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抓住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大機遇,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夯實農(nong) 業(ye) 基礎地位,深化農(nong) 村改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吉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進一步指明方向、增添活力,在廣大幹部群眾(zhong) 中引起強烈反響。
大暑時節,驕陽似火。在吉林省梨樹縣的片片沃野上,玉米已吐絲(si) ,正是形成產(chan) 量的關(guan) 鍵期。回想起幾天前親(qin) 耳聆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話時的情景,鳳凰山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韓鳳香的心情依然激動。
“總書(shu) 記說要積極扶持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還鼓勵我們(men) 再接再厲,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說到農(nong) 民心坎上啦!”韓鳳香正忙著和社員們(men) 施肥打藥。這個(ge) 合作社集中了郭家店鎮青堆子村70%的土地,社員每公頃土地每年保底收入1萬(wan) 元,年底還有分紅。
“我們(men) 種地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每公頃土地比過去減了300斤化肥,而產(chan) 量沒減少、品質還更好。”她說,“合作經營能實現土地規模化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集約化,我們(men) 正朝著這個(ge) 方向努力。”
梨樹縣向北千裏之外,在黑龍江省海倫(lun) 市海北鎮的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區,3000畝(mu) 大豆一眼望不到頭,長勢喜人。這片土地由海北鎮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托管經營。
“總書(shu) 記指出,合作社有利於(yu) 提高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提高農(nong) 民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經營效益。這‘三個(ge) 提高’正是我們(men) 的實踐成果。”海北鎮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杜振濤說,“適度規模經營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實現了節本增效。如今,我們(men) 每公頃大豆增產(chan) 400斤左右,減少投入成本200多元。”
海倫(lun) 市自新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付正武,對腳下這片黑土地的變化感受很深。“通過輪作、深翻整地、秸稈粉碎還田等措施,耕地不板結了,又‘有勁’了。”他說,“總書(shu) 記把黑土地比作‘耕地中的大熊貓’,要求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這對我們(men) 是極大鼓舞和鞭策。”
增產(chan) 增收的一個(ge) “密碼”就是科學種田。早在十多年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zhuan) 家就在東(dong) 北地區開展了黑土地保護與(yu) 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幾天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土地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在梨樹縣的田間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介紹了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情況。
“總書(shu) 記強調,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讓農(nong) 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這是科研人員的時代課題,激勵著廣大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做出新貢獻。”李保國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圍繞適宜不同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進行攻關(guan) ,讓黑土地得到更好的保護。”
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加持”下,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成為(wei) 東(dong) 北黑土地上人們(men) 的共同使命。在遼寧省昌圖縣,盛泰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正在組織人力用無人機給玉米地打藥。他對秋糧豐(feng) 收很有信心,原因在於(yu) 他所在的合作社流轉的5000多畝(mu) 地大部分都采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春天種地前不用拾掇秸稈,覆蓋地表不用清理和翻地,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就行。
“用保護性耕作的方式就是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這種方式既可以解決(jue) 秸稈處理的老大難問題,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盛鐵雍說,“從(cong) 我們(men) 合作社的實踐來看,采用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玉米長勢明顯好於(yu) 沒有采用的。”
保護黑土地已經從(cong) 種植業(ye) 擴展到養(yang) 殖業(ye) ,成為(wei) 東(dong) 北農(nong) 民“種養(yang) 結合”的新致富經。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種糧大戶趙玉國,就“跨界”搞起了養(yang) 殖業(ye) ,在種地的同時還養(yang) 了100頭牛、100隻羊。
“過去種玉米產(chan) 生的大量秸稈不容易處理,最近這些年我們(men) 通過搞養(yang) 殖,既消耗了秸稈,牲畜的糞便經過發酵做成肥料還能給土地增加有機質,一舉(ju) 多得。去年的化肥使用量比以前減少了一半。現在土地蓬鬆肥沃,掀開秸稈挖幾下就能挖出蚯蚓。”趙玉國說,“總書(shu) 記要求加快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我們(men) 接下來就是要不斷探索新的成功經驗,把地種好、把牲畜養(yang) 好,為(wei) 社會(hui) 提供更多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
在“中國葵花之鄉(xiang) ”內(nei) 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葵花即將全麵盛開。三瑞農(nong) 科公司董事長、中國葵花產(chan) 業(ye) 聯盟執行會(hui) 長張永平正頂著大太陽在田裏向農(nong) 民了解新品種的種植情況。他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這一重要指示感觸最深:“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核心是農(nong) 業(ye) 種子現代化。”
張永平組建的研發團隊先後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多個(ge) 新品種,比進口種子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平均每畝(mu) 可增收500元至800元。“我們(men) 將通過科技攻關(guan) ,在抗菌核病等新品種研發方麵取得新突破。”張永平說。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