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華農(nong)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見證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與(yu)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雲(yun) 簽約”。這場線上簽約的“搭線人”,就是中國食用菌協會(hui) 副會(hui) 長、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邊銀丙。
“從(cong) 紮根基層發現問題、尋找原因,到解決(jue) 問題,最後一一教給農(nong) 民,這條路我已經走了近30年。”30年來,邊銀丙帶領團隊跑遍全國20餘(yu) 省50多個(ge) 貧困縣,為(wei) 當地食用菌產(chan) 業(ye) 把脈問診,讓扶貧產(chan) 業(ye) 惠民利民,小小蘑菇撐起成千上萬(wan) 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廣闊天地。
為(wei) 菌菇問診開方
什邡市湔氐鎮是四川典型的以食用菌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致富的地方。2009年,鄉(xiang) 親(qin) 們(men) 10億(yi) 袋毛木耳出現罕見“瘟疫”,邊銀丙聞訊趕到現場,憑借多年的經驗,他意識到毛木耳菌絲(si) “生病”了,但他沒有急於(yu) 下結論,而是把約5公斤樣品帶回實驗室,開展病原菌分析和係統感染實驗。
研究結果出來後,邊銀丙帶領團隊再次來到什邡基地,與(yu) 當地專(zhuan) 家、農(nong) 戶一起製訂綜合防治試驗方案。不到一年時間,被農(nong) 民稱作“瘟疫”“癌症”的油疤病被徹底治愈。“多虧(kui) 了邊教授。”湔氐鎮毛木耳種植大戶張文平至今還心有餘(yu) 悸。
邊銀丙開展病蟲害調查研究的足跡遍及全國食用菌主產(chan) 區,其主編的《食用菌病害鑒別與(yu) 防控》等食用菌科普書(shu) 籍,成為(wei) 菌農(nong) 人的實用寶典。“病蟲害是菇農(nong) 生產(chan) 中最頭疼的大事,為(wei) 農(nong) 民寫(xie) 書(shu) ,能給菇農(nong) 一點幫助,太值得了。”邊銀丙說。
“邊老師,您來看看吧,我們(men) 的香菇菌棒都變成‘鐵棒’了。”2017年,遼寧一個(ge) 香菇基地有8000萬(wan) 棒香菇菌棒不出菇,急壞了當地農(nong) 民。
邊銀丙趕到現場後,認為(wei) 是香菇品種南菇北引、水土不服,在菌絲(si) 未充分成熟時,當地菇農(nong) 催“苗”心切,導致“胎死腹中”。與(yu) 其他專(zhuan) 家連夜討論後,邊銀丙打出“停止催菇、繼續養(yang) 菌”的組合拳。約10天後,喜訊傳(chuan) 來:“邊老師,我們(men) 香菇菌棒出菇了。”一場香菇菌棒危機解除,挽回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yi) 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邊銀丙沒有停止幫菇農(nong) “把脈問診”。“特殊時期,如果菌種銷售不了就立即就地出菇”“接種季節推遲,千萬(wan) 要謹防夏季高溫燒菌”……這是邊銀丙為(wei) 菇農(nong) 開出的藥方。
秸稈種菇 變廢為(wei) 寶
2016年3月,在湖北省隨州市三裏崗鎮香菇大市場旁的一個(ge) 栽培實驗棚裏,邊銀丙和他的學生們(men) 喜笑顏開,他們(men) 以稻草、玉米稈、檸條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試驗取得了新突破。
“一個(ge) 菌棒能替代的木屑從(cong) 比例上看不是太多,但將來推廣到規模化生產(chan) 中會(hui) 是一個(ge) 巨大的數目。多少農(nong) 作物秸稈能夠變廢為(wei) 寶。”邊銀丙拍拍駐紮三裏崗鎮試驗基地研究生楊士峰的肩膀,感慨地說。
近年來,邊銀丙帶領團隊將創新開發的果木、中藥渣、秸稈等替代木屑栽培香菇關(guan) 鍵技術,在鄂、豫、川、陝等省交界的國家級貧困區域秦巴山區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助力秦巴山區兩(liang) 萬(wan) 餘(yu) 農(nong) 戶脫貧。
通過廢棄秸稈發展香菇種植,既降低種植成本又使秸稈得到合理利用,推動地方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環保又增收。
“沒想到在稻草、秸稈覆蓋的荒地下麵,藏著這麽(me) 多寶貝。”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勝洪村種植基地,貧困戶們(men) 在冬閑田大棚裏利用廢棄秸稈種植出了成片的大球蓋菇。
“大球蓋菇是我們(men) 團隊研發的新品種,不僅(jin) 風味堪比鬆茸,而且可以轉化利用農(nong) 作物秸稈,還能充分利用湖北冬閑田,從(cong) 而形成稻菌周年栽培的模式,前景十分廣闊。”邊銀丙介紹,勝洪村大球蓋菇基地已用工超過300人次,其中100多人次是貧困戶。
邊銀丙始終奔波在脫貧第一線。在他的指導下,2019年十堰市鄖陽區建成了3000萬(wan) 棒生產(chan) 基地,使1000多人脫貧,並以鄖陽區為(wei) 中心,香菇栽培技術輻射十堰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新增產(chan) 值4000萬(wan) 元。其中,農(nong) 民從(cong) 農(nong) 林作物秸稈廢料中增收約7000萬(wan) 元。
麵對“三農(nong) ”新形式,邊銀丙正致力於(yu) 推廣“集中製棒,分散出菇”“倡導資源循環利用,開發秸稈種菇”“像生產(chan) 飼料一樣,開發食用菌栽培原料標準化生產(chan) ”等菌類種植理念。
科學養(yang) 菇 豐(feng) 產(chan) 富民
“一年種菇建新房,二年種菇娶新娘,三年種菇存銀行,四年種菇奔小康。”這句話在“中國香菇之鄉(xiang) ”隨州廣為(wei) 流傳(chuan) 。從(cong) “提籃叫賣”到“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華農(nong) 應用真菌研究所三代人40餘(yu) 年紮根三裏崗鎮,蹚出了一條隨州產(chan) 業(ye) 扶貧的特色之路。
早在1978年,作為(wei) 華農(nong) 第一代食用菌掌門人,楊新美就帶著菌種來到隨州三裏崗。從(cong) 日本引進200多種菌類,經過長期的馴化、篩選、培育,終於(yu) 形成兩(liang) 個(ge) 適合中國的品種。同時,他和團隊研發了催菇的關(guan) 鍵技術——噴水、驚蕈,成倍甚至十幾倍地提高了菌類產(chan) 量。
如今,邊銀丙早已接過楊新美等教授的衣缽,紮根田間地頭,指導農(nong) 民種菇、養(yang) 菌、研菇。
科普講座、技術推廣、電話指導……邊銀丙把技術說給農(nong) 民聽、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不僅(jin) 要讓農(nong) 民富起來,更要引導農(nong) 民樹立科技致富的思想。
據了解,邊銀丙已累計在全國貧困縣培訓技術人員和菇農(nong) 5500餘(yu) 人次,發放技術資料約10000餘(yu) 份。2月份至今,邊銀丙雖人在武漢,但他已經為(wei) 全國各地開展抗擊疫情技術講座10餘(yu) 次,聽眾(zhong) 超12萬(wan) 人次。
在邊銀丙看來,大學是引領,大學出思想。要協調好大學與(yu) 大學、大學與(yu) 基層的關(guan) 係,推動創新知識、技術引領、產(chan) 業(ye) 帶動的全鏈條聯動。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國食用菌種植種類、栽培技術和產(chan) 業(ye) 規模遙遙領先。”邊銀丙自豪地說,全世界第一個(ge) 香菇基因組測序就是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完成的。
菌種退化問題、重金屬富集問題、產(chan) 品保鮮問題、生理活性物質累積問題……幾十年來,邊銀丙始終在不斷地求索。30年前,他在讀博期間敏銳認識到,植物分子標記技術將在菌種中得到應用;20年前,他認為(wei) 液體(ti) 菌種是今後的重要發展趨勢。如今,邊銀丙將思考如何把5G技術應用到蘑菇產(chan) 業(ye) 之中,探索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
邊銀丙時刻不忘扶貧初心:“把所學用於(yu) 農(nong) 民脫貧致富,感恩人民、回報社會(hui) ,才是知識分子真正的意義(yi)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