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於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通知》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guan) 於(yu) 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通知》。全文如下:

  近期,長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湖泊處於(yu) 超警戒水位,重慶、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浙江、貴州等地發生嚴(yan) 重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防汛形勢十分嚴(yan) 峻。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現就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的有關(guan) 事項通知如下。

  一、受災地區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極端負責的精神,恪盡職守、勇於(yu) 擔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應對災情,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堅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到災情最嚴(yan) 重、搶險最困難、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加強現場指導,解決(jue) 實際問題。組織、帶領廣大黨(dang) 員幹部和人民群眾(zhong) 全力以赴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zhong) 、保障基本生活;積極進行災後重建、恢複生產(chan) 生活秩序,堅決(jue) 打贏防汛救災這場硬仗。受災的貧困地區要把防汛救災與(yu) 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yu)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全麵排查受災情況,抓緊修複因災受損基礎設施和房屋,認真做好受災困難群眾(zhong) 幫扶救助,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二、受災地區基層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幹部要守土盡責、奮力抗災。要視災情為(wei) 命令,把防汛救災作為(wei) 當前第一位的任務,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團結帶領群眾(zhong) 築牢戰勝洪澇災害的堅強戰鬥堡壘。嚴(yan) 格落實包保責任製,組織黨(dang) 員群眾(zhong) 嚴(yan) 防死守,加強輪流值班、監測預警、堤庫巡查、應急處置等,及時排查化解各類風險隱患。通過組建“黨(dang) 員突擊隊”、設立“黨(dang) 員責任堤”、開展“黨(dang) 員聯係戶”等方式,組織黨(dang) 員衝(chong) 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成為(wei) 群眾(zhong) 的主心骨和貼心人。推動第一書(shu) 記、駐村工作隊就地轉化為(wei) 防汛救災隊,組織機關(guan) 黨(dang) 員、幹部下沉防汛救災一線,以在危急關(guan) 頭、危險時刻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zhong) 增強信心、戰勝災害、渡過難關(guan) 。

  三、非受災地區各級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幹部要心係災區、全力支援。要按照黨(dang) 中央統一部署,積極行動起來,組織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力量,幫助和支持災區抗災救災、恢複生產(chan) 生活,充分體(ti) 現社會(hui) 主義(yi) 大家庭的溫暖。水利、電力、交通、通信、應急管理、物資保障等部門單位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幹部,要立足本職、發揮優(you) 勢,千方百計支援災區,為(wei) 防汛救災作出應有貢獻。

  四、各級黨(dang) 委組織部門要主動履職、有效發揮作用。要動員組織基層黨(dang) 組織和廣大黨(dang) 員、幹部在救災一線衝(chong) 鋒陷陣、挺身而出,全力投入到防汛救災工作中去。在防汛救災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把在防汛救災中的表現作為(wei) 評價(jia) 幹部的重要依據;指導基層黨(dang) 組織發現和考驗入黨(dang) 積極分子,對表現突出、符合條件的,及時發展入黨(dang) 。注重發現、及時表揚、宣傳(chuan) 表彰防汛救災中湧現的基層黨(dang) 組織和黨(dang) 員、幹部先進典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ti) 廣泛宣傳(chuan) 他們(men) 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營造不畏艱險、敢於(yu) 勝利、奮勇爭(zheng) 先的濃厚氛圍。加強對防汛救災一線黨(dang) 員、幹部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會(hui) 同有關(guan) 方麵對因公犧牲的黨(dang) 員、幹部家屬及時給予撫恤、慰問,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困難。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18日 15:04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