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內(nei) 蒙古包頭市固陽縣西鬥鋪鎮劉偉(wei) 壕村5000畝(mu) 麥田裏,麥浪滾滾。
“旱地紅皮小麥是咱固陽傳(chuan) 統的農(nong) 作物,去年賣給合作社掙了5000多元,今年我又種了100多畝(mu) ,八九月份就能收割了!”村民郝成看著莊稼的長勢,在心底默默期盼今年雨水充足,憧憬有個(ge) 好收成。
59歲的郝成原來是村裏的貧困戶,妻子去世,兩(liang) 個(ge) 孩子在外打工,除去政府補助,家裏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養(yang) 殖肉羊和種地。憑借自身力量,完成耕地、播種、收糧已實屬不易,每年給糧食找銷路更是困擾他的難題。
“村裏建起麵粉加工廠,還有了合作社,在家門口就把收上來的糧食賣出去了,還賣了個(ge) 好價(jia) 錢,增加了收入,這一切都要感謝劉書(shu) 記。”郝成高興(xing) 地說。
郝成口中的駐村書(shu) 記叫劉釗,是2019年3月包頭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派駐到固陽縣西鬥鋪鎮劉偉(wei) 壕村的第一書(shu) 記、工作隊隊長。當時,劉偉(wei) 壕村1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仍有13戶未脫貧。
“扶貧,先要用點‘笨方法’了解情況,才能更好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劉釗說。
劉偉(wei) 壕村海拔高、氣溫低、降雨量少且日照充分,劉釗充分了解了這裏的區域環境特點,紅皮小麥具有獨特的品質並在周邊區域形成了良好口碑,於(yu) 是他在這上麵做起了文章。
樹立特色品牌,推廣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劉釗理清了思路,找準了出路,說幹就幹:以黨(dang) 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為(wei) 核心,依托劉偉(wei) 壕村石磨麵粉加工廠,帶領村黨(dang) 支部幹部創辦了“固陽縣後山緣”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注冊(ce) 了“後山緣”商標,建立了“基層黨(dang) 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的減貧帶貧機製。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最重要的就是銷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大力提倡消費扶貧,這是一種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脫貧攻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途徑。”劉釗說。
那段時間,劉釗滿腦子都是“賣石磨麵粉”,三句話不離紅皮小麥,張口就是“無添加綠色食品”。
“我們(men) 的石磨麵粉,安全綠色,沒有添加劑,因為(wei) 在低速度、低溫度的狀態下研磨而成,營養(yang) 物質完全保留下來,口感好,有嚼頭。”劉釗傾(qing) 情“帶貨”向親(qin) 朋好友推薦石磨麵粉,同時也將這個(ge) 想法和自己單位進行了深入溝通,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動員學校全體(ti) 教職員工愛心認購麵粉,並形成長效機製。
就這樣,在劉釗的積極推動下,一袋袋的石磨麵粉,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活力,給村民們(men) 帶來了穩定的收入,有效解決(jue) 了打下糧食賣不出去的難題。
2019年“固陽縣後山緣”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共收購農(nong) 戶小麥原料4萬(wan) 餘(yu) 斤,加工並銷售石磨麵粉2萬(wan) 餘(yu) 斤,毛收入10萬(wan) 元,帶動貧困戶10戶,戶均增收4000元,並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增收1萬(wan) 元。“今年,麵粉加工廠的收入在確保原有收入不變前提下還要增收,並計劃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提高收益。”劉釗信心滿滿地說。
“針對每一個(ge) 貧困戶,我們(men) 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產(chan) 業(ye) 扶貧、精神扶貧、消費扶貧。”扶貧工作期間,劉釗帶領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幫助48戶貧困戶發展了牛羊為(wei) 主的長效產(chan) 業(ye) ,落實了46萬(wan) 餘(yu) 元的到戶產(chan) 業(ye) 補貼,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內(nei) 生動力;為(wei) 劉偉(wei) 壕村2名、新民村1名在包頭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就讀學生減免學費和爭(zheng) 取生活補助費共計1.8萬(wan) 元,有效減輕了家庭負擔;積極協助村委創下了11.5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
2019年,劉偉(wei) 壕村實現整體(ti) 脫貧。
劉釗表示,脫貧不是終點,下一步他將繼續帶著村民拓寬農(nong) 產(chan) 品銷路,做優(you) 做實各項扶貧產(chan) 業(ye) ,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