬……

  種臍橙需要資金,錢是大問題。專(zhuan) 門負責對接他們(men) 的幫扶幹部,得知他們(men) 的困難,立刻為(wei) 他們(men) 爭(zheng) 取到由縣財政貼息的五萬(wan) 元小額信貸。

  種臍橙也需要技術。幫扶幹部專(zhuan) 門聯係縣、鄉(xiang) 農(nong) 技專(zhuan) 家上門指導。村裏還有科技帶頭人,碰到什麽(me) 問題隨時可以去請教。

  從(cong) 三畝(mu) 臍橙到後來的二十畝(mu) ,再到養(yang) 殖肉牛和雞鴨……兄弟倆(lia) 迸發出了巨大的創業(ye) 熱情。他們(men) 每年的收入接近十萬(wan) 元。他們(men) 用掙下的錢,蓋起了一棟嶄新的房子。

  我將鏡頭對準張公斌、張治敏的時候,兄弟倆(lia) 正在分別給臍橙樹剪枝,神情十分專(zhuan) 注。果園不遠處,是他們(men) 的新家。那棟三層樓的新房,就是他們(men) 勤勞致富的有力證明。

  “笑一笑!”我說。

  兄弟倆(lia) 轉過頭,麵對鏡頭笑得十分燦爛。身後一個(ge) 個(ge) 黃澄澄的臍橙,映襯著他們(men) 的笑容。那笑容幸福而溫暖。

  張繼福的家原來在深山裏的澗田鄉(xiang) 麻源村,後來搬到五豐(feng) 鎮東(dong) 源村。

  山區貧困,耕地資源少,全家勉強能吃飽。母親(qin) 殘疾,父親(qin) 體(ti) 弱,孩子尚小,家有外債(zhai) ,一家人過得很辛苦。

  可張繼福生性樂(le) 觀,整天笑嗬嗬。他相信,隻要自己足夠勤勞,生活總有改觀的一天。

  農(nong) 忙時,起早摸黑侍弄莊稼;農(nong) 閑時,出門闖蕩找活幹。張繼福起初沒有手藝,隻能在工地上做些苦力活,但他舍得花力氣,很多工地都搶著要他。後來,他學了泥瓦匠技術,多了一門手藝,但日子依舊不寬裕。

  2013年,張繼福一家被列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開始了雞鴨牛的養(yang) 殖。一步步積少成多,加上省吃儉(jian) 用,2016年,張繼福全家實現了脫貧。

  可張繼福並不滿足。他覺得,隻是脫貧還遠遠不夠,還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和妻子傅小蘭(lan) 商量,決(jue) 定兵分兩(liang) 路,一起拚搏。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他不僅(jin) 養(yang) 了牛、鴨,還利用產(chan) 業(ye) 貸款資金開發了村裏的十畝(mu) 水塘用於(yu) 養(yang) 魚。

  傅小蘭(lan) 去縣電子商務創業(ye) 孵化園學習(xi) 電商技術,回家創辦了電商扶貧工作站,開始在網上銷售當地的臍橙、土雞蛋、自製辣椒醬等特產(chan) 。

  全新的領域給他們(men) 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怎樣才能增強動物的抵抗力和營養(yang) ?不同的魚,需要喂什麽(me) 樣的餌料?這些都需要張繼福不斷學習(xi) 。怎樣才能讓更多人知道自己賣的東(dong) 西好?怎樣留住老客戶,開發新客戶?對客戶的投訴,怎麽(me) 處理?對傅小蘭(lan) ,這些也是很大的考驗。

  問題,收獲,憧憬……每到晚上,忙碌一天的夫妻倆(lia) 一起討論著各種新鮮事兒(er) ,常常興(xing) 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2019年底,張繼福對全家一年的收入進行了盤點:做泥瓦匠收入三萬(wan) 元,雞鴨牛養(yang) 殖進賬兩(liang) 萬(wan) 元,電商及去村辦扶貧車間做事收入兩(liang) 萬(wan) 元,一家淨收入七萬(wan) 多元。

  養(yang) 魚開始於(yu) 2018年,2019年底,養(yang) 魚還沒有進入收獲期。可以想象,到了今年年底,加上養(yang) 魚的利潤,收入或許更可觀。

  我將相機鏡頭對準張繼福,發現張繼福完全不需要提示“笑一笑”,因為(wei) 他始終是笑眯眯的。他的眼裏,閃著自信的、從(cong) 容的光。

  這樣的笑容,如今在萬(wan) 安隨處可見。生活的美好,已甜蜜地寫(xie) 在他們(men) 的臉上……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03日 07:15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