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看小康⑾:我家致富靠學習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地上擺著臉盆,床上鋪著塑料布,一遇下雨天,15平方米的小屋子裏,一家人都無處下腳。望著屋頂滴答落下的水珠,唐永美的心裏也滴答滴答地像是流著淚。

  唐永美在家中排行老三,村裏人都叫她“唐三妹”,2004年嫁到了重慶榮昌區遠覺鎮蔡家坪村。剛結婚那會(hui) 兒(er) ,三妹跟丈夫劉國建還有公婆便擠在這間漏雨屋裏,哪想到這一住就是11年。

  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了!

  波 瀾

  “那會(hui) 兒(er) 住房條件雖然不好,可種玉米、養(yang) 雞鴨,溫飽倒還過得去。”誰知生活平地起波瀾:原本指望攢點錢蓋新房,可2013年公婆生病住了院,家裏等米下鍋,醫院等錢看病,孩子等錢上學。這錢出得快、入得慢,三妹兩(liang) 口子發了愁。

  那段日子過得不容易,眼瞅著房前屋後的鄰裏鄉(xiang) 親(qin) 外出打工賺了錢,夫妻倆(lia) 琢磨著:“要不咱也試試看?”可丈夫劉國建沒讀過幾年書(shu) ,外出打工沒優(you) 勢;三妹是高中肄業(ye) ,文化程度還算高一些。於(yu) 是,兩(liang) 口子分了工:三妹外出打工,丈夫在家務農(nong) 兼照顧老小。

  外出闖蕩不是一帆風順,三妹身材瘦小,力氣活兒(er) 沒法幹,想找份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卻因為(wei) 學曆不高,碰了一鼻子灰。好不容易找了個(ge) 廠子,在車間生產(chan) 清潔用品,但發了工資一算,剛剛夠公婆每個(ge) 月的醫藥費。

  留在家裏的劉國建,也遇到了坎兒(er) 。家裏養(yang) 的5頭牛,耷拉著腦袋,無精打采。劉國建沒經驗,以為(wei) 是牛餓了,隻會(hui) 往牛槽裏多放飼料。誰知短短幾天,5頭牛都倒下了。第一次養(yang) 牛,劉國建就賠了個(ge) 底兒(er) 朝天。

  這一年,唐永美家被識別為(wei) 貧困戶。夫妻倆(lia) 通電話,隔著聽筒都能聽到對方的哭腔:“這麽(me) 努力,不僅(jin) 沒致富,咋越來越窮了?”“這都是吃了沒文化的虧(kui) ,咱倆(lia) 都得從(cong) 頭學。”

  出 路

  “沙沙沙”,院壩裏傳(chuan) 來劉國建割草的聲音。“叔,你看草割成這樣得行噻?”劉國建吸取第一次養(yang) 牛的教訓,騎著摩托跑到隔壁鎮,拉來了養(yang) 牛師傅。

  “牛不能吃濕草”“要把草剁碎了再喂”“趁著現在‘空窗期’,可以買(mai) 頭水牛再轉手”……盡管會(hui) 寫(xie) 的字不多,劉國建還是記了整整一本筆記。

  夏天悶熱難挨,冬天濕冷刺骨,劉國建閑了就往牛圈裏鑽,把剁得細碎的草和著玉米粉,慢慢倒入牛槽裏;遇到生小牛犢時,他就在牛圈裏一直待著,往往一待就是一夜。跟著師傅學習(xi) 的頭一年,靠著養(yang) 牛,劉國建就掙了5萬(wan) 塊。

  三妹也沒閑著,在外打工的經曆,讓三妹知道,選準學習(xi) 內(nei) 容,才能跟上社會(hui) 進步的節奏。可到底該學點兒(er) 啥?

  “學計算機,咋樣?”三妹興(xing) 致勃勃地把這個(ge) 想法和周圍人溝通。本來期待著能有些鼓勵,可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家裏已經那麽(me) 窮了,哪還有閑錢閑心學這新鮮玩意兒(er) ,在農(nong) 村計算機能派上啥用場?更何況,三妹家連電腦也沒有。但丈夫劉國建相信三妹,更相信她的眼光。他不管旁人的想法,全力支持。

  說學就學!三妹利用工作間隙,報了計算機培訓班。一遍遍地翻看工具書(shu) 、一次次地請教,花了3個(ge) 月,三妹考取了計算機等級證書(shu) 。然而,還沒等喜悅的熱乎勁兒(er) 過去,三妹又拿起了書(shu) 本,這一次,她的目標是獲得本科文憑。

  夫妻倆(lia) 幫著學、賽著學。農(nong) 閑時,丈夫教三妹放牛養(yang) 魚;台燈下,三妹教丈夫讀書(shu) 認字,家裏比學趕幫的氛圍越來越濃。

  慢慢地,好事一個(ge) 接著一個(ge) 來了!在政策幫扶下,三妹家孩子上學的問題不用愁了;家裏的土地也流轉到村集體(ti) ,獲得了穩定的收益;掌握了計算機的有關(guan) 技術,三妹在鎮上順利找到了一份企業(ye) 車間統計員的工作,薪水也高了不少。後來,三妹又成為(wei) 另一家企業(ye) 的車間主任,工作之一就是用計算機對車間生產(chan) 情況做報表。2015年,三妹一家穩定脫貧。

  比 學

  “你瞧,這是我家的會(hui) 客廳。”新房子有兩(liang) 層,剛進門,便聞到一樓廚房裏傳(chuan) 來的飯菜香。跟著三妹來到二樓,右手邊3個(ge) 臥室,客廳窗明幾淨,陽光透過樹梢,靜靜地灑在地板上。沙發上,一本《經濟法學》倒扣著。眼前,是正在書(shu) 桌前寫(xie) 作業(ye) 的女兒(er) ,三妹笑得眉眼彎彎:“現在住得寬敞多了,樓上樓下加起來有200多平方米呢!”

  自己家致了富,可看到有些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還很困難,三妹心裏不落忍,和家裏人商量後,放棄了鎮上企業(ye) 的工作,回村當起了負責扶貧工作的綜治專(zhuan) 幹。每次去走訪村裏的貧困戶,三妹總拿自家做例子:“咱們(men) 都能靠自己,過上好日子。”

  這段時間,三妹往李香友家跑得勤。李香友是三妹的一對一幫扶對象,最近正為(wei) 一件事愁眉苦臉。“家裏4頭牛,想賣,又不曉得市場行情,價(jia) 格、渠道啥都不知道,有啥法子嗎?”老李問。

  三妹一聽便樂(le) 了,拿起手機給丈夫打了過去。手機遞給李香友,劉國建和李香友在電話裏交流了很長時間。末了,李香友還被劉國建拉入了養(yang) 牛經驗交流微信群。“這下養(yang) 牛賣牛可就不用愁了。”如今,不管是養(yang) 牛還是銷售,劉國建都是一把好手。

  身份變了,三妹現在要學的政策文件更多了。

  這家需要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的政策,那家需要就業(ye) 扶貧的補助,鄰居婆婆的醫療補助還得盯緊……這一家一戶的情況,是三妹騎著電動車跑來的;各家需要的政策幫扶,是三妹每天夜裏在堂屋的燈下學來的。

  看著三妹忙著學習(xi) ,國建的勁頭也更足了。“得多看書(shu) ,媳婦現在天天努著勁兒(er) 學,我可不能落在後頭。”劉國建一邊說,一邊搬出板凳,站在上麵,把女兒(er) 的獎狀釘在了牆上,“我們(men) 一家人都比著學,誰都不掉隊。”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27日 09:3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