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任敏走訪下汝村搬遷戶。
一側(ce) 是終年不消融的雪山,一側(ce) 是廣闊無垠的草原。走在這裏,耳鳴、頭痛、失眠、視力模糊……
4000,一個(ge) 標注著四川理塘縣海拔的冰冷藍色數字,孤獨地矗立在路旁。一個(ge) 姑娘,在這裏扶貧已有1000多個(ge) 日夜。
略顯書(shu) 生氣的外表,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龐,簡單的一身衣服,配上雙肩包,甘孜州司法局派駐下汝村的第一書(shu) 記任敏的形象和平常人們(men) 對幹部的印象大相徑庭。
初到下汝村,任敏遇到的第一個(ge) 攔路虎就是語言不通。前來村辦公室谘詢政策、電話裏申請資助的藏族村民大多不會(hui) 說漢語,不會(hui) 藏語的她,常常是想幫忙卻搭不上話。
在值班巡邏、外出考察學習(xi) 的休息間隙,任敏會(hui) 拿出藏文基礎教材和筆記本向村主任學習(xi) 簡單的藏語。她還請鄉(xiang) 上會(hui) 漢藏雙語的幹部幫忙把“家裏麵有人在嗎?”“把戶口簿拿過來看一看。”等入戶走訪常用藏語用漢語進行讀音標注,用微信錄音保存。知道讀音了,任敏就開始練發音。“布姆(女子),阿噶特(辛苦了)!”成了她的口頭禪,也拉近了與(yu) 村民的距離。
“離了啥,也離不開這個(ge) 雙肩包。”任敏過了語言關(guan) ,就背起雙肩包開始入戶走訪,“裏麵裝著工作筆記、村裏的文件材料、貧困戶的信息資料、雙語便民聯係卡、藏文教材和藏文學習(xi) 筆記本……每一樣都是我的好幫手!”
背著這隻包,任敏3年累計入戶走訪1200餘(yu) 人次,解答法律、教育、脫貧攻堅政策521人次,“臉盲、路癡”的她現在能輕車熟路地找到每戶村民的家,能準確說出學生就讀的學校和班級,能講出每位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
“不知道村民有啥困難,怎麽(me) 去解決(jue) 困難?”任敏向村主任細曲珍說起為(wei) 何整天背包到處走。細曲珍卻打趣道:“布姆,你比我這個(ge) 土生土長的老頭子還像下汝村的。”
任敏腦子裏成天琢磨著怎樣幫村民解難:村子自然稟賦不好,村民不光吃菜難,而且買(mai) 菜貴,一年光買(mai) 菜都要花個(ge) 兩(liang) 三千塊錢,怎麽(me) 辦?
第一書(shu) 記示範小棚、貧困黨(dang) 員蔬菜小棚……任敏跑上跑下,向上級黨(dang) 委政府協調資金,為(wei) 每戶村民建起一個(ge) 小型蔬菜棚,還帶頭示範蔬菜種植。不會(hui) 種,任敏就聯係專(zhuan) 家視頻教學、田間授技;銷路不好,任敏就到餐館、飯店推銷。
“如今我們(men) 不僅(jin) 不用花錢買(mai) 菜吃,自己吃不完的菜還可以賣出去變成錢,這多虧(kui) 了任書(shu) 記啊。”平時靦腆的村民澤丁說起任敏對村子的幫助連連稱讚。
在支出上做了減法,任敏又在收入上做加法。
為(wei) 了增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管理好集體(ti) 牧場,任敏想方設法在州司法局爭(zheng) 取到了20萬(wan) 元,交通銀行也投了70萬(wan) 元產(chan) 業(ye) 幫扶基金,農(nong) 業(ye) 部門也伸出援手投了20萬(wan) 元資金,修建牲畜暖棚,確保集體(ti) 牧場的牛順利過冬。
集體(ti) 牧場開始分散養(yang) 殖後,任敏便隔三岔五乘坐村幹部的摩托車奔走在放牧的牛場上。遇到刮風下雨,她就隻能留宿在村民臨(lin) 時搭建的又冷又濕的帳篷裏。細心的她會(hui) 定期對犛牛進行清點,還為(wei) 每頭牛起了名字,為(wei) 它們(men) 建立了健康檔案。她說:“這些牛是村民脫貧奔康的命根子,一定要守好。”通過提高出欄率,2017年以來年,下汝村的犛牛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已經累計為(wei) 村民增收11萬(wan) 元。
去年,任敏收到村民甲它遞交的一封入黨(dang) 申請書(shu) 。一位年近花甲的藏族老人為(wei) 啥突然要入黨(dang) ?原來,作為(wei) 貧困戶的甲它,看到任敏和村裏的黨(dang) 員為(wei) 村裏發展忙前忙後,深受感動,也想成為(wei) 他們(men) 那樣的人。一說起村裏的變化,甲它滔滔不絕起來:“在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下,這些年村裏興(xing) 建了村集體(ti) 牧場,村民也修建起小型蔬菜棚,就連‘野草草’都變成了‘紅票票’。”
甲它所說的“野草草”,就是蒲公英。
小小蒲公英,如何變身致富草?去年初,任敏在村裏轉悠時,發現田邊地頭有許多蒲公英幹草,端著水杯的她暗自思忖:蒲公英遍地都是,泡水喝又有一定保健功效,難道不能從(cong) 這方麵著手?
光自己村宣傳(chuan) ,任敏嫌不夠,就匯報給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濯桑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多次召開村民大會(hui) ,全麵介紹蒲公英發展前景。駐村工作隊走村入戶,挨家挨戶宣傳(chuan) 蒲公英產(chan) 業(ye) 優(you) 點。依托農(nong) 民夜校,邀請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專(zhuan) 門向村民講授采挖技術,駐村工作隊員示範帶頭采挖、清洗、晾曬、包裝。
設計產(chan) 品標簽及包裝,征求多方意見,形成美觀大方、富有特色的包裝……任敏忙得不亦樂(le) 乎。去年6月初,她通過了解市場行情,給產(chan) 品定價(jia) ,濯桑鄉(xiang) 發動鄉(xiang) 村幹部、村民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朋友圈大力宣傳(chuan) ,並在漢戈景區、觀景台、酒店進行展銷。
蒲公英茶推出後,作家桑格格通過微博得知任敏在高原的扶貧事跡後深受感動,主動聯係任敏免費為(wei) 下汝村的農(nong) 產(chan) 品代言,拓寬產(chan) 品銷售渠道。
村民們(men) 紛紛加入到蒲公英采挖隊伍中來。大家分工明確,有的負責采摘、有的負責包裝。短短10天,濯桑鄉(xiang) 就銷售蒲公英茶等產(chan) 品280份,幫助群眾(zhong) 增收10000餘(yu) 元。剛包裝完蒲公英的下汝村貧困戶拉姆說:“第一書(shu) 記挖空心思為(wei) 我們(men) 找致富路,沒想到身邊見慣了的‘野草’居然變成了致富草。”截至目前,下汝村蒲公英已銷售1200袋,累計為(wei) 村民增收43200元,每戶貧困家庭實現增收1000多元。
“借甘孜州、理塘縣、濯桑鄉(xiang) 等地區旅遊開發之機,我們(men) 要將蒲公英項目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旅遊項目結合起來,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探索蒲公英鮮菜采摘、鮮菜品嚐、蒲公英茶炒製、蒲公英茶品嚐等內(nei) 容,增加濯桑鄉(xiang) 旅遊觀光旅遊體(ti) 驗項目。”濯桑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紮西拉姆說,藏鄉(xiang) 村民的致富路越來越寬。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