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海拔3100米的青海省尖紮縣尖紮灘鄉(xiang) 來玉村村民迎來了青海黃化供電公司選派的扶貧駐村“第一書(shu) 記”——李玉棟。初次見他的人,會(hui) 被他靠後的發際線吸引,再深入交談,則明顯能感受到他清晰的扶貧思路,看到他為(wei) 村民規劃的未來藍圖。
吃水難問題必須解決(jue)
2017年6月21日,李玉棟的駐村日記清楚地記著:“村裏環境貧瘠,地質災害頻發,唯一的養(yang) 殖業(ye) 也趨於(yu) 飽和,每天看著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裏很不是滋味,我暗下決(jue) 心定要帶領全村脫貧致富,讓村民吃上幹淨的自來水。”
來玉村村民長期嚴(yan) 重缺水,唯一的取水途徑是從(cong) 半山腰不定期利用電機抽水蓄水,不但成本高,而且因村裏海拔較高,一到冬季就基本無法取水了。
2017年年底,在聯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李玉棟從(cong) 縣水利部門爭(zheng) 取到47萬(wan) 元專(zhuan) 項資金,把原容量20立方米的取水點增容至100立方米,並更換通網水窖的近千米老舊水管,不僅(jin) 有效解決(jue) 了村民吃水問題,而且為(wei) 今後擴充水源點蓄水量、發展後續產(chan) 業(ye) 打下了堅實基礎。
“你來了之後就幫大家解決(jue) 了吃水問題,你是真心帶領大夥(huo) 脫貧。”村民多傑感慨地對李玉棟說道。
搬出窮窩,才能拔出窮根
2018年5月3日,李玉棟在駐村日記寫(xie) 道:“今天,我們(men) 村啟動了‘統規自建’模式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現場村民們(men) 攪拌著水泥,工人們(men) 利索地砌著牆,一片熱火朝天建家園的景象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單靠村裏貧瘠的地理環境,根本實現不了全村人的致富夢,隻有走出大山,搬到更適合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地方才能有效破解“一方水土養(yang) 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搬遷困難重重,但不搬遷村裏就沒有出路。起初大多數村民不願搬遷,甚至有村民因拿不出自籌款而主動提出放棄搬遷。為(wei) 做通村民工作,打消擔憂及焦慮,減輕負擔,他帶領工作隊員每家每戶做工作,耐心細致地解答疑慮。同時,積極爭(zheng) 取到天津援建單位華能集團提供的近90萬(wan) 元幫扶資金,使非貧困戶需要每戶自籌4.5萬(wan) 元建房款降至2.5萬(wan) 元。
2017年12月,在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下23戶村民首批搬遷至黃河岸邊海拔1900米的尖紮縣昂拉鄉(xiang) 德吉村。作為(wei) 首批搬遷的貧困戶,才項多傑在政府幫助下開起了“藏家樂(le) ”,吸引了遊客來黃河岸邊體(ti) 驗藏族風情。多傑感歎自己不僅(jin) 脫貧了還做了“藏家樂(le) ”老板,有了穩定收入的他也越來越有信心。
2019年1月,52戶村民在首批搬遷群眾(zhong) 的示範帶動下整體(ti) 搬遷至德吉村旁海拔1900米的達拉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體(ti) 村民陸續入住新家。
有了致富產(chan) 業(ye) ,就有了奔頭
想致富,就要靠產(chan) 業(ye) 。經過多次考察發現,雖然村裏資源貧瘠、不宜居住,但當地3100米的海拔加上土壤等自然環境非常適合藜麥的生長。2018年,李玉棟就帶領部分村民嚐試搞起了近4畝(mu) 的“試驗田”,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當年畝(mu) 產(chan) 達到350斤,純收入達每畝(mu) 2000元。
藜麥種植試驗僅(jin) 僅(jin) 是李玉棟帶領村民發展產(chan) 業(ye) 脫貧舉(ju) 措中的一項。
村裏的產(chan) 業(ye) 扶貧資金投到全縣規模化建設的光伏產(chan) 業(ye) 之中,每年有20多萬(wan) 的分紅,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納入尖紮灘鄉(xiang) 整體(ti) 產(chan) 業(ye) 規劃,由鄉(xiang) 黨(dang) 委牽頭統一整體(ti) 推進。同時,依托來玉村搬遷點緊靠黃河、氣候適宜的特點,發展櫻桃種植栽培項目,並借鑒同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德吉村“黨(dang) 建引領+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旅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成功經驗,大力打造旅遊觀光產(chan) 業(ye) ,村級產(chan) 業(ye) 基本成型。
2020年3月20日,李玉棟的扶貧日記中寫(xie) 道:“今天我去看望卓瑪加老人,走進新村,幹淨整潔的水泥路映入眼簾,一排排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一幅幅和諧秀美的錦繡圖畫展現在黃河岸邊。我不禁想起4年前第一次到位於(yu) 海拔3100多米的來玉村時的情景,那時的村子離縣城63公裏,路坑坑窪窪、彎多路陡,驅車行駛在路上塵土飛揚。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很有年頭的老土房,全村貧困戶就占到一半,嚴(yan) 重缺水、公共設施欠缺,村民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正如李玉棟日記中寫(xie) 的一樣,曾經的來玉村山高路遠、嚴(yan) 重缺水、群眾(zhong) 致富渠道狹窄,現如今過了3個(ge) 年頭,來玉村換了地方,有了致富產(chan) 業(ye) ,到了傍晚一排排整齊的藏式庭院炊煙嫋嫋,村民個(ge) 個(ge) 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來玉村老百姓奔小康前景一片光明。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