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戰貧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①:河北省阜平縣柏崖村村民在櫻桃園采摘。本報記者 張誌鋒攝

  圖②:阜平縣平陽村手工業(ye) 扶貧車間一瞥。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圖③:阜平縣駱駝灣村俯瞰。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攝

  引子

  阜平,不平凡。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冒著嚴(yan) 寒、踏著冰雪來到河北省阜平縣,深入龍泉關(guan) 鎮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區扶貧工作。總書(shu) 記進村入戶看真貧,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商量脫貧致富之策,向全黨(dang) 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如今,脫貧攻堅正處在決(jue) 戰決(jue) 勝之時。曆史正在走向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時刻:經過長期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就要取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勝利。

  走進這個(ge) 曆史關(guan) 節點,阜平提交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全縣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2年的3262元增至2019年的9844元;貧困發生率,從(cong) 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54.37%降至2019年底的0.45%。

  今年2月底,河北省政府宣布:阜平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

  6月底,阜平剩餘(yu) 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數據無言,但訴說著山鄉(xiang) 巨變;時間為(wei) 證,見證著阜平脫貧之路。

  “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7年多來,阜平人、所有心係阜平的人,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堅持精準方略,堅持苦幹實幹,在太行山深處書(shu) 寫(xie) 脫貧攻堅的新時代答卷。

  強化責任擔當

  “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幹在一起”

  “阜平是晉察冀邊區黨(dang) 政軍(jun) 首腦機關(guan) 所在地,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戰鬥過。當年阜平人口不足9萬(wan) ,養(yang) 活了9萬(wan) 多革命戰士,2萬(wan) 多人參軍(jun) 參戰,5000多人犧牲……”伴隨著講解員的聲音,走進位於(yu) 阜平縣城南莊鎮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仿佛走進那烽火連天的歲月。

  八百裏太行深處,鐫刻著阜平革命老區的曆史榮光。然而,這裏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屬於(yu) 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2014年,經精準識別,人口20多萬(wan) 的阜平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4萬(wan) 戶、10.81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達54.37%。

  龍泉關(guan) 鎮駱駝灣村,如今特意保留了一處舊院子:低矮的土坯房四處透風,屋裏熏得黑黢黢的,窗戶釘著塑料布。住隔壁的脫貧戶唐宗秀回憶:“那些年,一年收一季玉米、土豆,將就吃飽。”

  如何盡快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惟有發揚革命戰爭(zheng) 年代那樣一股勁,同群眾(zhong) 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幹在一起。”阜平縣委書(shu) 記劉靖說,“這些年,我們(men) 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wei) 重大政治任務,采取超常規舉(ju) 措,規劃先行,精準施策,盡銳出戰。”

  “現在住得習(xi) 慣吧?”龍泉關(guan)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劉俊亮來訪,平石頭村脫貧戶蔚海為(wei) 趕緊讓進屋。

  “可好了!”蔚海為(wei) 的老伴端上一杯熱水,又往劉俊亮手裏塞一把瓜子,“過去冬天裹著大衣跑茅房,凍得打哆嗦,現在屋裏有廁所,方便!”

  劉俊亮會(hui) 心一笑。去年蔚海為(wei) 全家搬進新建小樓,老人最初不會(hui) 用馬桶,也舍不得用水衝(chong) ,絮叨新房“毛病”多。為(wei) 摸清群眾(zhong) 生活中遇到的新問題,劉俊亮往村裏跑了一趟又一趟,東(dong) 家窗戶關(guan) 不緊,西家地暖不會(hui) 開,他全部記下,一戶一戶幫著解決(jue) 。

  劉俊亮轉身來到黑崖溝村。張擁軍(jun) 正在村口橋欄上畫貓,看到劉俊亮,咧嘴一笑,接著畫。

  獨居的張擁軍(jun) 是聾啞人。去年,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鎮裏請來鄉(xiang) 村建設專(zhuan) 業(ye) 人士到黑崖溝開展繪畫公益教學。張擁軍(jun) 跟著學畫貓,長進很快,現在畫貓、養(yang) 貓,每月收入千餘(yu) 元。

  多年來,劉俊亮隻要不外出,基本每天6點起床,自駕車串村入戶。全鎮10多個(ge) 村,不知跑了多少遍。老百姓都認識曬得黢黑的劉俊亮,他也能叫出大多數村民的名字。

  2015年10月24日,劉俊亮一大早開車串村,沒看清路,撞上山崖,撞斷了3根肋骨。“傷(shang) 筋動骨一百天”,可當時鎮裏很多扶貧工程都在啟動,他在醫院躺不住,20天後就趕回上班。

  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仗接著一仗打,數不清的劉俊亮們(men) 忙碌在阜平脫貧攻堅一線。這些年,阜平強化責任擔當,嚴(yan) 格落實縣委書(shu) 記遍訪貧困村、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和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遍訪貧困戶要求,一線掌握情況、協調解決(jue) 問題,推動政策、工作落地見效。

  “農(nong) 村要發展,農(nong) 民要致富,關(guan) 鍵靠支部。”阜平堅持抓好黨(dang) 建促扶貧,著力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成為(wei) 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過去,駱駝灣村兩(liang) 委幹部平均年齡57歲,村集體(ti) 收入為(wei) 零。“打最難打的仗,就要用最能打的人。”龍泉關(guan) 鎮黨(dang) 委調整充實了駱駝灣村黨(dang) 支部班子,40多歲的致富帶頭人顧瑞利擔任村支書(shu) ,村兩(liang) 委成員平均年齡降到40多歲。

  健全工作製度,堅持民主決(jue) 策,村黨(dang) 支部把大家擰成一股繩,攻堅克難。

  農(nong) 家院發展民宿遭遇環境衛生不夠上檔次等問題,村裏引入阜裕公司專(zhuan) 業(ye) 運營,農(nong) 戶出租小院,由企業(ye) 開發民宿旅遊。

  省裏派來的駐村工作隊利用扶貧資金,引入一家專(zhuan) 業(ye) 公司養(yang) 殖肉雞,但本村沒有土地空間。村黨(dang) 支部、駐村工作隊轉變思路,將養(yang) 雞場開到平陽鎮,搞起“飛地經濟”。養(yang) 雞場今年4月投產(chan) ,村集體(ti) 每年收益20多萬(wan) 元。

  以旅遊發展為(wei) 龍頭,香菇、高山蘋果種植等項目統籌推進,駱駝灣村民腰包鼓了,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長到去年的13620元;村集體(ti) “腰包”也鼓起來了,每年收入40多萬(wan) 元。

  找對發展路子

  “精準施策培育扶貧產(chan) 業(ye) ,才能真正把自身優(you) 勢發揮好”

  芒種時節,龍泉關(guan) 鎮顧家台村香菇園區,貨車往來穿梭。

  車忙,人更忙。“正趕上出菇,沒睡過囫圇覺。幹活提著勁,坐下來說句話就睡著了。”村民馬秀英隨手拿起一個(ge) 香菇,紋路清晰,菌傘(san) 飽滿。

  2016年春,阜平縣引入專(zhuan) 業(ye) 種植公司在顧家台等貧困村建設香菇大棚,引導貧困戶承包。

  聽說包棚還要花錢,即便縣裏建起惠農(nong) 擔保平台,提供貼息貸款,一些貧困戶還是搖頭,從(cong) 沒種過香菇,擔心幹不成。

  阜平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為(wei) 讓農(nong) 民順利脫貧,當地曾想利用山林搞“兩(liang) 種兩(liang) 養(yang) ”——依托原有核桃、大棗搞“兩(liang) 種”,向貧困戶提供肉牛、肉羊,回家養(yang) 殖。

  初衷不錯,然而效果並不理想。因缺乏管理,當地傳(chuan) 統的核桃、大棗市場競爭(zheng) 力弱。“棗在成熟期總是長蟲子,隻能賣青棗,價(jia) 格隻有幾毛錢一斤。”阜平縣扶貧辦一位負責人說,牛羊分戶養(yang) 殖也存在防疫等風險。

  產(chan) 業(ye) 選對頭,脫貧才有奔頭。“扶貧政策給力,關(guan) 鍵是找對路子、找準產(chan) 業(ye) 。”經過反複論證,當地決(jue) 定把種植食用菌作為(wei) 發展扶貧產(chan) 業(ye) 的突破口。

  產(chan) 業(ye) 接地氣:食用菌天然喜歡冷涼氣候,阜平山區氣候涼爽,空氣清新,水質也好……關(guan) 鍵是如何把比較優(you) 勢變成競爭(zheng) 優(you) 勢?如何提高抗風險能力?如何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製,確保貧困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

  “必須精準發力,扶到點上!”阜平精心布下產(chan) 業(ye) 扶貧這盤棋:在村裏建設食用菌產(chan) 業(ye) 園,引入龍頭企業(ye) 嘉鑫種植公司,推出“公司+農(nong) 戶”模式,園區統一建棚、品種、製袋、技術、品牌、銷售,分戶栽培管理。

  為(wei) 消除群眾(zhong) 後顧之憂,縣裏出補貼給貧困戶購買(mai) 價(jia) 格損失保障險,萬(wan) 一遇到“不測風雲(yun) ”,每個(ge) 大棚賠付1.5萬(wan) 元左右。

  建大棚要平整土地,頭一腳就難踢。

  山地貧瘠,一畝(mu) 地,種一季玉米收入500多元,流轉租金一年1000元,但一些村民仍有顧慮:“把地推平了,將來找不到地界咋辦?”“萬(wan) 一種砸了,公司跑了找誰去?”

  為(wei) 此,嘉鑫種植公司請專(zhuan) 業(ye) 機構對地界進行衛星定位,打印後貼在村裏。合同一簽14年,一次性先付3年租金。

  吃下定心丸,馬秀英帶頭報名,承包兩(liang) 個(ge) 香菇大棚,加上帶頭承包的村幹部,陸續帶動20多個(ge) 貧困戶包棚。

  采香菇忙起來沒日沒夜,有時晚上打個(ge) 盹,香菇長開散,就會(hui) 掉價(jia) 。一些人受不了,一度出現退棚現象。

  馬秀英咬牙堅持,當年每個(ge) 棚淨賺2萬(wan) 多元。“采摘高峰期要雇好幾個(ge) 人才忙得開,刨去生產(chan) 成本和人工工資,一年淨賺5萬(wan) 多元。”馬秀英快人快語。

  今年開春,村裏又有6戶想承包,可大棚都已承包到戶。為(wei) 惠及更多農(nong) 戶,經協調,包棚超過兩(liang) 個(ge) 的就勻給別人一些。

  “村民務工生產(chan) 、按勞取酬,專(zhuan) 家坐鎮指導、技術推動,公司跟蹤管理、統一經營,加上縣裏打造區域品牌‘老鄉(xiang) 菇’,帶著大夥(huo) 闖市場,阜平香菇優(you) 質高產(chan) 、市場緊俏。”嘉鑫公司總經理齊建勝介紹。

  如今,全縣發展食用菌大棚4610棟,帶動群眾(zhong) 1.5萬(wan)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620戶,戶均年收益1.7萬(wan) 元。土地流轉金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4537戶,戶均年收益1800元。

  “澆水澆到根,精準施策培育扶貧產(chan) 業(ye) ,才能真正把自身優(you) 勢發揮好。”劉靖說。

  這些年,根據當地氣候、資源等實際與(yu) 專(zhuan) 家建議,阜平著力發展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yang) 殖、家庭手工業(ye) 、生態旅遊六大產(chan) 業(ye) ,基本形成“長短結合、多點支撐、綠色循環”的扶貧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激發內(nei) 生動力

  “咱又找回當年分田到戶時那股幹勁了”

  一邊薅草,一邊甩汗,阜平鎮大道村脫貧戶趙連培鑽進果園幹得正歡,“在家躺著一輩子受窮,好日子還得靠自己幹!”

  如今這座果園已成村裏的“搖錢樹”,當初建園可不容易。

  2015年,河北建設集團備好幾千萬(wan) 元扶貧資金,到阜平開展社會(hui) 扶貧。扶什麽(me) ?怎麽(me) 扶?集團和縣裏商討。

  “幫扶不是簡單給錢給物,而應注重可持續性,激發貧困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動力,讓他們(men) 長期受益。”阜平縣有關(guan) 負責人回憶。當時縣裏規劃發展高效林果業(ye) ,河北建設集團決(jue) 定在阜平“轉行”,成立河北乾元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公司,在大道村流轉荒山栽種梨樹等。

  大道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9戶。聽說企業(ye) 幫扶不再“分錢到戶”,而要大夥(huo) 流轉荒山種梨樹,有些村民思想上一時轉不過彎來:企業(ye) 不差錢,為(wei) 啥不給大夥(huo) 兒(er) 分幾個(ge) 花呢?

  “扶貧不是養(yang) 懶漢,致富要靠自己幹!”為(wei) 此村裏開了村民代表會(hui) 議,一位副縣長帶著鎮長參會(hui) ,把道理掰開揉碎了講。

  “搞開發,一畝(mu) 地一年流轉金800元,大夥(huo) 還能到果園打工掙錢,有啥不好?”大道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趙宗山對村民情況知根知底:每戶有幾畝(mu) 棗墊地,有的棗樹上百年,還有病蟲害,很多人懶得管,基本沒收益。

  漸漸地,一些農(nong) 戶明白其中道理:把扶貧資金分了,一家一戶幹不成事;用來發展高效林果,打工可增收,還有持續分紅。

  “山上酸棗都長不好,還能長出梨?”趙連培最初不相信這裏能種梨樹。可眼見為(wei) 實,眼看著荒山變“梯田”,栽上梨樹,春日一片雪白,夏日綠染山坡。梨樹長大了,他也來到果園打工,“一天掙百八十元”。

  河北建設集團陸續投入7000多萬(wan) 元,荒山坡變成果園。去年梨樹掛果,150多噸很快售罄。

  目前,大道村有100多人在果園打工。荒山流轉收租金,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有股金,不少村民腰包鼓起來。

  走進大台鄉(xiang) 柏崖村陳家溝,層層疊疊的梯田上,栽滿了櫻桃樹,櫻桃掛滿枝頭。“櫻桃好吃樹難栽”,阜裕公司2016年以來硬是在這片荒山上栽植櫻桃等高效林果,打造出一個(ge)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

  60多歲的樊建保將自家5畝(mu) 多荒山流轉給阜裕公司,每年租金能拿到4000元,同時承包30畝(mu) 櫻桃,每天忙得不亦樂(le) 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帽。

  “承包戶比著幹,看誰來得早,比誰走得晚。”樊建保說,“以前吃過飯就蹲牆根,現在就想去櫻桃園,咱又找回當年分田到戶時那股幹勁了!”

  年輕人回來了

  “更甜美的日子還在後頭”

  “這是今年新上的槐花蜜,我們(men) 村民在原生態的大山裏養(yang) 蜂……”砂窩鄉(xiang) 全莊村返鄉(xiang) 大學生安拴偉(wei) 夫妻倆(lia) ,最近每天忙著網上直播賣蜂蜜。

  大學畢業(ye) 後,安拴偉(wei) 留在大城市打拚,開了一家網店,專(zhuan) 賣家鄉(xiang) 產(chan) 的蜂蜜。後來玩起網絡直播,吸引一眾(zhong) 粉絲(si) ,收入不菲。

  山鄉(xiang) 巨變,“抓撓”著外出年輕人的心。

  2017年底,安拴偉(wei) 夫婦返回阜平縣城創業(ye) 。近水樓台先得“蜜”,依靠“引流”到阜平幾十萬(wan) 粉絲(si) ,蜂蜜銷量增加好幾倍。嚐到甜頭的安拴偉(wei) 開始向“產(chan) 業(ye) 鏈上遊”攀升,第一批上了300箱蜂。

  發現很多網友都有“田園夢”,今年5月兩(liang) 口子幹脆把直播間搬到全莊村附近的山溝裏:藍天為(wei) 幕,泉水叮咚,山花爛漫,蜂飛蝶舞,格外吸睛。與(yu) 此同時,邀請網友實地體(ti) 驗“共享農(nong) 場”,免費采摘西紅柿、桃子。目前,夫婦倆(lia) 的粉絲(si) 已過百萬(wan) 。

  “以前山裏種地沒啥出路,村裏隻剩老人,很多院子走空了。如今縣裏有產(chan) 業(ye) ,村裏有事幹,許多年輕人回來了,越幹越有勁!”7年多的脫貧攻堅戰,阜平黃土開始“生金”,吸引5000多名年輕人陸續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

  阜平人氣正在旺起來。

  家門口就業(ye) 的多了。

  張強過去住吳王口鄉(xiang) 鄧家莊山溝裏,父親(qin) 去世早,母親(qin) 有殘疾,一家人“窩”在山裏增收門路窄,成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跑到幾十裏外打零工,卻放心不下母親(qin) 。

  去年5月,易地扶貧搬遷,張強一家人搬進天生橋鎮栗元小區。新家附近配建有香菇園區,張強貸款承包兩(liang) 個(ge) 大棚。最近又包了一個(ge) 暖棚,雇了幾個(ge) 工人,準備好好幹一場。

  “換房子,掙票子,好事不斷,最近有人上門給我說媳婦了!”張強笑眯眯地說。

  阜平縣2016年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涉及1.8萬(wan) 戶5.4萬(wan) 人。截至目前,縣裏為(wei) 安置區同步建設配套的手工業(ye) 扶貧車間、較大的手工業(ye) 加工點發展到221家,覆蓋680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55戶。

  長本事的年輕人多了。

  早年,在平陽鎮鐵嶺村一處廢棄工廠,阜平建起職業(ye) 教育中心,囿於(yu) 辦學條件與(yu) 招生人數限製,許多農(nong) 家孩子的就學願望難以實現。2013年,對口幫扶阜平的國家機關(guan) 事務管理局持續發力職教扶貧,聯合一汽等企業(ye) 與(yu) 職教中心合作創辦夢翔汽車培訓基地,招收阜平等地學生,迄今幫助2000多名學生實現就業(ye) 。國管局駐阜平扶貧工作組負責人、阜平縣副縣長雷伯勇說:“職教扶貧久久為(wei) 功,培養(yang) 一人,就業(ye) 一人,脫貧一家。”

  阜平鎮槐樹莊村青年劉濤初中畢業(ye) 後隨建築隊做小工,收入較低。見在職教中心汽車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的弟弟劉旭畢業(ye) 後年收入5萬(wan) 多元,劉濤2017年春下定決(jue) 心到職教中心汽車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時隔多年重返課堂,說不犯怵是假的。但有技術,才有多掙錢的機會(hui) 。”

  在國管局等幫扶下,2018年,新的職教中心在阜平縣城建成,每年招生人數也從(cong) 原來的300多人擴大到800多人。本縣初中畢業(ye) 生,除了上普高的,都能來職教中心學習(xi) 。

  為(wei) 輻射帶動更多農(nong) 民學技術,縣職教中心圍繞食用菌等扶貧產(chan) 業(ye) ,把課堂搬進蘑菇大棚、櫻桃基地,培訓近5萬(wan) 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七成多。

  暑假過後,劉濤就能拿到畢業(ye) 證書(shu) 。現在他已憑所學,輕鬆找到了工作,還找到了媳婦。眼下他和家人正在籌備8月的婚禮,“更甜美的日子還在後頭!”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17日 07:0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